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親子

一位媽媽的悔恨:我再也不阻止孩子吃零食了

2024-03-09親子

前兩天,朋友找我聊天,一開口就沒忍住眼淚。

原來是女兒悠悠最近總是說「牙疼」,帶她去醫院檢查後發現,悠悠有一半的乳牙都有齲齒問題。

並且,因為牙齒神經受到了感染,沒法透過補牙來拯救,只能拔掉這些牙齒。

看到女兒哇哇大哭的模樣,想著她的健康和顏值都將受到影響,朋友就焦慮得睡不著:

「我沒有給悠悠吃零食、喝飲料啊,平時也註意給她刷牙,她怎麽還會蛀牙?你是悠悠最喜歡的許阿姨,可以側面幫我問問嗎?」

受朋友之托,我找悠悠聊了聊,也因此知道了孩子的真實想法——

我媽媽真的很過分,別的小朋友都可以吃零食,為什麽我不可以呢?

好,她在家裏不讓我吃零食,那我在外面吃可以了吧?放學後小夥伴會分享給我,睡前我也偷偷躲在被子裏喝飲料。

我知道對牙齒不好,可是沒辦法,我就喜歡那種甜滋滋的感覺,吃完後心情很好,許阿姨肯定能理解的吧?

想到【小王子】裏說過:所有的大人都曾經都是小孩子。所以,我能理解悠悠的感受。

也忍不住感慨:一邊是父母的禁止,一邊是孩子的渴望,當兩方需求不平衡,就必然出現鬥智鬥勇的現象。

在孩子吃零食這件事上,父母如果把智慧用錯了方向,或許出現反效果,得不償失。

為了不讓孩子吃零食,很多父母和我的朋友一樣,采取嚴防死守的態度,

「這個不準吃,吃了會發胖!」

「不好好吃飯,就想著吃零食、喝飲料,不知道裏面有多少添加劑嗎?」

那,父母的態度為何如此堅決?

根據【中國青年報】的調查,45%的父母對國內的兒童食品不放心。

出於健康的考慮,會杜絕孩子吃糖,和接觸高油高熱量的零食和飲料。

畢竟,近年來兒童肥胖率居高不下,看到孩子的各項檢查指標都呈現亞健康狀態,的確讓人操心。

然而,父母苦口婆心地勸阻,帶來的往往是親子關系的緊繃。

孩子要麽哇哇大哭,要麽埋怨父母不近人情,更嚴重者,甚至負氣出走。

曾看到一個新聞,一個12歲的男孩和父母逛街時,看到喜歡的零食,央求父母買一包。

可父母認為該零食是垃圾食品,不願意付錢。

男孩和父母大吵一架後,直接離家出走。

後來,由於實在太想吃那包零食,男孩又返回店裏偷拿,被保安報了警,這才讓父母找到男孩。

對孩子來說,零食是美味的、充滿吸重力的,父母簡單粗暴的禁止,並不能讓他們斷絕對零食的念想。

即使在家裏嚴防死守,但孩子要出門和上學,這些時刻都能接觸到零食,難免會放縱自己,偷偷吃糖,就像我朋友的女兒一樣。

更可怕的是,有的孩子在年少時被壓抑了欲望,長大後有了機會,就會瘋狂報復。

明明預算不夠,但控制不住自己,會把各種口味的糖果都買回來;明明已經吃飽了,卻還要瘋狂往嘴裏塞,直到反胃才停止……

我的一位前同事就是這樣。

父母對她要求十分嚴格,即使經濟情況並不差,也從來不給她買玩具和零食,認為那些東西會分散她的註意力。

她羨慕別的孩子可以吃零食,但看到父母嚴厲的眼神,又只能壓抑自己的想法。

終於盼到長大,有了工作,她開始瘋狂囤積各類零食和飲料,每天都要吃得很撐,哪怕反胃也不停止。

當心理醫生跟她說:「你要知道,那些只是零食,不是愛。」

那一刻,她嚎啕大哭。

成年後的報復性補償行為,都源於年少時沒有得到相應的關註、理解和愛。

在父母眼裏的垃圾食品,在孩子心裏卻是安全感的證明、是被在乎的體現啊。

閨蜜告訴我,6歲的兒子居然對零食說「No」了。

她帶兒子去超市買零食,沒買到兒子想要的豆幹。第二天路過其他超市,想起這件事,說帶他去買。

兒子擺擺手:「不用了媽媽,昨天才買了零食,等吃完了這一波再買吧。」

閨蜜堅持:「可是你喜歡的豆幹沒買到呢。」

然而兒子的態度更堅決:「不著急,我們下次再買。」

想到兒子才6歲,已經懂得克制欲望,閨蜜特別欣慰。

我提醒:靜下來想想,這或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閨蜜平日裏不阻止孩子吃零食,還會主動問孩子的想法:「想吃什麽,我們都可以買,爸爸媽媽努力工作,也是為了讓生活更舒服一些。」

不過,她要求兒子每次購買時必須控制價格、算好時間。

比如,用100元買果凍、豆幹和巧克力,這些零食要吃一周,可以一天吃完,也可以每天吃一點,具體怎麽分配,就由兒子來決定。

她還會帶著孩子檢視配料表,告訴他哪些東西不能吃,因為身體沒法代謝,會產生負擔。

慢慢地,孩子由最初地迷戀零食,到後來會主動減量,並跟媽媽說:「我在科普視訊裏看到,多吃糖會變笨,我每天吃一顆就行。」

從閨蜜兒子身上,我們可以看到,當孩子吃零食的需求被滿足,隨之而來的,是他們的自控力和學習能力的提升,還有整個人由內而外散發的自信和堅定。

有了這個感覺的加持,相信他在未來的人生路上,會少一些焦慮和迷茫,多一些從容和開心。

話說回來,吃零食能幫助孩子更好地成長,這是有心理學依據的。

心理學博士張怡筠認為,人們選擇吃零食,並不僅僅是為了填飽肚子,而是可以緩解緊張情緒和舒緩壓力,因為吃零食的行為與人們自我撫摸行為的機制是相同的。

當我們的嘴部接觸到零食,皮膚神經會將美味、愉快的感覺資訊傳遞到大腦中樞,大腦分泌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

當我們咀嚼和吞咽零食,原本的緊張、焦慮情緒會得到釋放,身心由此放松。

就拿大人來說,情緒低落的時候,吃點薯片、嗑嗑瓜子會感覺開心,逛街和看電影時來點零食,便會覺得好上加好。

對於孩子也是一樣。

他們會遇到學習上的煩惱、人際交往的困惑,每當這些時候,吃點零食,就會感覺開心和滿足。

因此,與其禁止孩子吃零食,不如鼓勵他們適當吃點,並慢慢引導孩子學會克制不合理的欲望。

具體來說,我們可以在日常生活裏,這樣來關心和引導孩子。

第一,健康為先,美味為輔。

前面說過,父母允許孩子吃零食,也是一種愛的表達,可以避免孩子的匱乏感。

但我們也不能因此縱容孩子無節制地吃零食,對所有美食來者不拒。

我們平時可以給孩子準備一些健康的零食,滿足口腹之欲,補充蛋白質和維生素。

比如,新鮮水果、酸奶、堅果,還可以帶著孩子自制零食,讓孩子享受勞動的快樂。

實在想吃點其他的,比如辣條、泡面等,可以和孩子約定,在不影響主食攝入、影響健康的原則下,適量偶爾吃一點,沒關系。

這裏做個溫馨提醒,如果是別的小朋友有的,孩子想要的,父母也要記得給孩子買,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支持和愛。

第二, 制定規則,並給予孩子選擇權。

有的孩子會特別喜歡吃零食,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零食日,彼此做好約定,當天逛超市采購,可以花多少錢、買哪些零食。

在規則範圍內,鼓勵孩子選擇自己喜歡的零食,可以盡情享受零食。

父母平時答應給孩子買的零食,也不要拖延和食言。孩子看到父母有誠信,說到做到,自己也會耳濡目染地學習。

當孩子學會自主選擇和自我負責,成長也會悄悄發生。

第三, 引導孩子感受自己的身體,學習管理情緒。

後台有家長提問:如果孩子生病了,不能吃零食,但他非要吃,不給就撒潑打滾,該怎麽辦?

這個時候,可以引導孩子感受自己的身體,嘗試有節奏的呼吸,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可以告訴媽媽,你現在的感受是什麽樣的?」

「我們一起來想想辦法,怎麽做才能消滅這種不好的感受?」

當孩子知道,透過轉移註意力、和父母聊天等方式,可以調適不愉快的心情,放下對零食的渴求。

當孩子學習認識自己,了解情緒從何而來,再慢慢管理情緒,知道當前更重要的是什麽。

那麽,他們就會一點點變得成熟起來,懂得理性消費,也不會迷戀甜食,慢慢提高對人生的掌控力。

點個「關註」,祝福每個孩子,都能享受零食帶來的愉悅,迎著陽光茁壯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