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這個問題,我第一個感受是「評判」。
「媽媽,醋瓶子的蓋子沒蓋?」先生一大早收拾廚房說了一句。
「我錯了」,我立馬回應他。後來,我們一起收拾廚房的時候,我發現先生在找蓋子。我立馬明白他其實想要表達「是否知道醋瓶子蓋子在哪裏?」
後來,我細細一回顧,發現這就是我以前愛評判的樣子。我們總是習慣給別人不符合我們期待的行為貼上「標簽」,卻不提供建設性的方案。
⭕️用詢問的語言替代評判的語言
二年級的小朋友正在換牙期階段,小朋友可能因為牙齒不舒服,而選擇沒那麽認真刷牙,而是漱口等替換刷牙。
作為父母,我們與其給孩子的行為貼上偷懶的行為。我們不如認真關心孩子為什麽那樣刷牙?例如,「寶貝,你最近牙齒不舒服嗎?」關心地詢問孩子,「你過來一下,媽媽看下牙齒。」
我們透過關心孩子,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真正的動機,而不是被「我認為」替代掉真實的原因。長期以往的主觀評判反而強化孩子對自己行為的認知。
⭕️檢視家庭成員的習慣,陪伴示範式改變
我們家小朋友刷牙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但是我從來沒有責備過他。因為每一次刷牙,他都很積極配合,一點也不排斥。根本的原因在於我沒有很好地安排好時間,和他一起刷牙。
另外,他吃飯會吧唧嘴,那都是我身上不好的習慣。我在先生正確示範怎麽吃飯以及了解吧唧嘴吃飯吃入空氣影響消化,我自己很努力改變。我們家孩子比以前好多了。
而我小時候,我爸爸經常說我吧唧嘴,但是我完全不知道怎麽改。反而是先生講清楚和正確示範,我才慢慢改了吃飯的習慣。
孩子的行為是成人的鏡子,我們應該首先檢視我們自己身上是否有不好的習慣。當我們自己改變了,孩子自然而然也跟著改變。
⭕️和孩子一起了解事情背後真正決策的原因
題主講到孩子偷懶和逃避錯誤的時候,我想起我和我家兒子一起復盤一次出行的時候,我說到兒子一些不對的地方,我兒子默不作聲。
我問他,「你是不是覺得這件事情不是你一個人造成的?」他說,「是的。」兒子一說出口,我也意識到我在讓他承擔結果的所有責任。
很多時候,我們下意識把我們的責任也歸因給了孩子。這時候,孩子出於害怕,自然會選擇回避。
作為父母,我們要和孩子一起去了解事情背後真正決策的原因。
舉個例子:
為什麽我們要刷牙?
二年級的小朋友正是愛看漫畫的時候,這套工作細菌講述了身體裏細菌的運作。它非常生動講述了牙齒蛀牙的原理,而我們刷牙的本質是在減少菌群釋放有機酸對牙齒的腐蝕。
當我們認真和孩子一起探索根本的原因,那麽,孩子才能建立正確刷牙的觀念。他才會主動刷牙和刷好牙!
⭕️提供建設性的意見 ➕ 21天新習慣養成法
面對孩子洗漱偷懶,與其糾錯孩子。我們可以模仿孩子刷牙,請孩子提醒我們,然後和孩子一起堅持21天正確刷牙打卡。
另外,我們可以選擇兒童電動牙刷,方便孩子刷牙也不用擔心孩子刷不幹凈。我們還可以給孩子配備抗蛀牙和抗菌的漱口水,孩子自然而然養成飯後漱口的習慣。
遇到成長的困難,我們需要的是和孩子一起想怎麽面對和解決,一起用新習慣替換壞習慣。
⭕️用成長的眼光替代糾錯的眼光
我們每一個人都會犯錯,都會偷懶,但是我們也在錯誤中成長。
我們總是以一副哪哪哪都錯的糾錯眼光看待孩子,我們和孩子之間更容易形成緊張的張力。如果我們願意轉化下視角,用成長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行為。他們每次調整,我們都給予孩子正向的鼓勵和反饋。那麽,孩子自然而然往更好的方向前行。
如果你願意用藝術化的方式,願意用生命溫暖生命,我們可否一起同行,一起唱歌謠,講故事,角色扮演,一起快樂地玩耍,一起溫柔對待自己和孩子們,讓這日日夜夜多一份美好。我是 @藝術治療師李佳瑩 ,期待與您的相見。ps:感謝您的點贊三連給予我的肯定,我會加油創造更好的作品與您分享。
@知乎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