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自信表達是我們樂於見到的,如何幫助孩子做到,我從孩子的安全感和存在感兩個方面展開。
三個思維誤區:
1、自信不是教出來的,來源於孩子被家庭支持的 安全感 。
2、孩子願意表達觀點和感受是想要自己被感知,而不是父母用來滿足內心匱乏這些的「工具」
3、技能層面是一個載體,載體是為了讓孩子形成良好的心理狀態的契機。
——01 安全感與自信
先說說自信本質:我相信我不論我會變成怎樣,始終會得到父母的愛,我對此有信心。(後精神分析學派客體關系論)
帶著這份信心,孩子會在成年後的重要關系和人際關系中重復這個信念模式。
例如【我相信我能拿到這份合約,我相信我一定可以,如果這次不行,我仍然有機會。我相信我可以……】
——02 孩子的情緒表達被阻斷及影響
很明顯,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開始表達自己的感受,而且是透過情緒表達的,這是和孩子的生長發展相關的。在6歲前,孩子的理智腦沒有發育完全,TA表達感受的特定方式(強烈的負面情緒)會喚醒父母潛意識的焦慮恐懼。
這種方式大機率不被接受,而且被認為是錯誤的,需要立即修正和重建。
也正是父母這種下意識的拒絕和否定,孩子用「情緒」表達這個方式被阻斷了,會認為自己是不安全的、產生容易被拋棄的恐懼,內化「我不配得的,我不重要」感受,並 把這種感受當成事實真相 。
感受當成事實是6歲以前的孩子自我中心主義的特點。(兒童發展心理學)
孩子變得不安全、不自信的第一步是:我不確定我這樣做,我的父母會不會拋棄我,不愛我了 。我好像沒有退路了。
所以允許孩子情緒流淌,為孩子提供安全的家庭環境,是很關鍵的。
——03 存在感=被感知
感受不等於事實, 但是感受是真實存在的,而事實是因人而異的。
換句話說:我看到的是我的真相,對方看到的也是他的真相。
我們常常帶著擔憂對孩子說:你怎麽會有這樣的感受,你的感受是錯的,你不該這麽想。
我們可以換個方式,確認孩子感受的方式: 你的感受是真實的,這種感受確實很逼真。你一定有你的理由。我想知道你是怎麽想的。
這個話的底層邏輯是:放下自己的濾鏡去真實的看見對方的存在。一個人的真實存在被其他人感知到了被接納了,TA的生命,就瞬間被點亮了。
——04 回到問題本身
孩子關心的是:自信表達感受和觀點後,是否安全,是否被感知到存在。父母要回答孩子這兩個疑惑,也是需要父母提升自省能力,營造平等尊重的家庭氛圍。
能否自信公眾講話, 能否擁有良好的人際溝通能力領導力等等,這些技能層面都是可被復制和訓練的載體。
而孩子內心的安全感和存在感,是需要在生活中不斷被穩固的。
具體的穩固的方式,是我一直在重申的:接納與共情。在此不再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