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孩子出生之後,我就經常對孩子
又親又摟又抱
,還
動不動表白
:媽媽愛你。直到現在,也是如此,只不過頻率降低了很多。
在孩子大概四五歲的時候,母親看我對孩子還這麽親熱,就說, 愛孩子要愛在心裏,不要愛在面上。
我想,她說這句話之前,腦袋裏多半飄出了「慈母多敗兒」這樣的話語。不過,當時,我並沒有追問為什麽,只是心裏確實因此產生了顧忌,從此在心中存了個 疑問 :我這樣做,到底對不對?對孩子究竟好不好?
但在行動上,我仍然沒有太大改變,也許是出於習慣,也許是天性使然,我總是控制不住 對孩子表達如滔滔江水般的母愛 ——當然,吼起來也是如滔滔江水般氣勢如虹……
直到最近,懸在心頭的這一絲疑問才獲得了解答。
【登天之梯】 這本書告訴了我惡來自哪裏,同時, 也告訴了我愛來自哪裏,解答了我該如何愛的問題。
我先說答案, 我的這些舉動,對孩子是完全沒有問題的,對孩子只有好處,沒有壞處。
那為什麽這樣做會有好處呢?
因為這和大腦的發育規律有關。
大腦發育從出生到4歲之間會呈現 爆發式的發展 ,大部份腦神經系統的發育都發生在這段時期。4歲孩子的大腦可以達到成人腦體積的90%。
這段時期,是孩子大腦發育 非常關鍵 的一個時期,既具有發展潛能又非常脆弱,各種體驗在積極地塑造著大腦的形成。如果孩子在安全、可預見、充滿關愛和重復體驗的環境中,就能夠 幫助基因發揮最大潛能 , 讓大腦獲得最優成長 。相反,這段時期也非常脆弱,最容易受到威脅、忽略和創傷的損害。
另外,大腦的發育,在其構造中,也 按一定的順序來發展 ,最先發育的是最原始和最中心的腦幹區域,然後慢慢地從中心部份向腦皮層過渡。想要獲得充分的發展,每個區域都需要得到恰當的時機、結構以及重復的體驗。
在嬰幼兒時期,當孩子覺得冷、餓、渴、害怕或是難過時,只要哇哇大哭,就有人來照顧、安撫。在這樣的關愛下, 有兩類重要的神經網路 會在大腦發展的同時受到刺激而獲得發展。
一種是與人類交往互動相關的復雜感知系統 ,這套系統能讓嬰兒感受到看護人的臉龐、微笑、聲音、撫摸和氣味。
另一種是調節「愉悅」的神經網路 。很多方式可以啟動這套系統,壓力舒緩就是其中之一,冷、餓、渴等不舒服的感受都會造成壓力,當父母給出適當的回應,去緩解口渴、滿足饑餓,去擁抱和親吻孩子,都能緩解孩子的壓力,也就能刺激孩子產生「愉悅」和舒適感。
當 兩種模式的神經活動同時出現 ,而且 重復足夠多次 時,這兩種模式之間就會產生出聯系。
這種聯系正是 連線和產生出健康關系 的重要神經生物學「紐帶」。
當孩子能夠在正常的關愛環境中長大,他就可以在大腦中建立起滿意的、愉悅的人際互動系統, 在成年後就有能力形成這種人際關系模式 。相反,如果他遭遇到不協調的,或是中斷的,虐待的看護,那麽,他 很難發展出正常的人際關系模式 ,最嚴重的就如我的上一篇文【我們與惡的距離,惡究竟來自哪裏?】中所舉的反社會殺人的孩子那樣,對人的感覺是無比冷漠、殘忍的。
在不正常的環境下發展出的人際關系模式, 比較普遍的狀態,就是對任何可見的威脅做出反射性的、沖動或是激進的行為反應 。比如,眼神接觸時間過長,也許會被他們看成是威脅生命的訊號。友善地拍拍肩膀,可能會讓孩子想起自己經歷過的性虐待。總之,他們會歪曲正常的行為,因為他們長期接受了不正常的人際互動模式,形成了一種固定認知。
生命早期的愛撫究竟有多重要,【登天之梯】中的一個案例可說是回答這個問題的典型。
有個名叫蘿拉的4歲小女孩,因為身體虛弱、無法進食而被送進了醫院。但醫院做了各種深入的檢查都沒有找到孩子病癥的原因,只能在她無法進食的情況下每天給她透過鼻飼管餵養流質食物來提供營養,但即便如此,蘿拉又瘦又小,吸入的營養根本吸收不了,體重和身高都絲毫沒有增加。
最終,在一位社會工作者的要求下,蘿拉被建議進行精神咨詢。自此, 她的問題才迎刃而解 。
原來,問題出在蘿拉的媽媽身上。蘿拉的媽媽只有22歲,屬於未婚先孕的單親媽媽。但這不是問題,問題是蘿拉的媽媽是一個孤兒。
蘿拉的媽媽剛出生就被吸毒的母親拋棄。當時的兒童福利制度規定,每隔半年就要把孩子送到新的寄養家庭去,以免讓孩子過分依賴某個看護人。當時兒童福利機構還 不了解人類需要感情依賴的這個特性 。直到她5歲之後才有了一個長久的寄養家庭。
於是,蘿拉的媽媽在5歲之前,一直在各個寄養家庭中換來換去,沒有接觸過長久而重復的積極刺激,因此,她沒有 母性的本能 ,她在有了自己的寶寶之後,沒辦法在擁抱自己的寶寶、和寶寶玩、聞到寶寶香味時產生愉悅的感覺——這種愉悅的感覺便是母性的本能。
而她到了18歲,就在國家規定的法律下,離開了自己的養父母。後來,她獨自一人撫養孩子,根本沒人指導她該怎麽帶娃,她除了養父母教導她要對孩子負責的道德觀念外,對如何照顧孩子並沒有什麽概念。
她只知道要給孩子吃東西,給她穿衣服,給她洗澡。但很少去抱孩子,餵奶只是塞給她奶瓶,她也不對孩子說話、唱歌,也不會去逗孩子玩,更不用說拉拉小手摸摸小腳之類。總之, 一切看起來傻傻的行為,她都沒有去做 。盡管這些 對嬰兒來說非常重要。
並且,當她感到沮喪,或是孩子表現不正確的時候,她要麽只會嚴厲地教訓孩子,要麽就忽略她。
所以,蘿拉由於缺乏這些在成長過程中所需的身體和情感訊號的刺激,就停止了生長。事實上,這類「發育不良」的癥狀在早年的孤兒院很常見,很多孩子沒有受到足夠的關愛和照顧,甚至還會夭折。即便幸存下來的孩子,也會 出現嚴重的行為問題 。
知道了問題之後,就有辦法解決了。
通常針對受過創傷和虐待兒童的治療方法是 神經序列療法 。這種療法就是首先幫助他們檢驗大腦的哪些區域和功能發育不全,或是運轉欠佳,然後提供相應的刺激, 以幫助大腦重新恢復更正常的發展 。
但針對這個案例,佩裏醫生給出了更好的解決辦法。他建議蘿拉母女和一位熱心友好的養母P共同生活,讓蘿拉的媽媽 向養母P學習該如何對孩子表達愛 。
這位養母P天生就知道該怎麽對待孩子。她剛領養了一個7歲大的男孩。這個男孩因為從小被毆打、忽視,表現出了類似「精神錯亂」一樣的各種嚴重問題。而養母P卻絲毫不以為意,她在對待這些問題上 展現出了令人敬佩的能力 。當孩子煩躁,表現出反常行為時,白天,她就抱著孩子坐在搖椅裏哄;晚上,就抱著孩子躺在床上,拍他背,給他唱歌。
這位媽媽P本能就知道,在跟孩子交往時, 不要去記住他們的年齡,而是要了解他們的需求 ,要了解孩子們在成長關鍵期也許缺失的東西。這個7歲男孩,恰恰強烈需要彌補幼時未曾接受過的擁抱和愛撫,和那些沒有長期接受過關愛的孩子一樣。
就這樣,孩子越來越穩定。
也因為如此,佩裏醫生才決定讓蘿拉母女和P同住。她們同住了將近一年,蘿拉的進食和生長問題就得到了解決。不過,蘿拉始終存在著一些後遺癥,就像她媽媽一樣,她始終 表現出一種情感上的疏離 ,盡管有著積極的價值觀和強烈的道德感。
所以,如此看來,我的那些對孩子的愛撫和擁抱,無疑是正確的。它能夠帶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也能夠讓孩子和我都感受到愉悅和幸福。
我相信,很多父母跟我一樣,也會在 給孩子愛與對他嚴厲之間來回搖擺 ,不知道如何界定平衡點,但我現在慢慢覺得,對孩子說愛他,擁抱孩子,不需要顧慮,孩子不會因此被寵壞,孩子只會被沒有規則而教壞。
至於孩子長到多大就不能再這樣,我想, 哪怕成人都希望當自己失落難過的時候有人抱抱有人安慰 ,所以當孩子需要的時候,給他一個擁抱,對他說聲媽媽愛你,又有什麽過錯呢?
總之,【登天之梯】又讓我重新認識了一遍: 什麽是愛,我們究竟該如何去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