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問家長一個問題:假設孩子和同學發生了沖突,情緒低落、憂慮又有些急躁,家長們先做哪件事?
A.先處理問題
B.先處理心情
顯然,我們的答案是B。你答對了嗎?很多家長就要問了,處理心情和解決沖突有必然聯系嗎?當然有,並且影響深遠。
心理專家發現:單純因成績不好而厭學的孩子占比很少,但如果孩子在學校與同伴發生沖突後處理不當,或喪失了原來良好的同伴關系,他會對校園生活產生憂慮和恐懼。所以,家長們首先要關註的是孩子的心情。因此,家長們請以平胡的態度和孩子共同面對問題。首先幫助孩子處理好心情,然後再專註於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並和孩子一起打敗問題。
其實,同學之間的沖突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十分常見,學校生活是孩子離開家庭,獨立成長的第一步。正常的沖突是孩子與他人相處的試金石,孩子在沖突和糾紛中獲得體驗,增長與人交往的經驗。如果家長介入不恰當,反而可能引發新的問題。
當然,孩子如果「經常」和同學起沖突,也要看看,是經常和同一個人,還是說和不同的同學,先引導孩子建立正確的人際交往原則。
當矛盾發生時,家長應該如何正確處理?
1、傾聽孩子
傾聽孩子,接納情緒。當孩子與同伴發生矛盾、受到委屈時,此刻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的傾聽,父母應該首先給予孩子一個釋放壓力的機會。在孩子穩定情緒後,可以和孩子好好聊一下事情發生的經過,家長要學會控制情緒並認真傾聽。其實,孩子間的矛盾大多都不是什麽對抗到底的矛盾,傾聽孩子的描述,客觀地了解事情的整個過程,是有效處理孩子之間矛盾的基礎。在傾聽的同時,家長可以共情孩子的情緒,但不要著急給建議,更不要用責備的語言訓斥孩子,這樣不僅會疊加次生矛盾,阻斷和孩子溝通的橋梁,也會加重孩子的心理負擔。
2、換位思考
換位思考,找出問題所在。這裏的換位思考有兩個環節,首先自己要與孩子換位,設想自己面對孩子描述的情況中會怎麽處理,有沒有更好的方式。如果家長都茫然無措,那對孩子也很難提出更好的解決方案。如果家長有更好的方法,要思考孩子如果這樣做,缺少的是哪些方面的能力和條件,是否符合孩子的心智和年齡特點等等。接著是引導孩子與同伴換位思考,家長可以和孩子復盤當時的情境,可透過自己和孩子進行角色扮演,讓孩子在不同的角色中體會同伴的感受,學會理解他人,同時找到自己在事件過程中做得不妥的地方,學會用不同的角度來處理問題。
3、引導孩子自己提出解決方法
這裏同樣要註意一個誤區,就是家長按照自己的理解走完了整個「流程」,就開始給孩子「出主意」了。而恰恰是這最後一步,將使得教孩子處理矛盾的效果大打折扣。孩子有著自己天然的智慧,當情緒被充分理解後,家長可以詢問孩子自己的想法,他們可以腦洞大開,提出各種五花八門的解決問題的方式。所以,家長不要替孩子做決定,家長的身份只是幫助孩子篩選最優方案,而不是「教」出處理方法。只有這樣,下一次,孩子才能真正學會如何處理同學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