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親子

在育兒的道路上你的思想曾經被什麽綁架了?

2018-04-03親子

許多育兒文章都呼籲家長死死的盯著孩子的「問題」,嚴防死守,絕不能做!做了,就大事不妙,甚至有很多恐嚇性的言語,加重家長的焦慮。然而,我們也都明白一個簡單的道理,越關註「問題」,「問題」就會被強化。你想讓孩子放下一個東西,最簡單的方法就是什麽都不做。你不去管他,他自己就會丟下這個東西。

有一個跟我學家庭治療的學生,遇到一個小麻煩。她的女兒上了一年小學,因為期末考試成績不好,竟然接連兩天開始尿床。尿了也不吭聲,還是姥姥摸到床濕了(姥姥跟她睡一張床)才發現。問她為什麽尿床,她也不說。

用不著多麽高深的家庭治療理論,也知道這個現象多半不是生理上的失禁,而是跟心理因素有關。她在課上講這件事,其他同學都在猜測,一定是期末考試失利之後,父母的態度讓孩子緊張。「你們給她的壓力太大了!」

「也沒給過她什麽壓力啊……」學生說。

「她沒考好,你們怎麽說的?」

「就說:沒關系,盡力就好,爸爸媽媽不怪你……」

你看你看!學生們抓到了線索:「爸爸媽媽不怪你」,這句話什麽意思嘛……說是不責備,這明明就是責備了。 孩子是能感覺到大人的期望的。 大家開始議論「要怎麽跟孩子談,才能讓孩子放松一點,就不會再尿床了」。

我沒有去想這個,我問這個學生:「孩子尿床之後,有床單鋪蓋換嗎?」

學生愁眉苦臉地說:「連著洗了兩床了,再尿一晚上,就沒得換了!」

我說:「要是不夠,就再去買一兩床吧。」

大家以為我在開玩笑,都在笑。那個學生也說:「其實夠了,北京這太陽,曬一天也就曬幹了。」我說:「還是備一床吧,免得你心裏慌。」

這個學生很聰明,立刻領會了我的意思。過了幾天給我發訊息報喜,說孩子再也沒尿過床了。我問她是怎麽做到的,她說她當天晚上睡覺之前,囑咐女兒:「咱們家有三床鋪蓋,可以輪流換,你今天晚上尿床也沒關系。」

她事先跟姥姥溝透過,姥姥跟著幫腔:「就是,洗個床單的事兒。」

女兒眨眨眼睛,有些不知所措。媽媽像平常一樣,親親她的額頭就去睡了。過了一會兒,她聽見廁所有響動,原來是女兒自己去廁所小便了。

孩子恢復了睡前如廁的習慣,問題消失了。

其實這算不上什麽問題,或許只是偶然,也有其它很多解決辦法。比如父母直接訓斥孩子:「都多大孩子了還尿床!你羞不羞!」或者明確地下達指令,要求孩子睡覺之前必須去一趟廁所。包括在課堂上很多同學們考慮的,跟孩子談一談她在考試成績上的壓力。這些辦法都可能有效。但它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在「尿床」 這件事上投入了太多重視,太把它當成「問題」了。

大部份的時候,當我們把問題當成一個「問題」的時候,會有助於盡快解決這個問題。但也有某些時候,情況剛好相反。 我們越把問題看成問題,問題反而越嚴重,甚至越無解。 ——這話有點像繞口令,我舉幾個例子吧:

有的孩子不愛寫作業,寫幾個字就開始走神,東摸摸西摸摸,父母只好每晚守在旁邊,心急如焚:「你快點啊!你知不知道現在都幾點了!」

有的孩子吃飯慢慢吞吞,怎麽催也沒用,父母不得已只能拿過勺子餵,這下倒是快了,但父母放下勺子又開始發愁:「多大了,還要餵飯……」

每一個當老師的人,都遇到過這麽幾個調皮搗蛋的學生,你批評他,罵他,說服他,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他嘴上唯唯諾諾,但就是不改。

有一個朋友抱怨他的孩子不睡覺。每天晚上孩子在床上翻來滾去,對他來說都是一場曠日持久的耐力戰。有時讓他很崩潰:「睡覺有那麽難嗎!」其實失眠的人或許有經驗,越是想著「今天千萬不能失眠啊」,越是睡不著。

還有一個朋友在孩子便秘的問題上較勁,已經快一年了。她一直致力於養成孩子每天定時拉粑粑的好習慣。青菜、火龍果、香蕉還有酸奶,但孩子在馬桶上往往只象征性地嗯嗯兩聲:「沒有便便。」媽媽的內心是崩潰的。

在這些情況下,能說大人對問題沒有足夠重視嗎?

恰恰相反,所有能想的辦法都想了,所有能發動的人也都發動了,可以說是非常重視,用心非常良苦了。然而重視的結果,有時卻會讓問題長期保留下來,甚至變成大人和孩子之間無時無刻不在鬥智鬥勇的一場拉鋸戰。

在女兒尿床這件事上,那個學生有一個反應,非常有意思。她說床單快不夠換了,事實上,當我建議她再去買一兩床的時候,她承認是夠的。

說明什麽? 她的第一反應,是誇大事情的嚴重性。

事實上這也是很多人遇到問題的第一反應—— 引起重視。 先不要說問題本來就嚴重,哪怕問題還在承受範圍內,也要讓它看起來嚴重一點。

強調,強調,再強調。重視起來!

但引起重視的副產品之一, 是孩子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可以有多大的影響力。 在尿床的這個例子裏,如果媽媽一再強調「千萬不能再尿床了,否則,都找不到床單給你換了」,孩子可能就看到:繼續尿床,是媽媽受不了的。

我並不是說,孩子看到這一點,就會明知而故犯,刺激媽媽抓狂。——假如那麽簡單倒也好辦了。但是為了簡化思考,倒是可以從互動的角度描述這件事:透過大人對「問題」的強化,孩子簡單的行為被賦予了很大權力。

如果打一個比方的話,孩子正在拍著手唱兒歌,忽然之間大人們圍了上來,倒抽一口涼氣,齜牙咧嘴地告訴孩子:他剛剛唱的兒歌其實是大人的緊箍咒,會讓大人非常非常的頭疼。他做什麽都可以,但務請不要再唱下去。

你猜孩子會做出怎樣的反應?

一種可能是,他嚇得立刻住嘴,並且從今以後再也不敢這麽做了,這說明他真的跟大人心連著心,為大人的煩惱而緊張(有時候,這種緊張倒是讓他們更加控制不住自己,但這個先不討論);另一種可能,就是孩子若有所思地點點頭,然後看起來非常老實,非常配合地閉上了嘴……掛著一絲狡黠的笑。

後面這種情況的後續不難想象。全家人都小心翼翼地盯著他,生怕他再搞出同樣的事來。在這種萬眾矚目的期待下,某一天,他又開始犯事了,然後再犯,然後越犯越多……效果百試百靈,甚至可以說一次比一次好。所有人都被他吸引過來,使出渾身解數,傳達給他「小祖宗,你饒了我吧」的資訊:

「你可千萬別再尿床了!床單不夠換了!」

「求你寫作業寫快點,爸爸還想早點休息……」

「你怎麽就睡不著呢?你不睡,爸媽就算困死了也不能睡。」

「快!你今天不便便,媽媽就不上班。」

——他怎麽可能不上癮呢,你說?

盡管惹怒大人的後果很嚴重,孩子可能會吃苦頭,挨罵,甚至被打屁股——有一些孩子因此而放棄。但至少孩子們看到了:哇,這就是大人的軟肋!只要戳這裏,他們就無一例外叫苦連天。這種感覺該怎麽描述呢?原來以為我只是隨便撿了根木棍,要不是他們提醒,我還真不知道那就是尚方寶劍……

但是當我這麽說的時候,我不是建議你虎視眈眈地盯著那一根木棍,想象著怎麽樣從孩子手裏抽掉。我說過, 有很多辦法可以抽掉它:溫柔的,有技巧的,強制的。但它們的副作用都是一樣:從側面證明了那根木棍的價值。

「我手裏還有好幾根哦!」你聽見他心裏的歡呼。

在你試圖抽掉那根木棍的同時,就把它變成了持續的奪寶遊戲。

現在來聊聊怎麽辦的問題。其實怎麽辦在一開頭已經給出了。如果我們遵從【孫子兵法】的教導:「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那麽最簡單的策略就是讓孩子相信: 他手裏的東西不是尚方寶劍,只是根普通的木棍而已。

這是最幹凈利落的一下子。在家庭治療中,有一個名字叫做 「悖論幹預」 。是一種極高明的幹預手段,但是說穿了其實不值錢。每個人天生就會,不是嗎?你想讓孩子放下一個東西,最簡單的方法就是什麽都不做。你不去管他,他自己就會丟下這個東西。——人們沒辦法永遠帶著個東西,大人尚且嫌煩,更何況是孩子?孩子丟三落四的,除非那個東西真的很寶貴,是他的寶貝。

你有沒有把問題變成孩子的寶貝?

「這個東西,是我用來對抗父母的殺手鐧呢!」

有的孩子需要這樣的殺手鐧,因為他們享受對抗父母的遊戲。那給他們一根不一樣的,健康無害的木棍,來玩這個奪寶遊戲,不是更好嗎?

舉一個孩子便秘的例子好了。那個跟孩子較勁的媽媽是我的朋友。在嘗試了各種方法,孩子一再表示「沒有便便」以後,我的朋友終於放棄了抵抗。這件事讓爸爸很滿意,因為他終於可以長時間占據馬桶了。每次媽媽催他:「你就不能快點嗎!」爸爸就在廁所裏說:「催什麽!反正孩子又不用……」

你猜到結果了嗎?過了幾天,他們的孩子在爸爸如廁時,使勁拍廁所的門,學著媽媽的口氣,說:「爸爸,你就不能快點嗎!我憋不住了!」

這些方法,說來都是人之常情。

本來是天然就懂的道理,今天我卻把它作為一個技巧介紹出來,是因為今天恰好缺少這種最本能的思考。大多數的育兒文章不講這些道理,也許是嫌它真的太平凡。為了賺點選量的文章,都在大聲疾呼:孩子手裏有許多「尚方寶劍」!有許多東西要緊緊盯住,要嚴防死守!千萬別讓他做!做了,就大事不妙!——這些呼聲震耳欲聾,結果,倒讓這個最平凡的道理有了傳播價值。

有人或許會問:「用了這個方法,孩子的問題還是改不掉,又該怎麽辦?」

這還是偷偷地在拿眼睛瞄孩子手裏的木棍。 記住,要訣就是不去盯著木棍。 為此,你必須首先改變自己。你要問問自己:「我是真的不在乎,還是只能假裝不在乎?」你還要問:「如果我真的很在乎,最讓我放心不下的究竟是什麽?」如果只是擔心家裏的床單不夠換,那你真的不如多買兩床備用。

文|李松蔚

更多內容連結:

摩米Momself:親子關系良好的家庭中,父母與子女相處的細節是怎樣的?

如何評價「消失的爸爸」這種喪偶式教育的社會現狀?

孩子做作業拖拉,如何讓孩子按時完成作業?

別人家小孩打你家小孩,你作為大人該怎麽處理?

微信原文連結:李松蔚:培養孩子靠興趣?我偏喜歡和她談「交易」

Momself是什麽?

我們是國內第一個聚焦「媽媽」身份的新女性自媒體平台。

Momself希望解決女性身份變化後,遇到的親密關系、親子養育、自我成長、職場家庭兼顧等沖突矛盾,並對女性的個人終身成長,提出系統性的解決方案。

關註Momself公眾號,媽媽的難題我們有辦法!(ID:momsel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