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父母,如果是真心想要養育好孩子,首先要具備的一種基本素養, 不是一雙善於發現孩子的問題的「慧眼」,而是一雙善於發現「自己」的問題的「慧眼」——一種時時自省的態度,以及一種積極的、建設性解決問題的思維習慣。
孩子他不會無緣無故地發脾氣,就像你也不會無緣無故地發脾氣一樣。
試想一下, 在你發脾氣的時候,身邊的人(父母、愛人或者朋友)不是來關心你發脾氣的原因,安撫你的情緒,而是憤怒地斥責你「發脾氣是有毛病啊!」並且用惱怒的語氣命令你立刻停止發脾氣,那麽請問,這個時候你會怎麽想,怎麽做?
你是立刻停止發脾氣,並表示自己做錯了,會馬上改正自己的錯誤,並且從此不再犯。還是感覺到憤怒且失望,並且越發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
事實就是你在這一刻的感受,正是你在這樣要求孩子時孩子所體會到的感受。而你做不到的那些身邊人對你的要求,也正是你正在要求你的孩子做到的。
那這做人不能這麽雙標啊不是,更何況是做父母?如果你自己作為一個成年人都做不到,你怎麽好意思要求一個情商智商都遠低於你的孩子做到呢?
那就放縱孩子發脾氣嗎?
當然不是。
而是 雖然孩子喜歡發脾氣給你造成了困擾,但你不能用給孩子扣帽子、試圖強行糾正扭轉這樣簡單粗暴的方式去解決問題,這樣不僅解決不了問題,並且還會導致你們雙方持續的痛苦。
就像是你在園子裏種花種草種樹,如果花草樹木的生長出現了問題,不開花、不結果、黃葉爛根奄奄一息,這個時候你惱怒它們為什麽沒有按照你想要的那樣去長,你抽它、打它、罵它都無濟於事。你得去找到問題背後的原因——不開花有不開花的原因、不結果有不結果的原因、黃葉爛根有黃葉爛根的原因,你找到了問題的原因並對癥下藥,你才有可能能解決問題。
你不能因為花草樹木出問題讓你心裏不舒服,你就把責任都推到「花草樹木」身上去,都是「花草樹木」的錯,都是「花草樹木」有毛病!
畢竟,這「花草樹木」能長成什麽樣,那也得看你是怎麽在養啊不是?
孩子喜歡發脾氣也一樣,他一定有他的原因。
一般來說,孩子愛發脾氣主要有以下幾種原因:
1、孩子習慣於用發脾氣來要挾家長向自己的無理要求妥協。
因為家長害怕孩子的激烈情緒表達,所以孩子一發脾氣家長立刻妥協,久而久之,孩子就會知道發脾氣的策略可以奏效,自然會習得利用發脾氣達成目的的習慣。
2、孩子習慣於用發脾氣來吸引父母關註。
父母平日裏給予的關註和陪伴不夠,而只有在孩子表達消極情緒和負面行為的時候父母才會來關註孩子,給予孩子一些反饋,那麽即使是會挨罵或者挨揍,他也會繼續發脾氣,並且可能出現更加激烈的情緒表達。因為對於孩子來說, 挨罵或者挨揍不是最可怕的事情,沒有關註、孤獨和無助才是最可怕的事情。
3、孩子內心裏積攢了太多委屈、憤怒或悲傷難過的情緒。
他想要被安慰,被理解,被看見,被認可,可他還太小,他完全不懂得該怎樣合理地把自己感受和需求表達出來,他就只能采取發脾氣這樣極端的方式來宣泄內心的痛苦和憤怒。
4、當然,還有一種可能,那就是父母也總是在發脾氣,總是在用發脾氣解決問題,總是在示範孩子發脾氣,讓孩子在接受「喜歡發脾氣」的言傳身教。
比如說看到孩子發脾氣,或者孩子有做得不好或不對的地方,父母就沖孩子發脾氣,大吼大叫,歇斯底裏,那麽自然而然地,孩子也就學會了用發脾氣來表達感受或解決問題。
找到了問題的原因,接下來就是「對癥下藥」了。
如果是孩子習慣於用發脾氣來要挾家長,那麽 家長就要扛得住孩子激烈的情緒表達 。他的發脾氣策略不能得逞,自然而然地發脾氣的行為也會逐漸消失。
如果是父母平日裏給予的關註和陪伴不夠,那就應該 註意調整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事務的規劃,劃分出固定的時間來給予孩子更高品質的陪伴,以及和孩子進行高品質的互動,給予孩子更積極正面的關註。 如果他可以得到父母有愛又積極的關註,他何必要發脾氣要尋求消極關註呢?
如果是因為孩子的內心裏積攢了太多委屈、憤怒或悲傷難過的情緒,那麽父母就應該做到 高度地共情和理解,幫助孩子表達出內心的感受和需要。 讓孩子知道父母能夠理解他,關懷他,看見他內心的感受,讓孩子知道不是他一個人在承受這些讓他難過的感受和情緒,還有人在陪著他,幫助他,那麽孩子的脾氣自然也會消逝於無形。
當然,如果是父母本身就很愛發脾氣,那麽 要麽就以身作則,改變自己,要麽就要接受孩子喜歡發脾氣這件事。 不能自己繼續發著自己的脾氣,讓孩子受傷、不舒服,卻又禁止孩子發脾氣,不允許孩子讓自己不舒服。這麽明顯的雙標——「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那就太過分了啊。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