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從現實角度,或是社會競爭的角度,在未來,我們的孩子,大機率不如我們,可能是一種常態。
看綜藝【放學後】,總有種窒息感。
女孩吳歡芮,被媽媽要求事事爭第一。
「我舍不得吃,舍不得穿,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你身上,就希望你能出人頭地。」
陪女兒上舞蹈班,看到別的孩子練的好,女兒練的不好。
媽媽會直接沖進教室,把女兒叫出來訓斥。
「要練就練到最好。」
用北大副教授丁延慶的話來說: 這是期待孩子「逆天改命」。
丁延慶教授,是遠近聞名的神童,6歲就能背整本【新華字典】,妻子也一樣,是北大的高材生。
可就是這樣一對高知夫婦,卻為女兒傷透了腦筋。
他們的女兒,完美地避開了夫妻倆的學霸基因。
在「學渣」的路上,越跑越偏。
各種努力後,丁教授不得已,選擇了放棄。
「我教女兒逆天改命,她卻教我學會認命」。
一番吐槽,得到了很多家長的認同: 「兩個學霸生了個蠢娃,把書桌都拍斷了。」「四代學霸的名聲毀在兒子手裏了。」
看似哭笑不得的吐槽背後,其實,是真實的努力和心酸。
01 如果孩子平庸,你會失望嗎?
作家龍應台的兒子曾對她說: 「媽,你要接受一個事實,就是,你有一個極其平庸的兒子。」
那是淩晨三點。
龍應台反問了兩個問題: 「你哪裏平庸了?平庸又是什麽意思?」
兒子回答: 「我覺得我將來的事業一定比不上你,也比不上爸爸——你們倆都有博士學位。
我幾乎可以確定,我不太可能有爸爸的成就,更不可能有你的成就。
我可能會變成一個很普通的人,有很普通的學歷,很普通的職業,不太有錢,也沒有名。一個最最平庸的人。」
然後,兒子輕輕地問: 「你會失望麽?」
龍應台經過慎重思考後,在信中回答了這個問題。
「對我最重要的,安德烈,不是你有否成就,而是你是否快樂。」
這個問題,對家長來說,真的是挺難回答的。
一直以來,我們關註孩子的成長,孩子的心理發育。
我們都知道,在孩子成長過程中,不可避免要遭遇很多挫折、失望和喪失。
而同樣不斷遭受挫折、失望、喪失的,其實,還有父母。
剛生下來的寶寶,他那麽可愛,像個小天使一樣,聰明伶俐。
他的每一個動作,每一個發音都讓你驚喜。
可是,他是會長大的,漸漸地:
飯,不好好吃;覺,不好好睡;到幼稚園大哭大鬧;別的孩子都會跑了,他還不會走路;別的孩子都會讀英語了,他爸爸媽媽還叫不清楚;別的孩子會算兩位數的加減法了,他10以內的加法還算不明白。
以前,你覺得他是世界上最美好的存在。
聰明、漂亮、機智,將來一定不同凡響。
可後來,你慢慢發現: 他好像沒那麽可愛了;他好像有時候真的很討厭,讓人抓狂;他好像真的很笨;他學什麽都很慢;他總是比不上別人家的孩子。
他小時候那些聰明可愛,讓你倍感幸福和驕傲的特質,那種自豪和美好的感覺,再也沒有了。
這對父母而言,是一種莫大的喪失。
而接受這份喪失,就是接受自己的失望,接受自己之前所相信的一切,可能都只是幻想。
接受之前所有的努力和期待,都終將落空……
心理學上一直在說: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孩子從父母眼中看到自己,確認自己。
孩子又何嘗不是父母的鏡子?
我們都渴望身邊的人足夠美好,足夠理想化,以此來感覺自己也是美好的。
哪怕對方只是個孩子。
如果孩子不美好了,那我們的價值,又在哪裏呢?
孩子大機率不如我們,也許在以後是一種常態。但是,接受這個現實,沒那麽容易。
即便是教育學博士,丁教授對女兒的成績,也是從痛心疾首,到懷疑人生,再到心如止水。
最後,他學會了「認命」。
記者問: 「你可以接受你的孩子上了大學完全不如您嗎?」
丁教授答: 「那完全可以接受,大機率她上不了我這學校,95%以上(上不了)!」
「不管你多麽優秀,你的孩子大機率都是一個普通人!要認識到這一點,並且學會接受,對誰都好。」
「我女兒就是一個普通的孩子,我必須得接受這個現實。」
02 育兒,是一個不斷與自己和解的過程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幾乎是所有家長的想法。
可是,孩子卻不會因為父母的「望」,就「逆天改命」。
學著接受孩子的平凡,是與自己和解。
跟自己的不滿、失敗、失望、喪失和解。
【無聲告白】中提到: 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別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所以,雞娃可以,但請適度、理智。
不要讓孩子,只活在我們對他的期待裏。
也許他的確生來平庸,普通,
但這不意味著他沒有辦法活出自己的人生。
更不意味著我們和孩子的人生,都是失敗的。
我們要學著理解和接納。
認知改變了,就不會那麽焦慮了。
甚至,你可能會發現,其實孩子身上,有那麽多的閃光點。
他,有著屬於自己的獨特的路可以走。
世界和我愛著你。
- The End -
作者簡介:ally,二級心理咨詢師,伴侶咨詢師,專欄撰稿人。擅長親密關系、情緒管理等,願意傾註所有溫柔,給你停下來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