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得看到一個這麽詳細的提問,必須認真對待呀。仔細閱讀了問題的詳細描述,發現有幾個細節在小學生英語學習中非常有代表性:
細節一:
孩子學習英語4-5年,初期學習「自然拼讀」。
細節二:
希望孩子可以擁有正常與外國人對話的能力,
覺得小孩子學英語聽說是重點。
細節三:
每周兩小時的英語學習多久能夠自如的與外國人對話才算正常?
字裏行間,可以看出題主對孩子學好英語的判斷標準是:
正常與外國人對話的能力;
采用的方法有:
- 一開始學習自然拼讀
- 每周2小時的英語學習
- 以學校(機構)教育為主,家庭英語教育近乎為零
我們一個一個來慢慢說說:
細節一:
孩子學習英語4-5年,初期學習「自然拼讀」。
Jessie解讀:英語學習「大坑」之一——零基礎就開始學習自然拼讀
近幾年,國內的自然拼讀課程非常紅火,說起誰誰家的孩子學過自然拼讀了,好像就是英語啟蒙完成了很大一個裏程碑似的。
但這裏面有個非常大的誤區:
自然拼讀是個好東西,但絕對不適合英語零基礎的孩子。
別的什麽都沒有積累的孩子,一上來就學自然拼讀,學了也白搭。
我們來看個2個情景,說說自然拼讀到底是派什麽用處的。
情景一:小朋友A在讀書,自然拼讀幫助孩子理解生詞的意思。
全過程如下:
第一步:發現生詞。
A看到一個生詞:caterpillar,很長,不知道什麽意思。
第二步:用自然拼讀規則,字面拼寫轉化為單詞音節
小朋友A學過自然拼讀,於是他就可以把這個不認識的、很長的單詞,套用規則讀出正確的音節:ca-ter-pi-ler
第三步:用單詞發音,連結單詞含義,進而理解意思
A讀了幾遍之後,發現這個發音很熟悉。透過讀音與影像的聯系,小朋友的腦子裏出現了毛毛蟲的形象:
第四步:字面拼寫=單詞發音=單詞影像,三者建立連線,進而可以從字面拼寫直接理解單詞含義。
在見到caterpillar這個單詞若幹次之後,步驟一二三反復發生,逐漸的小朋友A就可以透過字面的caterpillar,自然聯想到毛毛蟲的樣子了。
情景二:小朋友B在寫作,自然拼讀幫助孩子學會單詞拼寫。
我們繼續拿毛毛蟲說事。
第一步:小朋友B在寫日記,今天在路邊看到一條毛毛蟲。
不過B只會說毛毛蟲的英文,不知道怎麽寫。
第二步:B嘗試慢慢的讀caterpillar,然後逐個音節拆分:
ca - ter - pi - ler
第三步:根據拼讀規則,他可以大概的寫出:caterpillar。
當然B也可能寫成:
這些都和拼讀規則相符合,即使拼寫不100%正確,大家也都能知道B想寫的是毛毛蟲這個單詞。
看到這裏,你是不是想說,自然拼讀真的很神奇呢?
的確神奇,但這都
有一個前提:小朋友必須先建立caterpillar發音和影像的連結。也就是大家都在說的:聽力詞匯的積累。
如果沒有建立單詞發音和影像連線的話,情景一和二就會變成下面這樣:
情景一:
情景二:
就像中國孩子學拼音的時候,都已經積累了4年左右的中文聽力詞匯;用自然拼讀學習英語,也必須要有一定的英語聽力詞匯量作為基礎。否則,除了死記硬背若幹規則,別的什麽也沒學到。
細節二:
希望孩子可以擁有正常與外國人對話的能力,
覺得小孩子學英語聽說是重點
Jessie解讀:英語學習「大坑」之二——只顧聽說,忽視讀寫
很多家長對孩子學英語的考核標準都是:能不能和老外交流自如。
這個目標怎麽說呢,在年齡比較小的時候,還算合理;但一旦
進入小學中高年級(三四年級之後),如果沒有足夠的英語閱讀量支撐,作為第二語言的英語一定會被母語中文打壓的退步嚴重。
關於這個問題,我在另一篇貼文裏提到母語學習和二語學習的一些區別。大家有興趣可以去看看:
所有的語言發展都遵循一個順序:聽-說-讀-寫。但是第一語言和第二語言又不完全一樣。
如果是母語的話,因為聽說技能是生活基本技能。因此即使你不讀書,甚至你有閱讀障礙,基本的聽說能力都不會退化。詞匯量和表達力也許會存在差異,但流利度不會受到太大的影響。
到了二語的聽說,就是另一回事了。
作為移民家庭,我對這個感觸特別深。看著身邊華人家庭的孩子中文的發展道路,我可以負責的說:
即使爹媽都是流利的中文使用者,即使爹媽在家一直堅持對孩子講中文,唯一肯定能維持住的中文技能就是:聽力。
小的時候,孩子還願意說一些中文;等到了小學高年級,家長和孩子說中文,不加限制的話,孩子一般會用英語回答。
我認識的
少數幾個可以中英雙語流利交流的高年級孩子,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識字,而且願意主動雙語閱讀。
(當然,就閱讀速度來說,英文還是要比中文快不少。)
大家都知道印度、菲律賓人的英文好(口音方面不討論,就單說交流能力),但如果你在進一步研究一下,就會發現
英語雖然不是他們的國家官方語言,但是學校的教育系統都是用的英語。
教育系統用英語是什麽含義?孩子的課本都是英文的。知識點的理解是英文的,寫作業也是英文的。這點和國內很多國際學校采用的方法是一致的,這也是為什麽「黃磊的女兒,曹格的兒子還有吳鎮宇的兒子,英語說得那麽好」,
想要孩子的二語聽說能力到了高年級還能持續進步,光關註聽說肯定是不夠的,必須要有讀寫的強化,尤其是英語閱讀。
細節三:
每周兩小時的英語學習多久能夠自如的與外國人對話才算正常?
Jessie解讀:英語學習「大坑」之三——學習全靠學校和老師,家庭教育缺失
其實語言學習說到底,並沒有那麽神奇,就是一個時間積累的過程。
無論哪個語言,聽得多,思考多,用的多,說的多,就會發展壯大。
1997年,語言學家Pearson, Fernandez, Lewedeg和Oller曾經做過一個研究,物件是25個英語西班牙語的雙語家庭。結果顯示:
這個二語exposure,其實有質和量兩方面的考量:
一天24個小時,我們算小朋友醒著的時候是12小時,學校每天有1小時的英語課,再加上一周2小時的額外課程,每天0.5小時的英語作業時間。
那英語的exposure的小時數=(1+0.5)*5+2=9.5小時
一周總共有效語言輸入小時數=12*7=84小時
從比例來看,9.5/84,這個比例也就在11%-12%之間,
中文處於壓倒性優勢地位。
另外再來說說「質」:
這方面可以把語言學習分成兩種類別:被動型和互動型。
被動型:只有輸入,沒有輸出。
互動型:有輸入也有輸出。
比如對話、玩遊戲就是典型的互動型學習;而看電視、聽音樂就是被動型學習。
從某種角度上來說,品質比數量更重要。
給大家舉個例子:
這個家庭裏除了孩子,主要有3個家庭成員:
孩子一天的作息如上圖:光從時間總量來看,一天12小時,7小時英語環境,5小時西班牙語環境;孩子應該雙語發展的相當平衡。
但實際上,孩子的日常交流語言是英語,西班牙詞匯增加非常有限。
問題就出在」質「上:
所以,
如果真的想讓孩子雙語均衡發展,二語學習在數和量上都需要有保證。
僅僅靠學校的1.5個小時+每周2小時的課外輔導,離均衡發展的目標,實在有點遙遠。
最後給大家總結下今天談到的三個英語作為第二語言學習的」坑「:
有興趣的家長也可以試試按照最後那個表,給自己家孩子的語言環境做一個language audit(語言審計),結果一定和你想的不太一樣。
參考:
<The Bilingual Edge: Why, When, and How to Teach Your Child a Second Language>- Kendall King, Allison Mackey
<The relation of input factors to lexical learning by bilingual infants>-Barbara Zurer Pearson, D. Kimbrough Oller
我是Jessie,座標多倫多,家有三娃,10歲/5歲/2歲。摸索了各種語言學習方法,最終發現「閱讀+遊戲」是培養雙語娃的最佳方式。歡迎關註 @Jessie雙語啟蒙,一起打造雙語神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