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跟孩子在相處過程中,時常會發生爭執,雖然持續的時間不長,也能及時的去跟孩子和解,沒影響親子關系。
但第一次發生爭吵後,都有一個副作用,那就是孩子的學習力越來越弱了。
有一個很明顯的情況是:孩子沒有玩,也沒有學。哪怕坐在學習桌,也在消磨時間,像極了一句話叫「磨洋工」。
完全沒有狀態,也無法專註。手機沒在身邊,也沒有沈迷遊戲,也做好了學習的姿勢,可是行動卻一直無法開始或者是學習速度比蝸牛還慢。
我很納悶,學習是孩子自己提的,手機也是他主動提出讓我監督,甚至學習計劃都是孩子認同的,可真落地到學習時,只換來三個字:沒勁學。
這可給我出了一個大難題,要是沈溺遊戲,可以商量規則,勞逸結合。要是玩手機上癮,也可以給個甜蜜點,定個任務來激勵一下。
可是手機也沒迷戀,有時手機在他身邊,大半天也沒想過碰一下,遊戲也早就解除安裝掉了,這幾天都沒玩遊戲,最多看看遊戲攻略。
按說,沒有遊戲和手機的誘惑,孩子該發憤圖強了,可事實上學習狀態依然不線上。
不是跟弟弟在家打鬧,就是七七八八的閑聊,要麽兩個在下棋解悶。嘴上說著要去學習,但身體和意識卻很誠實。
像物理和數學不想學,要學語文和英語,臨到做時,嘴也不想張,字也懶得寫。
我看著孩子這樣的狀態,有點著急。之前他玩遊戲,玩手機時,我只有無奈,但大部份時候我在給自己做心理建設。
可是經過20多天的寬容,終於等來了孩子自覺解除安裝了遊戲,對手機也不是很迷戀,看起來是以絕佳的狀態投入學習了,可是卻還是學習品質不高,這到底哪個環節出了問題?
我一直沒想明白,按我的覺察力,我能共情孩子,能療愈自己,我們親子關系也經得起任何考驗,可是就是在學習這個節骨眼上滑鐵盧呢?
翻來覆去想孩子說「沒勁學」這三個字,我沒有因他的這句話焦慮,而是在想為什麽沒勁?眼下我應該去做什麽?我如何能幫助孩子走出沒心勁的狀態?
遵循著孩子是父母的影印件,孩子狀態出現問題,一定是父母先有問題。
孩爸在外地工作,他影響不了孩子的狀態,那一定是我的狀態和情緒出了問題,才會導致孩子缺乏心力。
反觀自己這幾天的情緒和狀態,很多時候都在提醒孩子學習,提醒次數多了後,我會很不耐煩,就會吵他幾句。
然後我們冷戰一會,過了一會要麽是孩子跟我求和,要麽是我跟孩子示好,好像也怎麽影響我跟他的親子關系,還是能有說有笑的。
可是一提學習時,我們又回到了各自的陣營。我嫌棄他學習進度太慢,他煩我給他講道理。
當我寫到這的時候,我突然找到了我和孩子沖突的根源:我沒有看見孩子,沒有及時對他肯定。
在我的潛意識裏,他前邊玩嗨了20多天,那是在我對他的容錯率內,是可以被容忍和接納的。
但現在,我對他的要求是按任務比例來制定的,無形中就有了要求。而玩嗨的娃想要一下子從無規則到有要求,即便他有意願,他執行力也無法做到落地。
而我此時只是盯著他沒有完成的,沒有按約定做到的,卻忽略了他其實是比前20天做得多一點,但我覺得他應該好好學習了,做的這點遠遠不夠。
突然間豁然開朗了。不是孩子的問題,而是我的過度關註和過高要求,讓原本想要努力的孩子有了挫敗感,開始對自己懷疑和心灰意冷了。
怪不得孩子說我沒有get他的意思,我只是自說自話,根本沒有想幫助他解決問題,而是在罵他。
我還在納悶,我只是在不帶評論的觀察,只是基於事實陳述和幫他分析,我哪裏有罵過他?
現在我明白了孩子嘴裏的「罵」是對他的否認和呵斥,讓他心裏不舒服了。
站在孩子的立場上想,他的心理路程大概是這樣的:
我明明已經解除安裝了遊戲,我也遠離了手機,也比之前有改變了。之前我玩遊戲整天不學習,媽媽也沒有吵過我,而現在我準備學習了,媽媽卻每天都對我各種不滿意。
怪不得沒有心勁去學,原來是我的反饋機制出了問題,我自己陷入了「刻板思維」中。
想明白自己對孩子學習的過度關註和管控後,我決定退回一步,先跟孩子談談,坦然自己這幾天沒有看見他的進步,是我無形中的焦慮蒙蔽了雙眼。
我眼下要做的事是先退一步,去讀書和忙自己的事情,把關註點拉回自己身上,然後讓自己保持平胡狀態時,用心和用眼睛去發現孩子做得好的地方,並放大優點和及時給予正向的反饋。
在陪跑孩子學習路上,不斷遇到問題,不斷覺察,不斷反思自己,然後不斷調整思路,不是很棒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