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想過,一個孩子到底需要多少掌聲?當年那個笑嘻嘻的小男孩鄧鳴賀,他的臉上總掛著笑容,但這笑容背後,藏著怎樣的辛酸和無奈?他6歲登上了全國矚目的舞台,而8歲卻悄然離世,這到底是一種榮耀,還是一種不可承受的重負?
鄧鳴賀的故事讓人想到那些早早失去自由的天才兒童。在小縣城長大的鄧鳴賀,跟其他孩子不太一樣,他的爺爺是豫劇迷,耳濡目染之下,小鄧鳴賀從牙牙學語開始,就聽著戲曲長大,四五歲就能哼出幾段來。對於爺爺來說,這孩子簡直是個天才,於是,不管小鄧鳴賀自己怎麽想,他的生活似乎就已經被規劃好——練習、登台、表演,一遍一遍地重復。你可以說這是一種天賦的延續,但也可以說,這是大人們自己未竟夢想的一種投射。
當年他登上春晚的時候,全國觀眾都記住了那個穿著紅色小衣裳,畫著紅妝的小福娃。大家看到的是一個乖巧又努力的孩子,用盡全力給大家帶來歡笑。可是,那時的他才不過六歲,他的童年不是遊戲和自由,而是一場又一場的演出,一次又一次的練習,身體還沒長好,嗓子早已沙啞。有人說,那個年紀的他或許根本不知道什麽是光環,只是被家人推著一步步往前走。
你可能會想,這樣的生活對他來說會不會太辛苦?畢竟,表面上看著光鮮亮麗,實際上小小的他卻已經失去了童年本應有的天真和快樂。而對於他的家人來說,也許那時候的掌聲和關註讓他們忽略了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麽。家人的想法可能很簡單——為孩子抓住一個難得的機會,讓他在人生舞台上盡早出人頭地。但在這些無數次被拉到聚光燈下的背後,有多少不為人知的心酸呢?
到了2013年,鄧鳴賀突然被查出患有白血病。這個訊息像一記重擊,一下子擊碎了所有關於光輝未來的美好夢想。誰也沒料到,一個六歲多的孩子,竟然要開始與病魔作鬥爭。家人依舊沒完全停止演出安排,有人會說他們過於冷酷,但也有人覺得,或許他們只是想讓孩子的生活盡量保持正常,不被病魔所左右。可是,病痛哪裏會給你留下討價還價的余地呢?
那一段時間,鄧鳴賀依舊出現在大家的視線中,節目、舞台、訪談,一樣不落。後來有人評論說,他的父母太拼了,把兒子當成搖錢樹。你會覺得這些話過分,但或許也不無道理。可是,站在他們的角度來看,或許只是不想讓孩子的努力白費,想要讓他的人生留下更多的痕跡。到底是他們做錯了什麽,還是這個社會對於天才兒童的期待本來就過於沈重?
反觀其他一些童星,比如釋小龍和郝劭文,他們小時候同樣光芒四射,但成年後的人生卻走上了完全不同的路。釋小龍最終回歸平凡,而郝劭文則漸漸淡出熒幕。還有像楊紫、張一山這樣的童星,他們在荊棘之中找到了一條適合自己的路,雖然經歷了許多困境,但最終在成年後依然能活躍在大家面前。這樣一對比,你會發現,童星之路並沒有統一的公式,有人成功轉型,有人黯然退場,有人甚至沒有機會迎來成人禮。
在鄧鳴賀離世後,我們回望這個孩子的短暫人生,那些掌聲和榮譽,究竟帶給了他什麽?在年僅八歲的時候,他已經承載了遠超自己年紀的期待與壓力。或許我們每個人都要想一想:一個孩子的夢想,應該由誰來決定?家長的夢想和孩子的未來之間,究竟該怎樣取得平衡?
其實,鄧鳴賀的故事並不僅僅是一個家庭的悲劇,它也是這個社會對成功的急迫追求所導致的必然結果。當所有人都在鼓勵出人頭地,卻很少有人停下來問一問:那些奔跑中的孩子,累不累?那些被光芒籠罩的笑臉,背後是不是也有著疲憊和無奈?
寫到這裏,我不禁想問:如果有一天,你的孩子也有了出現在聚光燈下的機會,你會選擇讓他邁上這條路嗎?還是說,你會把這個選擇權交還給他,讓他決定自己的人生方向?
有時候,我們看到一個孩子在舞台上笑得那麽燦爛,真的就以為那是他們最想要的生活。可是,笑容的背後,是否也有淚水和倦怠?到底什麽才是對孩子最好的,那些掌聲,真的值得嗎?
這個問題,也許沒人能給出一個標準答案。但我希望每個做父母的人,都能多一些耐心,多一些思考,多給孩子一些自由,而不是把他們的人生變成了完成自己夢想的工具。因為,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著自己的喜好和夢想。而作為家長,或許我們要做的,不是把他們推上舞台,而是靜靜站在他們身後,做他們最堅實的後盾。
所以,回到最初的問題,你會怎麽做?是讓他們在掌聲中成長,還是在平凡中做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