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荒誕的家長會】 這篇文章,引起了廣泛討論。
大家對於這件事如何評價、如何看,我其實沒有太在意,我在意的倒是: 為何我當初不敢寫,事隔六年後才敢?
我試著做了一下自我分析。
一,為何當初不敢寫?
1,情緒過於激烈,不敢輕易觸碰。
剛經歷這件事時,憤怒、委屈、不甘混雜在一起,尤其是米爸傷心落淚的那一幕,深深刺痛了我。那是我們第一次如此真實地感受到群體排斥的力量,感受到我們和孩子被公開「定義」和「否定」。在那種情緒下,寫下這段經歷無疑是再次剖開傷口,讓自己重新面對那些無法承受的情感。傷口沒愈合,情緒沒沈澱,寫出來,只會是滿腔控訴和憤懣,而無法冷靜地反思,更無法給這段經歷一個理性的總結。
2,身處當時境況,擔心二次傷害。
寫下這樣的事情意味著公開,尤其在當時,家長圈的社群網路非常活躍,萬一有認識我們的人看到,可能會引發新的爭議或沖突。即使不公開,分享這些經歷也可能讓我們陷入不必要的閑言碎語。我們不想讓孩子再次被「標簽化」,成為別人眼中的「問題孩子」。
3,沒有「勝利者」的底氣。
當時,我們雖然決定離開那所學校,但對未來的選擇並不確定。我們無法預知換個環境會不會是正確的決定,也無法預測DK是否能真正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那種對未來的未知感,讓我們缺乏講述這段經歷的底氣。如果結果不好,說出來反而會顯得像是在暴露失敗。
二,為何現在敢寫了?
1,時間治愈了傷口。
五六年過去了,時間讓我漸漸平復了當時的創傷。最初的憤怒和委屈已淡化,現在再提起時,更多是平靜的反思,而非情緒的宣泄。我們可以用更加理性、溫和的眼光來看待這件事,分析其中的問題和意義,而不是再繼續沈浸在受害者的角色中。
2,孩子走上了正軌。
事實證明,離開那所學校對DK來說是明智的選擇。後來,我們經歷了幾所學校,每一次轉學都帶來了不同的收獲。尤其是五六年級時的學校,班主任非常負責,每次我小心翼翼地向她詢問孩子情況,老師總是耐心安慰:「孩子很好,放心吧。」副班主任兼數學老師是一位幽默溫和的男老師,經常在活動課上為DK文補習數學,給予了很多幫助。在那一年的成績單上,DK文的數學有90多分,語文也有80多分。雖然之後也經歷過六年級不想上學,只願意呆在圖書館,八年級也有過半年的輟學經歷,但這些都已成過去。
現在的DK文,回到了正軌,對學習和生活保持熱情。這些改變不僅鼓勵了我們,也讓我能夠坦然面對當時那些艱難的日子。
3,對「群體排斥」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經過這段經歷,我對教育的復雜性、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性,以及「群體偏見」的危害性,有了更深的理解。我們希望透過這篇文章,能夠引發更多家長和老師的反思:
★為什麽教育體系總想培養「標準化」的孩子?
★為什麽大家總是選擇「解決人」而不是「解決問題」?
★家長如何更加理性地面對班級中的問題?
4,希望給同路家長帶去力量。
過去的我們,面對「公開點名」的那一刻,也曾感到孤立無援。現在的我,想透過講述這段經歷告訴大家:
★如果你的孩子和別人不一樣,不要自卑,也不要退縮;
★如果環境無法接納你的孩子,不是孩子的錯,而是環境的局限;
★勇敢地站出來,保護你的孩子,因為只有你是真心為他著想的人。
曾經的我不敢寫,主要是內心沒有強大到可以正視,還在困難中掙紮;現在我敢寫,是因為我已從那段經歷中抽離,用讀者的話說是「輕舟已過萬重山」。我希望用自己的故事,去鼓勵那些正在經歷類似困境的家庭。
五六年過去,時間讓傷口愈合,也讓我們學會如何直面過往。
「你要成為火,渴望得到風的吹佛。」——【反脆弱】
「殺不死我的,終將使我更強大。」——尼采
相關文章:
一次荒誕的家長會
老大被楓葉國高中錄取
老大和米爸開啟了楓葉國生活
DK文在加拿大的近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