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作家斯邁萊斯說:
「很小的孔穴能窺見陽光,細小的事情能凸顯教養。」
對於孩子的成長,同樣也是如此。
現實生活中,在吃飯這個場景之下,看似只是日常生活的一件小事,卻能暴露出一個孩子的個人素質,以及家庭教育。
畢竟成長的路上,並沒有太多的重大事件接踵而至,更多的是生活中的日常瑣事,在這些地方的表現如何,也就決定了孩子未來會是什麽樣子。
有的孩子吃飯時只要看到自己喜歡的飯菜,不由分說地直接攬到自己身邊。
也有的孩子吃飯時拿著筷子在不同的菜裏攪來攪去,專門去挑揀自己喜歡吃的東西。
很多父母都覺得這只是孩子的天性,從來都不會加以阻攔,而是一笑了之。
說實話,孩子的教育從來不是等到他長大了再去好好管理,而是從日常的點滴上正確引導,才會讓孩子茁壯成長、大有可為。
具體到吃飯這個場景中,如果孩子有以下這樣的表現,就是典型的 「聰明相」,恭喜!
1 有禮儀、守規矩的孩子,容易獲得貴人幫助
有句話說:
「細微之處看涵養,細節之中定成敗。」
如果一個孩子在餐桌上有禮儀、守規矩,從來都不是隨心所欲地只顧自己感受,而是會照顧到其他人,那麽說明他的父母一定經常向他灌輸正確的處世之道。
既可以凸顯自己成為一個有修養的人,也更容易贏得別人的尊重與好感,更容易獲得貴人的幫助。
我之前看過國內知名企業家的采訪視訊。
對於如何判斷一些年輕創業者是否值得被投資這件事,他說道:
「早期產品沒有,很多都是自己的想法,所以我們更看重這個人優秀的品質。」
他還介紹,如果一個產品不合適可以推倒重做,但是如果一個人品質有問題,那麽他永遠無法獲得成功,更不值得別人的幫助。
想要了解這些,他喜歡與一些年輕人吃飯聊聊家常,目的就是旁敲側擊看到對方的最真實的樣子。
有的年輕人在吃飯的時候剛開始拘謹,喝酒之後就會變成另外一副樣子,大吹大擂、滿口穢語,與之前的樣子判若兩人。
也有的年輕人提前想到所有就餐人的喜好,也會考慮到就餐的環境,僅僅只是一次吃飯,也會用心去經營,照顧好每一個人。
這樣的人,往往更容易獲得他們的幫助,更能贏得所有人的喜愛。
說實話,在餐桌上的一言一行,往往會影響著別人對自己的判斷,更影響著自己的運氣。
在吃飯上正確引導孩子有禮儀、守規矩,是有遠見的父母最聰明的選擇。
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可以趁早這樣告訴他們:
(1) 坐姿端正不東倒西歪,等到所有人到齊後,才能正式開飯。
(2) 飯桌上的美食要懂得與其他人分享,不要自己喜歡吃的食物霸占著不松手。
(3) 吃飯的時候專心致誌,不要不停玩手機,更不要發出吧唧嘴的聲音。
飯桌上的小細節,往往體現了一個人耳濡目染的行為習慣,也決定了長大後如何正確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不容小覷。
2 勤打掃、愛整理的孩子,好運更多一些
作家林清玄說:
「從一個人的飲食習慣就可以看出他的人格。」
在家庭教育中,一個孩子是否能夠在飯後主動幫助父母收拾碗筷、擦桌子,或者主動幫助做飯,都能反映出父母的教育方式。
現實生活中,那些勤打掃、愛整理的孩子,長大之後好運會更多一些。
看過一個真實的報道。
一位 80 歲的老母親,每日還要親自給年僅半百的兒子做飯,自己從來沒有得到過他的生活照顧。
原來,男人從小被父母嬌生慣養養大的,過慣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也讓自己養成了懶惰的壞毛病。
老母親說,兒子從小到大從來沒有幫助過父母做過一頓飯,吃完飯也沒有幫忙收拾過碗筷,其他的家務也是從來沒有碰過。
長大之後兒子雖然結婚了,但是因為太懶惰導致嫌累,工作丟了一個又一個,做什麽都不長久,妻子也跟他早早離婚了。
兒子索性就住到父母家,正大光明地開始啃老。
他的性格越來越孤僻,不願意與任何人接觸,索性整日躲在家裏,日子越過越窘迫。
父母想要培養孩子的家庭責任感,或者是自己勤勞的性格,就要從小在飯桌上開始教育,只有點滴的細節才會讓他變得越來越好,長大之後成為一個更強大的人,也會在人生路上獲得更多的好運。
想要培養孩子勤打掃、愛整理的好習慣,可以這樣去做:
(1) 把孩子當作大人看待,明確分工,劃分他在家裏需要打掃、整理的任務。
(2) 父母要嘗試教會孩子做飯,不要怕麻煩,從最簡單的做起,讓孩子從做飯中擁有收獲感。
(3) 對於孩子積極的表現,要給予鼓勵與表揚,等孩子收到正向的回饋,會變得更有責任感。
3 知和大叔說
禮儀大師威廉漢森說:
「善於觀察的人,只花一頓飯的功夫,便可知你父母的生活背景,以及你的教育背景。」
可以說,一個人在飯桌上的表現,透露的是自己最真實的樣子,更是自我學習與提升的最好場景,想要重視孩子教育就不能忽視吃飯這個重要的場合。
那些在餐桌上懂得禮儀、守規矩的孩子,能夠顧及到別人的感受,更能體現出自己良好的個人素養,在人生路上容易獲得貴人的扶持,以及他人的欣賞。
那些在吃飯時懂得勤打掃、愛整理的孩子,往往容易擁有自我的獨立能力,勤勞的性格會讓自己多一些幸運,更能夠收獲人生的成功。
請記得,在細微之處培養孩子的優秀習慣,才會讓他們受益一生,更是父母送給孩子一生最好的禮物!
-END-
圖片來源攝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