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親子

為什麽老一輩的人非要你談戀愛結婚生孩子?為什麽一定要你走這條路?怎麽反駁他們?

2021-01-05親子

其實, 我們父母也是大環境的「受害者」。

台灣學者 孫隆基 在其著作【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中寫道:

「在集體主義文化的中國,一個人是不完整的,他甚至都不能構成存在的社會單元,如沒成過家的單身漢與大齡不婚女、瘋子等等,他們會被排斥在家族體系之外,缺乏話語權,物質利益上也會被忽視,必須結婚生子構成了一個完整家庭,然後這個家庭才會構成一個被尊重的社會單元,而存在於社會與家族體系中。」

01 任務化中國式婚姻

正如文章開頭台灣學者孫隆基在其著作【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提到的,中國特色的婚戀目的不在戀愛,而在於組建家庭、傳宗接代。

受到儒家文化的影響, 中國父母把成家立業裏面的結婚成家,看成是孩子成年標誌一定要有的強制要求。

在傳統觀念看來,沒成家意味著不成熟、不穩定。因而父母會產生對於 未完成事件的緊張感和焦慮感, 促發了催婚行為。

根據2016年的一項國際研究,中國年輕人的結婚率遠遠高於其他國家,包括周邊的其他亞洲國家。

中國2016年結婚率是 8.3/每1000人, 而全球平均只有 4.8/每1000人 。這與我們的傳統文化不無關系。

02 不被認同的恐慌和焦慮

人們總是本能地尋求群體認同感、歸屬感和支持感。

當看到周圍同輩的孩子都結婚生子,主流的中國家長就會感到特別焦慮,並且將這種焦慮傳遞給子女——「你怎麽還沒結婚、還沒孩子?我的臉都給你丟光了?」

隨後,年輕人也會感覺到焦慮。在這種情形下,父母忽視了自己的思考和判斷,而是認為自己也要和別人一樣,似乎「不一樣」就意味著「不正常」,甚至覺得 「子女不正常」就是「自己不正常」, 極力地想融入周圍家庭的步伐。

03 邊界感模糊

催婚的另一個重要因素來源於中國父母與孩子之間極其模糊的邊界感。

很多催婚、催生的父母看起來是為了孩子好,處處操心, 本質上卻是在控制孩子的生活。

父母用自己的生活方式,映像投射到了孩子的生活。 父母把孩子看成他們的一部份,而不是一個獨立於存在、有獨立思想和情感的個體。

這類父母很難做到的是:認識到孩子成年後會有自己的人生,可以自己決定自己的生活,父母的職責是協助孩子安全健康的長大,做一些引導,而不是決定他們的生活中必須發生什麽。
很多父母覺得自己有責任透過讓孩子生活中發生什麽,來走上「正軌」。

當代客體關系心理學家瑪格麗特·馬勒(Margaret Mahler)有個理論,一個人出生到五個月是嬰兒與母親的共生期,五個月到三四歲會經歷一個「分離-個體化」階段。

在這個階段,母親要幫助孩子健康地與母親分離、獨立、實作一定程度的自主。對於邊界模糊的父母,他們的心理還沒有度過分離-個體化的階段,甚至事無巨細為孩子服務,手動阻攔了這個過程。

他們無法區分和接受: 孩子是孩子,我是我。孩子不好,不等於我不好; 我認為不好的,孩子不一定也認為不好。

他們不在意孩子的感受和想法,不顧及孩子的顧慮和恐懼,只是命令、強迫,理所當然地侵入子女的心理空間,催婚、逼婚,幹預子女的婚姻和生活:

你到了年紀不結婚就是不孝順,就是對不起我!

真正具有獨立人格的父母,會希望孩子過得好,更關心孩子是否獲得了愛,而不是:是否按照我的意願、在「正確」的時間結婚。

04 面子工程

展示自己的財力或者幫孩子找伴侶的能力。

說白了,就是需要有一個表面上可以炫耀的機會。

05 關心和期待

父母想要孩子找到一個匹配的伴侶, 用家庭為孩子提供一個持久的支持系統,來抵禦人生當中可能發生的一些風險。

父母很多時候是對自己越來越年邁不能照顧你想讓你有個家有個依靠。

理解了父母催婚的深層次原因,我們就可以站在他們的角度上可以多和父母溝通:跟父母袒露自己在成長動態、內心想法和婚戀上的規劃,尤其是自己對精神生活品質的追求,減少父母的擔憂和焦慮。

怎麽應反駁呢?

註意力轉移法

「小王,你啥時候帶男朋友回家看看?」

「姑姑,吃這道菜,很好吃呢」

「阿姨,您最近在跳啥舞蹈呢?在哪個廣場來著?」

這招想要用好,需要 敏捷的反應能力 以及 主動的執行力。

若能先聲奪人,促進對方把註意力轉移到自己身上,催婚的機率就少很多。

時刻註意將 廣場舞、退休金、結婚、工作、房貸、二胎 這些敏感話題拋給對方,才能在反催婚鬥爭中占據主動地位。

反面教材法

「八婆,你看那二姑姑,和那七表姐,都是結婚了一年就離了。

她們都是閃婚的,所以匆忙結婚了還不是會離婚,你不希望我將來離婚吧,你也希望我幸福吧!」

這招是個緩兵之計,但適用範圍不廣,畢竟不是誰家都有反面教材,而且缺點多,一不小心被三姑六婆來個絕地大反擊,那就尷尬了。

合理共情法

「阿姨!您說的我都懂!是我不對!」
「我都理解您的心情!我也是很著急啊!」

「我確實很難找到男朋友啊,要不給我介紹介紹?」

適當的共情,除了減少父母的催婚次數,還能促進家庭關心和諧。

以上這些或授權以稍微緩解一下燃眉之急的,但治標不治本。

其實啊,對大多數人來說,他們無法擺脫父母掌控的一個原因是:

早已經習慣於擔當「孩子」的角色, 沒和父母有過「成人式」的對話, 導致父母無法從家長這一角色當中解放出來。

父母習慣於用 權威或教導的形式表達 ,而我們回應的形式也常常體現為「 孩子式」的順從或者逆反。 這樣一來,你和爸媽的溝通很難對等。

親子之間的邊界感模糊是父母催婚的重要原因。


這個邊界模糊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受中國國情影響的,很多人大學畢業工作好幾年,買不起房,生活還得靠父母贊助,本身就沒法自己完全獨立, 這類情況就在一定程上造成了「邊界模糊」,互相幹涉, 父母也會認為自己更有話語權和控制權。

所以要想從根源上削弱被催婚的可能性,想要自己的人生自己說了算,第一步就是經濟獨立。 總是伸手要錢,還想主導自己的人生?難。

說到底,老人常說的「 嫁漢嫁漢,穿衣吃飯 」,嫁漢只是形式, 穿衣吃飯才目的。 大部份父母催你結婚還是想讓你幸福點、想讓你不那麽累。

無論是男生女生,當你在經濟、生活、精神上獨立,具備了照顧好自己的能力和條件,對自己的決定有深思熟慮的判斷,他們對結婚才不會那麽執拗。

而你才算成長為「真正的成年人」了。

那我們如何表達有利於緩解父母催婚呢?

1.充分理解父母的心情,表示充分尊重父母的想法。

2.站在同一戰線,表達雙方的目標絕對一致——我不是不想找物件,我只是沒碰到合適的。

3.草率的婚姻才會讓孩子陷入不幸。(相信大家身邊例項應該不少)

4.我有能力照顧好自己,請父母放心。

5.我也在努力,透過各種方式追求幸福。

但最重要的是,你需要告訴自己:

父母 是否開心或者焦慮,不是我的錯。他們是成年人, 應該為自己的生活和情緒負責。

是成年人,也 有選擇自己生活方式的權利。

以上內容節選自公眾號:YouMe油米。

原創不易,留個贊吧~ 筆芯

相關閱讀:

你擔心自己會永遠單身下去嗎? - 陳思逸的回答 - 知乎

情侶怎麽樣的相處模式才能走得遠呢? - 陳思逸的回答 - 知乎

我是 @陳思逸

紐約大學心理學碩士,

親密關系研究員。

嗶哩嗶哩:思思有貓

來找我嘮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