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常說: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只要多努力成績肯定比別人好,勤奮未必成功,但不勤奮就註定失敗。
但是,為什麽有的學生明明看著很努力,成績卻不盡如人意呢?
因為,他們可能在「假學習」 「假努力」。有時候家長的陪伴也可能是一種「假關心」。
那麽我們該如何改變?希望這篇文章,能給您提供思路——
孩子可能在「假努力」
一位教育工作者曾分享過一個案例。
班上有個小女孩,坐在班級第一排,平時乖巧、安靜,聽課也特別認真。
但是在一次大考中,她的成績很不理想。孩子的爸爸在家長會後來找老師私聊:「孩子平常很聽話,為什麽成績不理想呢?」經過兩周的觀察,老師和家長發現了這個孩子的問題:
在學校上課時,不管老師在講課、展示PPT、提問……這個小姑娘都在記筆記,甚至有時候,老師翻PPT比較快,她可以不看本子,只盯著螢幕,然後快速地記下來;
而孩子的爸爸反饋的資訊是,她每天回到家,就會把自己關在屋子裏,用一個非常精致的本子,把白天每一科的筆記再謄寫到這本子上,直到深夜。
看到這,大家應該都已經發現了問題所在,看起來,這個小姑娘確實很勤奮、很努力,但事實上,由於方法的不得當,她的行為,就是一種「假努力」,也就是無效的努力。
低品質勤奮下掩蓋的真懶惰
我們經常被一些低品質的勤奮蒙蔽了雙眼,覺得這就是在努力,而很多時候,低品質的勤奮掩蓋下的,才是真懶惰。孩子們中最常見的是以下兩種型別的「懶惰」:
1.肢體懶惰
2.用腦懶惰
肢體懶惰的學生,上課不愛動筆,喜歡用眼睛看,用腦子想,考試時常常眼高手低;
用腦懶惰的學生,則是機械地記筆記、刷題,而不「琢磨」、不「走心」。
上面我們說的小女孩,就是典型的「腦懶體勤」的學習者:別人學的時候,她也學;別人玩,她還在學習,但最後,她既沒玩到,又沒學好,這樣的「勤奮」,是我們一定要避免的。
還有一種孩子,他們在學習和生活上都表現得特別從容,簡單地說就是——玩也玩了,學也學了。
這並不一定是因為他們更聰明,而是因為他們把上課的時間利用得很「走心」,在有效的時間裏,把該做的事情都完成了,自然有更多的時間去豐富自己的生活。
什麽是有效的努力
1合理分配精力
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何謂「合理分配精力」?就是選擇在自己精力最旺盛的時候做最重要的事,實作時間和精力的最佳匹配。
很多時候我們說「一日之計在於晨」,大多數人都是在早上剛起床時狀態最好。但這也不是一概而論的,有的孩子可能在晚飯後,或八點、九點以後才會迎來最佳學習狀態。
所以,在這裏,我們沒有整齊劃一的時間表,家長要充分了解觀察孩子的最佳狀態在什麽時候,要尊重孩子的身體規律,不能強加幹涉,才可以做到事半功倍。
2提高課堂效率
一般情況下,老師會在課上的15-20分鐘時間裏,講授新知識,如果在這段黃金時間裏,孩子溜號了,那麽他就失去了最佳的獲取知識的渠道,聽課效率一定不會高。
同時,上課要以聽為主,以理解為主,以記為輔。並且,筆記不可面面俱到,以重點和自我特點為主。切忌一字不落地記下老師所有的話。
要用自己的語言記筆記。老師在上課時可能會用到很多專業術語,真正會記筆記的孩子,會把老師的專業術語轉化為自己的語言。
3明確先做哪件事
每天回家孩子們都有很多學習任務:英語單詞,語文古文,理科習題,糾錯,復習,預習……有的孩子上來就開始背單詞,背了一會,想起數學有練習題,就放下英語,寫了一會數學,又想起語文老師布置了預習……忙了一晚上,卻什麽都沒做完,也沒做好。
這裏提供一個建議是,在每天開始學習前,一定要有一個大體的計劃,設定好任務的「優先級」。
復習優先
回家後,先把老師當天所講的重點,以「過電影」的形式回憶一遍,有模糊不清的地方,一定抓緊看書,強化記憶。這樣的做法有助於我們在學習過程中明確重點,明確方法。
落實優先
不管做了什麽樣的計劃,落實大於一切。先把老師課上講過的重要知識點落實,去做作業、做練習。
糾錯優先
在糾錯過程中,首先要分析出錯原因:是知識欠缺,還是習慣不好;是方法不得當,還是綜合能力欠缺?弄懂之後,該背的背,該養成的養成,該改變的改變。還有,要及時糾正記憶,抵制慣性思維,不在同一個地方摔倒兩次。
4善於思考,善於總結,善於發現問題並解決
有的孩子上了一節課,甚至上了一天的學,都沒有提出一個問題,但「沒問題」就是真的會了嗎?其實也未必。
很多時候,「沒問題」恰恰證明孩子沒有聽懂,沒有融入到課堂中,試想,對於一個你完全不懂的領域,讓你去提問,你能問出來嗎?當然不能。
所以,對於孩子,尤其是上了中學的孩子,我們必須要引導他自己去思考,去發現問題,這樣才能培養出自主學習的能力,才能做到有效率地學習,而不是拼著勤奮的外衣,做假象,磨洋工。像那句老話說得那樣「出工不出力,出力不出活。」
大人不能「假關心」
每個家長都想要做孩子學習路上的幫手,但我們要註意,行動上的重視才是真正的重視,不在行動上重視孩子的學習,而只用抱怨和嘮叨表示「關心」,其實也是一種「偽關心」。
父母真的關心孩子,就要做到這「三不要」:
1不要嘮叨性詢問
很多家長經常在孩子學習時表達關心,隨意幹擾、打斷孩子。
比如孩子在認真寫作業、閱讀的時候,家長時不時「噓寒問暖」,問孩子冷不冷、餓不餓、學得怎麽樣了。
這樣很容易使孩子在學習上註意力不集中、小動作多、磨蹭拖延。
比起提高註意力,懂得保護孩子的註意力才是最緊要的事情。
因此,家長在孩子專心學習時,盡量不要去打擾他,可以在一旁安靜地看書、工作,給孩子做一個表率。
如果實在想詢問,也要等到孩子學完休息的時候,這樣詢問:「今天有哪些收獲?」「有沒有需要我們幫忙的事情?」
這也是在告訴孩子,「學習是你自己的事,父母能做的有限」。
2不要監視性陪伴
很多父母陪寫作業時,喜歡盯著孩子的字、坐姿、小動作,哪裏不滿意就拎出來敲打一番,這樣一來,陪伴就變成了監視、控制,帶給孩子的更多是緊張和壓力。
孩子感受到的是父母對自己的不接納、不滿意,自信心也會受到損傷。
父母要給孩子充分的學習自由,除非孩子需要幫助,否則不多加幹涉。
3不要否定孩子的努力
作為家長,我們不要輕易否定孩子,要看到孩子的努力。
父母要和孩子坦率地討論學習中遇到的問題,了解孩子真正的困難是什麽,給孩子提供有效的幫助,期間要不停地肯定和鼓勵孩子,陪他找到更好的學習方法,盡力陪他一起解決掉遇到的困難、苦惱、壓力。
這才是我們應該有的態度。
孩子不能「假努力」,家長不能「假關心」,找到合適的方法,「教」與「育」才會有成效。
想到讓孩子達成「真努力」,父母要幫孩子做到這3點:
1提高專註力
很多孩子學習效率低,其實就是因為專註力差,經常寫一會兒作業就東張西望,或是玩玩手頭的東西。
想要培養孩子的專註力,父母或授權以使用番茄鐘時間管理法:
根據自家孩子的專註力情況,設定「番茄鐘」15-30分鐘左右,中間需全神貫註,一旦孩子開小差,則重新計時。
鬧鐘響了就開始休息5-10分鐘,再進行下一輪番茄鐘。這樣時間一長,能慢慢提高孩子的時間規劃能力,保護孩子的專註力,提高效率。
還有,記得給孩子一個安靜的氛圍,在家裏不要大聲講話,給孩子一個舒適的空間。
2做好學習規劃
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假期作息時間表,對睡覺、起床、吃飯、學習、玩耍、鍛煉等時間做好規劃。
記住讓孩子松弛有度,孩子不是做題機器,一直學習,不是最大化利用了時間,而是低效化了勤奮。
勞逸結合,才能讓大腦更好地工作,學習效率也更高。
3學會獨立思考
父母要對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進行培養訓練。
當孩子在學習上遇到困難時,不要直接告訴孩子正確答案,而是讓孩子多多思考,自己一步步地探索答案,發現多種解題思路。
平時也可以鼓勵孩子多提問、善提問,運用啟發式的問題激發孩子思考的欲望。
唯有把知識與思考相結合,才真正觸及到了學習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