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四下午我去接兒子放學,朋友在學校門口等我,給了我一根糖葫蘆。
說是給我娃吃的,當時我還給她開玩笑,這根糖葫蘆最後肯定要到我肚子裏了。
接到兒子以後,我先告訴他,「 xx阿姨給你帶了糖葫蘆。」
兒子先問我「 那你謝謝阿姨了嗎?」
得到我的回復後他又說「 老媽,這個糖葫蘆你吃吧,我不喜歡吃糖葫蘆。等阿姨帶了我喜歡吃的再給我吧。」
到家以後,他放下書包就去看書了。
我把糖葫蘆放在玄關處,就去書房忙了。
其實我也不是很喜歡吃糖葫蘆,確切的說是我不喜歡吃所有的山楂制品。
過了一會兒子把糖葫蘆拿到我跟前,讓我吃掉糖葫蘆,說糖葫蘆化了就不好吃啦。
我問兒子「 你要不要嘗一下,外面這一層糖挺好吃的。」
他搖了搖頭,確定自己不吃,叮囑我要吃完糖葫蘆,不要浪費。
等他寫作業的時候,他問我有沒有把糖葫蘆吃完,好不好吃。
當得到我說「 挺好吃」的時候,他說的是「 那下次你想吃了可以再買著吃。」
看到題主這個問題,我首先想到的就規則和習慣兩個詞。
其實3歲大的孩子就已經非常有規則意識了,也已經具備一定的心智理論,可以完全理解基本的對與錯。
所以在小時候就應該和孩子商定一些規則,貫徹執行。
1️⃣手機問題
孩子玩手機不可避免,但是玩手機也要商定好規則。
例如我們家是周內不玩手機,都是在周末玩一會。
周末玩也不會安排在晚上很晚的時間,睡覺之前是不玩手機的。
另外不拿手機作為孩子好好上課的激勵,好好上課本來就是孩子的事情。
2️⃣零食問題
孩子喜歡吃零食很正常,但是也要有個度。
例如吃零食的時間,不要安排在飯前或睡前。
半夜十一點了,孩子還有堅持吃零食,這個和平時的習慣有很大關系。
3️⃣規則執行問題
當孩子沒有按照商定的規則執行時,可以理解孩子的情緒,給予安慰,但是不能一味的妥協。
半夜十一點了孩子還沒有睡覺,不管是不是因為糖葫蘆引起的問題,這個點再給孩子吃東西也不好。不能因為孩子的哭鬧,就要給海戰煎牛排煮湯圓。
在手機問題上,家長有執行自己說過的話,但是孩子對待自己說過的話卻沒有執行。
這和平時家長與孩子的相關方式有關,在孩子哭鬧的時候,家長解決問題的方式是妥協。
時間久了孩子就會養成這樣的習慣,對自己說過的話不負責,達不到自己要求的時候就大吵大鬧。
建議:
1、和孩子一起商定規則
在制定規則時,需要孩子一起參與,效果會更好。
要在規客製定時講清楚要求,也要遵從可執行、積極正向的原則。
2、全家一起遵守規則
不能制定規則只去要求孩子,家長也要一起執行。
例如手機問題,睡前不完手機,陪孩子的時候不玩手機,不能前腳要求孩子睡前不玩手機,轉過頭來陪孩子睡覺的時候自己玩手機。
家長自己對待規則執行,要以身作則,才能更好的給孩子建立規則意識。
可以讓孩子也作為監督員,和家長一起遵守相互制定的規則。
在孩子沒有遵守規則的時候,家長也應該和善且堅定。
如果家長經常妥協,那這規則還不如不制定。
3、明確獎懲制度
為了幫助孩子可以更好的遵守規則,可以做個家庭獎勵表。
孩子做的好獎勵他的同時,也要反復重申規則。
獎勵內容可以讓孩子自己填寫,以周為單位完成願望清單。
但是家長要對孩子願望清單做好引導,盡量多發展孩子的興趣,不要局限在玩手機上。
4、養育有度
很多父母想和孩子保持平等關系,不去立規矩,反而沒有遵從平等和尊重的原則。
例如孩子吃獨食,遇到好吃的都要自己先吃完,哪怕自己不喜歡吃的,父母也不能吃。
那就要想想以前是不是孩子吃東西讓讓家長的時候,家長都說不吃,寶貝自己吃吧。
是不是家長在孩子面前吃東西也是習慣自己吃完,沒有給其他家長提前留出來的習慣。
孩子的很多問題,其實都是家長習慣的「 鏡子」。
祝好! @知乎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