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親子

4種娃看似機靈其實是「假聰明」,長大難立足,父母不要沾沾自喜

2024-01-06親子

大家好,我是優米MaMa~

當父母的都喜歡聽別人誇自己娃「聰明」,我們出門在外碰到認識的小朋友,也會誇別人家孩子「聰明」。

「這孩子真聰明!」好像是我們能想到對一個小朋友最高的褒獎!

隨著接觸的家長越來越多,我發現身邊不少家長真是過分喜歡誇孩子,而且他們好像對「聰明」有誤解。

孩子的行為明明有些問題,家長卻能以一句「這孩子從小就聰明!」蓋過去。

慢慢地,孩子在彩虹屁下日漸迷失,還真以為自己很聰明呢。但事實卻是那些從小被誇「聰明」的孩子,很多長大後卻一事無成,甚至有時過得還不如普通人。

特意總結了以下4種「假聰明」的情況,如果在你家娃身上出現,千萬不要再誇他「聰明」了。

01

第一種:善於取悅但缺乏真誠的孩子

有些孩子好像從小就比同齡人多個心眼,他們特別願意聽到大人誇獎自己。

上周和優米去同事婷婷家做客,她4歲的兒子又是端水果、又是端零食的,真的很招人喜歡。

我就誇了句「寶貝,你也太厲害了,這麽小就知道招待客人了,怎麽這麽懂事呢?」。

孩子奶奶聽到後,立馬自豪地表示:「我家昊昊從小就聰明,特別有眼力見,來我家的客人都是我們昊昊招待,是不是呀昊昊?」

小家夥立馬興奮的點頭,一副等待誇獎的模樣。我趕緊順著奶奶又誇了不少彩虹屁,小家夥這才高高興興帶著優米去玩了。

婷婷看到後卻悄咪咪的告訴我,「你下次別誇他了,我現在感覺這孩子被他奶奶帶的,只會做表面功夫!」

原來小家夥平時在家裏從來不主動做這些事,每次都攢著等家裏來客人了表現一下,就等著聽別人的誇獎呢!

婷婷告訴我,自己婆婆就是那種「愛面子」的人,總喜歡聽別人誇她「娃帶得好!」,所以教給孩子的也是一些面子上的東西,感覺一點都不真誠。她現在也很頭疼兒子的善於取悅但缺乏真誠的行為。

確實行為主義心理學認為:如果一個行為被獎勵或強化,那人們很大機率就會再次去重復這個行為。

這種情況下,人的取悅行為是為了獲得贊揚或避免負面後果,而不是出於真正的情感和意願。

如果一個孩子從小就成長在取悅他人的環境下,長大後就很容易形成「討好型人格」。他們會把別人的事看得比自己重要很多,將來也會做一些為了贏得別人註意而刻意討好的事,從而慢慢地迷失自己。

一個沒有自己主見和思想的人,很難在步入社會後,有所作為。

02

第二種:愛耍小聰明但缺乏大智慧的孩子

同事張姐最近很郁悶,因為她突然發現上四年級的女兒對課本上的知識完全不熟。

之前工作忙,她到家已經很晚了,很難擠出時間輔導孩子功課,每次只能給她檢查作業。

看孩子作業時,她還沾沾自喜的認為,自己娃自驅力真的很強,完全不用父母催,就能自己主動完成作業,而且正確率還很高。

結果無意中她發現熊孩子的作業,竟然都是拿奶奶手機在網上搜的答案!

張姐很生氣的質問奶奶,為啥把手機借給孩子?

老人卻回答:「妮妮說,老師讓錄讀英語和語文課文的視訊發過去,孩子沒手機錄,我就給她了。」

老人一解釋,張姐更生氣了!據她了解老師們壓根就沒留這樣的作業,小丫頭明顯是為了拿到手機,耍了個小聰明!

生活中這樣的孩子不在少數,他們喜歡萬事找捷徑,比如:為了獲取好成績,想方設法在考試中作弊;為了不被老師批評,抄同學作業等等。

這些孩子為了短期的成功和表面的榮譽,采取一些小聰明的行為。

你說他不聰明嗎?他能騙過大人,真的還挺聰明的;你說他聰明吧,但又缺乏長期發展的眼光。這時就需要家長及時引導了!

如果孩子過於關註短期的小聰明,很有可能就會形成習慣,讓孩子很難進行深入思考。

長期來看,這對孩子的個人發展非常不利。

03

第三種,過於自信但缺乏實際能力的孩子

你有沒有發現,那些從小聽著「你真聰明」「你真棒」長大的孩子,總是有種「迷之自信」。

鄰居康寶樂今年剛上一年級,眾所周知一年級是沒有正式考試的,馬上期末了,老師準備給孩子組織一次「樂考」。

鄰居想著提前給熊娃復習一下,結果熊孩子來句「不用復習,我隨便考就能一百分。」

家裏人聽了還挺高興,一看孩子這自信程度,學的東西應該八九不離十!

誰知成績下來後,拿回來一看,10以內的加減法,熊娃錯了一半!這點知識不是大班的時候就學過了嗎?怎們一年級上了一學期,反而還回去了?

後來老師又在群裏說,這些題其實前幾天已經在班裏做過一次了,這次只是為了提高孩子計算速度,規定了只有10分鐘做題時間,結果沒想到孩子又錯了一大片!

鄰居瞬間就心塞了,熊孩子的迷之自信到底誰給的,做過的題還能再錯,也是沒誰了。

心理學認為:人對自己的評價往往存在偏差,大多數人傾向於過高估計自己的能力。這可能是由於自我服務偏差或記憶扭曲等原因造成的。

就像家裏如果總有人誇孩子「數學做的又快又對」,孩子就會產生自己計算很厲害的假象。

但你知道嗎?雖然自信是好事,但如果過於自信,缺乏實際能力,會讓孩子在面對現實挑戰時感到失望和挫敗。

時間一長,孩子就會變得「習得性無助」,認為自己什麽都做不好,從而放棄努力。

04

第四種:依賴性強且缺乏獨立性的孩子

還有一些孩子,成績很好、興趣愛好也廣泛,外人看來妥妥的別人家孩子。

然而他們的這些成績都不是源自自己,而是靠父母的陪伴和監督,也就是現在流行的「雞娃」們。

這些孩子在父母的安排下報了很多課,學了很多知識,但他們沒有主動性,一旦父母不盯著就會拖延或分心,習慣性依賴父母,缺乏主動思考和行動的能力。

就像我領導家的閨女,一路走來家裏花了7位數給她報課,最後好不容易上了北航,妥妥地別人家的孩子了吧?

但進入大學後,沒有家長盯著,孩子開始徹底擺爛。每學期掛科不說,專業課也是主打一個「緩考+低分擦過」。

心理學上有個「自我效能」的概念,它認為人的自我效能感會影響其行為和動機。

如果孩子自我效能感低,就會更傾向於依賴他人完成任務。而現代社會中的過度保護和過度教育是造成孩子「自我效能低」的關鍵所在。

所以真的建議,我們父母在孩子小時候就要嘗試慢慢放手,給孩子一點掌握人生的主動權,不要事事包辦。

你的插手不會讓孩子感激,反而可能會降低他的獨立性。

最後想說,誇孩子也是一門學問,我們父母們真的不要只會誇「你真棒」「你真聰明」了,試著去看到孩子的努力過程。

比如說:「媽媽看到你專心的看了20分鐘書,要給你點個贊」、「你剛才自己收拾了屋子,真是媽媽的好幫手」。

合適的誇獎才會讓孩子更有動力,你學會了嗎?

今日話題:以上4種「假聰明」的孩子,你見過嗎?歡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