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親子

成為母親:「讓別人滿意」是一種不切實際的要求

2024-05-12親子
【麥兜的故事】劇照。
今天是母親節,祝所有媽媽健康、順心、快樂。
人們總說「養兒方知父母恩」,隨著女性懷孕與生產的科普知識被大眾關註,越來越多的人了解到自己的母親在懷孕與生下自己的過程中,所體驗到的身體與精神上的變化。當新生兒母親的體驗不被他人了解的時候,她們的需求也很難被人理解。因此,在這個母親節,新京報小童書分享一篇新手媽媽的細膩自述。
在文中,作者布麗吉特·肖爾寫道:「生產是人生中的一個危機事件。為何稱其為危機事件呢?因為它需要人們在某種情況下迅速進行並完成角色的轉換。當一個女人成為母親時,她就突然面臨著社會角色轉變的問題。」而在這樣的過程中,女性需要意識到:「讓別人滿意」本身就是一種不切實際的要求。
本文摘編自【當媽後重新找回自己】,小標題為編者所加。
作者|[德]布麗吉特·肖爾
【當媽後重新找回自己】,作者: [德]布麗吉特·肖爾,譯者: 張曉寧 劉艾琳,出版社: 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時間: 2024年7月。
在孩子降生前後
的情緒波動
我對兩次懷孕的經歷記憶猶新,它們可以算是我一生中最美好的時刻。我在孕期的感覺非常好,身體上沒有特別惡心的感覺,也沒有出現暴食的癥狀。我記得孕育新生命的感覺是多麽美妙,我沈浸在自豪和幸福之中,受到家人和朋友們的尊重和無微不至的關懷。
在那段時間裏,我幾乎沒有因為過度刺激而感到痛苦。為什麽呢?原因是在那段時期,我因為孕期狀態經常感到疲憊,但是我身邊的每個人都能輕易地理解我,甚至「縱容」我,並且我可以在任何讓我不安的場所以懷孕為借口隨時「撤退」到安全範圍之內。如果有人邀請我參加聚會,而我對那個場合感到不舒服,我就可以用懷孕、惡心或感到身體不適為由迅速離開。如果我情緒突然產生波動,大家就不約而同地認為那是孕期激素在影響我的心情,並因此迅速原諒我。
回想起來,在那九個月裏,我能夠按照高敏感的方式安排我的情感和生活。我可以在任何情況下都把懷孕當作道歉的理由,這通常比說自己非常敏感更容易被周圍的人接受。
你有過類似的經歷嗎?如果有的話,那麽你至少應該在一生中的某個時刻體驗過這種美妙的感覺,你能清楚地明白,對高敏感者來說,能夠在某段時期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安排生活有多麽輕松、自在、愉快。我希望你在產後也能體驗到這樣的感覺。
【麥兜的故事】劇照。
產後前幾周,人們也能理解你剛剛經歷了分娩,疲憊不堪,需要休息,可能會像懷孕之時一樣包容你,但你會在某個時刻突然意識到這種「優待」發生了變化。當你的敏感情緒再次來襲時,你可能會聽到別人這樣說:「這就是現實,你必須經歷!」「大家都經歷過這種事,這難道不是很正常嗎?」或者「別這麽敏感,沒必要為這種事情生氣,這對孩子可不好!」
如果你遇到了這種不被理解的情況,請你一定要意識到,你是高敏感的人,因此你的感知要比非高敏感者更強烈,由於外部刺激和個人經歷的影響,在某些方面的情緒反應可能會被你無意識地放大。在這裏,我想給你講一個小故事。
我的兒子是雙方老人的第一個孫子,當時家裏的四位老人都非常期待這個寶寶的出生。雖然他們住得離我們很遠,但在孩子出生後我的父母馬上就打來了電話,我能感受到他們的興奮和關心。而我的婆婆在孩子出生第二天就急忙驅車趕到醫院來看望我們,她當然也為這個孩子的到來感到興奮,把孩子抱在懷裏欣喜良久,不肯放手。但突然間,我發現了對我來說十分難以接受的情況:自從來到醫院後,她沒有對我說一句話,甚至沒有好好地看我一眼,就帶著我的孩子離開了房間,而她離開的這段時間對我而言卻顯得格外漫長。雖然我的分娩過程相對輕松,但我的情緒狀態非常不穩定,我當時覺得她未經我的允許就帶走我的孩子,是對我極大的冒犯和不尊重。於是我忍不住哭了出來,很長時間都無法平復自己的情緒。
在這種情況下,有些媽媽可能會保持平靜,甚至覺得婆婆如此專心地照顧孩子,對自己來說是一種放松和解脫,但我做不到,也不會這樣想。這是因為我曾經有過一些特定的生活經歷,讓我特別容易感受到各種侵犯的傷害,這種個人經歷與高敏感的特質相結合,導致我產生了這樣強烈的情感反應。
一個高敏感媽媽可能在遇見某些事情時會產生特別強烈的反應,這些反應也許和我的有相似之處,也可能完全不同。如果你想成功地與自己的高敏感特質和解,首先要了解哪些個人經歷導致你變得高度敏感,這種認知能夠讓你內心世界的邏輯變得更加清晰、更有秩序和條理。
成為媽媽後,
迅速的社會角色轉變很難
大約有 20% 的母親患有產後抑郁癥,這個數位正好與高敏感者在總人群中所占的比例不相上下。雖然二者之間的關系尚未得到研究證實,但高敏感性可能會成為產後抑郁癥的誘因之一。
判斷一個人是否高敏感的標準之一就是高敏感者更容易受到過度刺激。可想而知,分娩後的媽媽們會經歷極強的過度刺激:家人來探望,親戚朋友們來看望孩子並了解分娩的情況;可能一開始你的母乳餵養很不順利,會給你帶來痛苦和挫敗感;你的激素水平也處於紊亂狀態,這可能導致你出現極端的情緒波動;分娩的勞累仍未得到緩解,同時內心的不安卻讓你無法得到充足的休息。即使不會出現這些消極的狀況,即使你在分娩之後感到一切順利,感到家庭和諧、充滿愛意,但是快樂的激素也會讓母親受到過度刺激。因為即使是積極的刺激,對高敏感的媽媽來說都仍然是「過多」的,從而令她們感到精疲力竭。
在懷孕時,你還能尋找看似合理的借口去避免那些不願面對的事情,周圍的人也會對你表示理解和包容,但現在的你已經失去了這種特權。如果你仍然試圖給自己和孩子找一些安靜相處的時間,就可能會引起他人的不理解。但是如果你被迫要與所有人保持聯系,你就會感到精疲力竭、煩躁易怒。在這種情況下,許多女性第一次經歷了這種困境:到底她應該屈服於周圍環境的要求和期望,還是應該在可能冒犯其他人的情況下無所顧忌、按需行事?
由於高敏感是一個新興的討論話題,所以我猜想,你在成為媽媽時可能很少或根本不了解這種特質。即使你懷孕期間的經歷可能與我不完全相同,但無論如何,接下來發生在你身上的每一件事情,比如分娩、與嬰兒初次相處等,都充滿了未知的變化,並且你需要重新定位自己的身份。回想一下你當時的感受。當我對一個朋友問出這個問題時,她只用了一個詞回答:「可怕!」
生產是人生中的一個危機事件。為何稱其為危機事件呢?因為它需要人們在某種情況下迅速進行並完成角色的轉換。當一個女人成為母親時,她就突然面臨著社會角色轉變的問題。其實,我們在生活中都扮演著不同的社會角色。從出生起,我們逐漸從嗷嗷待哺的嬰兒成長為跌撞爬行的幼兒,然後又成為蹣跚學步的幼兒。擺脫紙尿褲以後,我們就變成了幼稚園裏的孩子,後來又成了學校裏的學生。如果我們加入一個體育俱樂部,我們就立刻成了一名俱樂部成員;如果我們開始學習演奏樂器,我們就立刻成了鋼琴演奏者或長笛手。有些角色是我們主動選擇的,有些則是社會強加給我們的。
【麥兜的故事】劇照。
出生伊始,我們就會扮演「女性」或「男性」的角色,當我們選擇嘗試扮演這些被社會賦予的角色,或者嘗試質疑社會對特定角色(例如女性)的期望時,我們才會意識到:這並不像一部戲劇的角色那樣,可以輕松地扔下戲服、甩手走人。即便今天人們不再當面說出「沒生孩子的女人不是真正的女人」,但是許多女性仍然在內心深處認為,「成為母親」是她們作為女性角色必要的一部份。
結婚生子被社會認為是「不可不經歷」的事情,這種觀念根深蒂固,幾乎沒有人想過要去質疑它。還未成為父母的人們也很少考慮,孩子對於他們自己以及他們的生活而言到底意味著什麽。因此,許多女性在生育後普遍會經歷一種「震驚」的心態轉變。幾乎一夜之間,她們從一個女孩搖身一變成了一位媽媽。
讓「別人滿意」
本身是不切實際的要求
盡管大多數人可能沒有意識到,但實際上她們確實被置身於一種復雜的壓力情況之下,當人們在主觀上感知到自己無法滿足內外部的要求時,就會感到壓力。比如年輕的媽媽打算把一切都處理得完美,在職場繼續大放光彩的同時又能兼顧孩子的需求(內部要求),但她的家庭希望她放棄全職工作以便全身心地照顧孩子,或者她的婆婆介入到她的小家庭中並固執地使 用自己的一套方法去照顧和教育孩子(外部要求)。如果這位母親認為自己沒有能力應付這一切,滿足內部和外部的要求,她就會感到壓力像一塊巨石砸在了她的頭上。一方面,她想把一切都盡可能做到最好;另一方面,她又面臨著與內心需求不符的外部期望,這種進退兩難的情況很容易讓她的身心處於超負荷的狀態。
【麥兜的故事】劇照。
引起超負荷的原因隱藏在高敏感者的內心深處,因為高敏感者往往習慣於對自己和他人提出非常高的要求。盡管他們後來也會發現,實際生活中沒人總是能滿足這些要求,但他們仍然會長期堅持下去。
對高敏感者來說,與其重新考慮和調整對自己和他人的期望與要求,不如直接追求理想來得容易。「讓別人滿意」本身就是一種不切實際的要求。根據我的觀察,想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人們首先深刻地了解自己的性格特質。如果你很清楚自己屬於那種天生高標準、嚴要求的人,那麽你也可以將自己的要求僅僅視為一種虛無縹緲的期望而已:它們只是腦海中的一個想法,而不是一定要真正實作的東西,不必過於執著。
在對我的咨詢者進行采訪的過程中,我也遇到過一些很有意思的情況,比如有些人並不會以特別直白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個人要求,其中一次采訪的氛圍令我記憶猶新。
我和受訪者商量電話采訪的時間,但當時很難找到雙方都合適的時間。這位年輕媽媽提出了在當天晚上某個時間段進行采訪的建議,但我在這麽短的時間內不可能準備好采訪的問題。這位媽媽透露出的慌張引發了我的思考,我即刻感到一種慌亂的氛圍和一股無形的壓力。一周後,當我們終於約好時間,真正面對面交談時,比起談話內容,我更在意她的聲音。她的語速非常之快,我從中感覺到了她所承受的巨大壓力和傳遞的緊張情緒。幾分鐘後,我就變得和她一樣緊張起來。
也許你想知道,我為什麽會在此處提到這個例子,因為它跟我們所談論的「要求」的話題相關。在談話過程中我清楚地意識到,這位媽媽之所以事無巨細地跟我訴說她的家庭狀況,是希望我能夠理解她的處境。在我看來,她並沒有得到身邊任何人的理解,他們對這位媽媽想談論的話題也絲毫不感興趣,我的訪談對她來說無疑是一根救命稻草,因為她急切地希望有人能傾聽她的訴求、理解她的處境。這當然也是一種要求,而這位媽媽的要求就是以這樣的形式表達出來的。
如果你剛剛生完孩子,那麽你可能也會有這樣的經歷:你想透過十分細節化的敘述讓別人充分理解自己。我經常在高敏感者身上發現這種訴求,他們渴望別人能夠真正理解他們復雜的內心世界。因此,他們一方面迫切地需要和周圍的人分享自己的想法;另一方面他們又常常感到失望和挫敗,因為人們通常對他們纖細敏感的感知方式不感興趣。
這個問題聽上去可能復雜又棘手,但解決方法卻十分簡單:你仍然可以像往常一樣去嘗試交流、尋求認可,但有一點你一定要認識到,那就是你依舊有可能得不到理解。高敏感者要學會把交流的需求和被理解的願望分開。你可以去滿足自己傾訴和交流的欲望,但是不要期望別人能設身處地為你解決問題。當然,小家庭中的夫妻雙方需要對某些事情提前進行協調和組織,共同安排好合適的計劃,才能避免「喪偶式育兒」現象的出現。當面對日常生活中的瑣碎任務時,與伴侶及時溝通和尋求建設性的解決方案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如果這個過程很大程度上影響到了你的情緒狀態,那麽你千萬要記得,雖然你也可以選擇向他人傾訴、尋求安慰,但解決問題的關鍵完全在於你自己。
本文經出版社授權摘編自【當媽後重新找回自己】一書,小標題為編者所加。原文作者:[德]布麗吉特·肖爾;摘編:王銘博;導語校對:盧茜。未經新京報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歡迎轉發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