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對孩子的所有養和育,都是為了有一天,孩子離開我們時,依然能夠獨自翺翔。
這孩子不單缺乏自理能力、社交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更缺乏自我服務的意識。
就算是溫室裏的花朵,也知道朝著陽光的方向生長的!11歲,5年級的孩子竟然連5分鐘的回家路程都走丟…… 沒有方向感,不認識家附近的街道、景觀,不會求助,不會看路標,不會問路 ……
在嬰幼兒發育商測評中,60個月(5歲)的孩子就應該能大致說出家庭住址,讓提問者容易找到。有部份5歲孩子能清楚的說出從家出發到常去的公園、遊樂場的路程中有幾個紅綠燈、轉幾個彎。
11歲了,就算在家沒教,學校裏難道沒交過安全常識嗎?感覺有點離譜,一時想象不出來這孩子是怎麽培養的。家庭對孩子的培養,恐怕基本都集中在「學習」上了,太缺乏自我服務(自理能力)的意識了。
教育部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也提出了,5-6歲就應該讓孩子記住關鍵資訊,關鍵時刻能夠向成人求助,並提供有效資訊。
聯想到上半年教育部門制定的【勞動課標】,真是太有必要了。
造成這個情況,一方面是孩子沒有能力、缺乏意識。另一方面,這個爸爸恐怕是個「聰明人」,「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的事情估計沒少幹。
一般來說,孩子3歲準備進入幼稚園之前,有一個很重要的步驟,就是帶孩子熟悉幼稚園環境,認識一下他的班級在哪裏,必要的生活設施在哪裏,帶著孩子體驗一下這些設施怎麽使用。帶著孩子熟悉從家到幼稚園怎麽走,走一走從校門到教室、從教室到廁所的路線,讓孩子提前知道該怎麽應對。
進入小學之前同樣需要這些步驟,,這一方面是減少孩子入學焦慮的必要措施,另一方面能提升孩子面對突發狀況的應對能力。
即便每天開車接送,也應當和孩子適當聊天,引導孩子觀察路途中的景觀和事物,一方面引導孩子提升觀察力,另一方面拉近親子關系,更能夠為孩子的學習(比如寫作文)積累素材,不至於碰到「上學路上」的命題作文只能寫出一句「爸爸開車送我上學」。
提升孩子的自理能力,一方面不要因為覺得孩子小就插手代勞,另一方面要在看到孩子確實無法完成的時候提供適當的幫助和支持。
不要把眼睛總是盯著孩子學習,覺得孩子除了學習之外,別的都不重要了。
學習的目的是為了生活,學習只是獲得生活技能、提升生活品質的方式,千萬不要本末倒置。
我們對孩子的所有養和育,都是為了有一天,孩子離開我們,依然能夠獨自翺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