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寶寶在1歲左右的時候,會有意識地去掌握一些詞匯,他們的理解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會逐漸進步,只不過進步的速度因人而異,有快有慢。此時,進步慢的小孩,會被冠以「貴人語遲」的稱號。
可是,如果寶寶到2歲前後,還是跟1歲時所掌握的詞匯量相當,沒有明顯的進步,甚至是還不說話,那就要懷疑是否為言語障礙了。
下表是一張參考表, 表中介紹了不同階段寶寶的常見互動交流方式。註意只是參考,並不能作為診斷依據 。
語言發育慢的可能原因
如果覺得寶寶語言發育似乎有點慢,那麽先排查一下原因。詳細的可以看下文:
通常,排除了聽力問題、自閉癥問題後,寶寶語言發育慢更多是因為家長的早期引匯出現了偏差。一些早期鍛煉方法可以看這裏。
「說話晚」如何引導
如果寶寶2歲多了,依然遲遲不開口,家長就要考慮存在言語障礙的可能。
此時, 首先不要擅自診斷,應就醫咨詢。其次,我們日常可以做以下努力 。
第一,盡量鍛煉寶寶的口腔肌肉,讓寶寶練習咀嚼。
可別小看這個動作,每完成一次咀嚼,需要舌頭、牙齒、面部肌肉等默契配合,各咀嚼肌有序地收縮,上牙與下牙相互接觸,由此產生壓力,順利磨碎食物。
我們將涉及咀嚼的面部肌肉統稱為面部細小肌肉,如果咀嚼不到位,那麽面部細小肌肉就得不到鍛煉,發育就會落後。這些肌肉到2歲半左右就會停止發育,到那時再想鍛煉到正常水平就很難了,勢必會影響之後的發音。
此時 ,家長可以和孩子做一些能夠鍛煉到口腔肌肉的遊戲 ,如對著鏡子吐舌頭做鬼臉,或者用舌頭舔酸奶蓋等,可以鍛煉到面部肌肉和舌部精細動作的遊戲。
而且, 孩子的咀嚼能力並非與生俱來,需要後天長期、持續地練習 。這其中,食物的硬度、粗糙程度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添加輔食後,要根據孩子的年齡、接受程度,逐漸調整食物的性狀,同時有意識地給予他一些能夠練習啃咬的功能性食物,適當地讓牙齒和食物「硬碰硬」。
千萬別覺得孩子還小,沒出牙或牙齒長得少,擔心他嚼不爛、噎著、不好消化,就一味地把輔食做得又細、又軟、又稀。
第二,引導寶寶說話,別做那個「一個眼神兒一個動作即懂了的默契者」。
平時,盡可能多地跟他說話,讓他用語言表達需求,如他指著水杯時,不要直接給他水,而是讓他說出來,即便只有一個水字;當他跟你說話時,無論是否聽懂,都要給予語言回應,且盡可能不厭其煩地重復,不要減弱寶寶對說話的興趣。此外,讀繪本、講故事等方式也不錯。
還可以多帶寶寶去「社交」,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在社交中鍛煉語言能力。
最後最叮囑一下, 最好定期帶孩子體檢 ,有疑問時可以跟醫生溝通,以便及時了解寶寶的言語發育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