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遇到一個網友,她買房的過程讓筆者大開眼界:
剛出學校一年多,不是市中區本地人,看房十來套,拉鋸時間不到一個星期,遇到的中介就倆人,老家在下面區縣,因為工作的性質,以後留在樂山的可能性不高,毫無買房的必要。居然買了五年後肯定還是郊區的新樓盤,價格賊高到就算以當下的市場價評估都貴了六七萬,直接損失一成房價。
這個事例再次提醒了筆者,為什麽有那麽多樓市裏的大冤種?
因為:
他們對中國樓市的底層邏輯一無所知的同時,也沒儲備哪怕丁點房產基本知識,在多年買房思維的灌溉下,潛移默化地被植入了「人生必須有一套房子」、「早買早享受,哪怕沒賺頭」的銘印。又在房產利益集團日復一日的制造焦慮和看房現場各種行銷套路裏喪失了所有主見,經濟賬要麽不算,要麽在房產銷售們的錯誤引導下得出「早買就是賺」的奇葩結論,個人計劃更是一塌糊塗,連自己很可能在這個城市待不了多久都沒考慮到,甚至在定下房的那一刻,都不知道所謂「兩年後房價就算橫盤,你這兩年的房租也省下了」的忽悠中,一眼就能識破的漏洞,最後徹底淪為了樓市砧板上的肉。
更由於對號稱的專業人士的盲目信任,和對從零到有地去了解陌生領域的麻煩和折騰的畏懼,以及少於思考、弱於對個人空白領域的研究,更是隨波逐流下地刻舟求劍,畢竟,父母和身邊人都買了房,他們不都賺了嗎?
於是,對於絕大多數人而言,在購買這一件超過全家資產的貴得離譜的商品時,所考慮的要點、所衡量的利益、所預測的未來、所花的時間,不能說完全沒有,至少也是少得可憐。
最後,稀裏糊塗地買了房。
在過去樓市的上升期,他們攀上了時代紅利,即便沒賺,也省下了租金。
但從好幾年前開始,他們便是房產裏純粹的韭菜,俗稱:犧牲自己,照亮房產從業人員的偉大耗材!
這其實是過去多數購房者的廣泛側寫,很多人總有個誤區,自己穿梭於房產新聞之間,琢磨數據下的漲跌,把房產中介嘴裏的話術不停分辨,衡量不同房產各自要點的優劣。
便以為多數人都和自己一個樣,懂點了房產,明白些大勢,在糖衣炮彈裏能保持理智。
這麽說吧!只要你能把房產過戶的稅費種類大致背出來,雷宇就敢說,把全國有房產的人全捆在一起,你對房產的認知都超越了他們中的八成。
為什麽?
因為這世上的多數人都是普通人,為了碎銀幾兩而耗掉了多數心力,沒有余下的心思去學習新領域,又有慵懶和娛樂要泄去,財力的不足又拉低了接觸社會各角落的底氣,使其沒有擴寬眼見和人脈的渠道和自信,他們辨不明那些花裏胡哨的PPT,和引人入套、精心設計、滿是忽悠的所謂高收益,最後往往入了那條悔不當初的騙局!
這就像雷宇作為一個歷史愛好者,每次看到或聽到任何關於中國歷史或世界地緣賽局的資訊,會下意識地以為這裏最基礎的知識,任何一個接受過九年義務教育的人都知道。
但細想之下,估計在中國大學生群體裏,背不下中國朝代表和小八嘎偷襲珍珠港準確日期的人,估計得有半數。
就像前段時間看【大明王朝1566】,同事問這是誰,雷宇說這是大明第一罵神和清官——海瑞。
他又問:朱元璋誰演的?
筆者無言以對,憋了好久才說:大明十幾個皇帝,這劇的背景在中後期。
於是,為了照顧沒那麽多時間研究房產和權衡個人買房得失的朋友,決定寫一篇簡單粗暴的樓市勸退文章,細數從幾年前到當下以及未來,買房的七大誤區!
一 為了抗通脹而買房。
這個誤區雷宇聊過無數次,咱們簡要闡述:
抗通脹的核心是什麽?
是你當下資金的購買力,透過某些方式的運作,在一段時間後增長到保持或超過之前購買力的數額。那這就是有一個前提:你當初的100萬買成了房產,某段時間後你得把它賣掉換成錢。
換句話講,你必須把房子賣掉,且得到的本金要超過100萬,才有可能抗通脹。那麽有三個問題:
1,在城市人口上升空間極低、生育率全球倒數、居民杠桿率已無可再升、房產泡沫不亞於當年的小八嘎、全國庫存量足夠全國人民居住、空置率遠高於全國平均水平、把所有風險朝著業主轉嫁的期房模式下開發商依舊岌岌可危的當下,你覺得還有多少可能性會漲?100萬買的房,到時候能賣80萬就燒高香吧!
2,就算房價了漲了,貸款利息得還吧,購房稅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