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在1歲前,那些一哭就被抱起的孩子,長大後修養普遍都很好!
無獨有偶,表妹前些日子也為這個問題而煩惱。
表妹是一名教師,懷孕的時候就計劃好,讓婆婆過來幫忙帶三年。事情確實按計劃走了,婆婆過來幫忙帶娃,她白天上班,晚上把寶寶帶回來。
可是好日子沒持續多久,兩個人就因為「寶寶哭了,要不要立即抱起」這件事大吵了一架。
婆婆認為,「 孩子一哭就抱,會把他寵壞,變得越來越依賴你,到時幹什麽都要抱著,很麻煩 。」
表妹卻說,「 孩子出生後,只有一個本領,就是哭喊。他不會說,只能用哭來表達訴求。孩子哭鬧一定有原因,要立即把他抱起來 。」
可是無論怎麽勸說,婆婆就是不聽,依然我行我素。她想過辭職自己帶孩子,但是現實很殘酷,她不去上班,家裏的收入減半,很難維持現有的生活品質。如她所說,婆婆啥都好,就是有點固執,不聽人勸,問我有啥法子能說服她婆婆。
我先給結論吧: 在嬰兒期,寶寶哭鬧要立馬抱起來 。
李玫瑾教授曾經說過, 孩子1歲以內,如果撫養到位的話,他的性情會很平胡 。經常哭的孩子,和一抱起來就不再哭的孩子, 成年後的脾性,有很大的差別 。
小寶寶還不會說話,他的 非語言系統和語言系還需要一些時日才能連線上來,無法具體表達哪裏不舒服 ,也許是餓了,也許是排泄了,也許是腹部脹氣了,也許是穿得太多了,也許是受到刺激了……
所有的這些情緒或需求,只能透過哭來表達, 你過來及時與否,決定著他痛苦的長短 。
不少研究數據顯示,那些 聰穎而善於調控情緒的人,自主神經系統(也叫迷走神經)的潛意識能力都非常穩定 ,而他們之所以能夠擁有這種品質, 得益於父母早年撫養時,給予他溫和而親切的回應 。
哭聲是嬰兒的警報器,寶寶哭泣了,說明他有需求了。
如果每一次哭泣,你都能及時地回應他,那麽慢慢地,他 內心的安全感就會建立起來 。從腦科學的角度來講, 你抱起寶寶那一刻起 ,彼此肌膚相觸,孩子的 大腦分泌內啡肽和催產素,這些激素能讓人產生幸福奔湧而至的感覺 ,起到緩解壓力的作用。
大腦的主業是生存,當孩子內心覺得安全了,他才會積極向外探索 ,這是我們家長最樂意看到的。一個喜歡主動探索,勇於挑戰的人,他的學習能力肯定不差,上學後成績名列前茅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
面對寶寶的哭聲,如果你不聞不問,任由他哭泣,那他的 大腦始終處於警覺狀態,自然就沒有剩余的資源去探索周圍的環境了 。
這時你會發現, 孩子1歲後反而更加粘人膽怯,你一離開他的視線就哇哇大哭 ,進到新的環境更是局促不安到極點,上幼稚園了往往需要很長時間去適應。
正如李玫瑾教授所言,兩種撫養模式,孩子成年後的表現截然不同。
那些嬰兒期一哭, 就能得到父母及時回應的孩子,他們 長大後整個人是松弛的,修養普遍都很好 。他 善於調控情緒 ,也 善於理解他人的想法 ,別人發脾氣他不會跟你急,頂多看著你,等你說完了再有理有據地跟你談, 跟他相處,會感覺非常舒服 。
相反,那些老在床上哭,安全得不到滿足的孩子,成年後人可能很好,做事也認真,待人也很真誠,但是 脾氣急躁,遇事著急忙慌的,如果你有一個什麽事,突然不理解他了,馬上就吼你 。
父母的回應方式,深刻地影響著孩子 安全依戀的建立和心智的發展 。然而每個發育階段,都有不同的發育特點,並且每個孩子都有個體差異,如何科學有效地回應孩子呢? 【剛剛好的回應】 這本書,可以幫你解除這些困擾。
書中 綜合腦科學和心理學知識 ,手把手教我們怎麽去 解讀寶寶發出的各種訊號、讀懂背後的心理需求 ; 如何制定規則 ,孩子才更容易理解;如何回應才能讓愛在親子之間流動, 建立安全型依戀 。
老實說,我也是看了這本書之後,才曉得自己走了許多彎路。孩子2歲之前,我很少看心理學方面的書籍,雖然每天也很 精心地餵養,但是孩子的小腦瓜裏想什麽卻不知道 。
很多時候,要麽回應得不夠及時,要麽回應不夠恰當,孩子 安全感不足,導致他膽小粘人,攻擊性很強,難以妥善管理自己的情 緒。
「經驗不足就多學習!」養育子女的過程,總會碰到這樣那樣的問題,我秉持著這個信念,一直在尋找一種 高需求而溫暖人心的教育風格,這本書讓我看到了這種可能 。
這本書 依托依戀理論、心智理論、生理發育和情緒發展 ,輕松帶我們走出 12個常見養育誤區 ,解除 35個養育困境 。對於特殊情況,家長該如何回應,也作出了詳細的指導。比如, 高敏感的孩子有什麽特征,如何辨識高智高孩子,又該如何養育 。
培養出類拔萃的孩子,從恰當的回應開始。深入了解嬰幼兒教育心理學,育兒路上少走彎路, 【剛剛好的回應】 你值得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