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假日裏的勞動者|跨越兩省,65歲鐵路橋上的守護與見證

2024-10-03新聞
新華社鄭州10月2日電(記者吳剛)國慶當天,太行山峽谷深處的丹河鐵路大橋上,一列列滿載的運煤車伴著轟鳴聲駛過。65年來,這座跨越山西、河南兩省的鐵路橋,從最初每天慢悠悠的幾趟列車,到如今的150多趟,年運量也從幾百噸發展到了1.17億噸。
早上7點,陽光灑在這座86公尺高的丹河鐵路大橋,大橋下,國鐵集團鄭州局月山工務段月山橋隧車間月山檢查工區的職工正在準備橋梁梁體檢查作業。
靳蓄良(右一)和同事們在檢查平台上進行梁體檢測作業。新華社記者 吳剛 攝 54歲的橋隧工靳蓄良,手扶鋼筋圍欄,腳踩橋體上鋼筋台階,一邊攀爬一邊向記者介紹:「我剛參加工作就是負責養護這座橋,那時候橋上跑的火車不多,拉的煤也不多,現在平均每隔10多分鐘就會有一趟拉著電煤的火車透過。」守護了丹河大橋32年的他已經與這座橋緊緊聯系在了一起。
位於河南省焦作市博愛縣境內的丹河鐵路大橋建成於1959年,全長144.84公尺,跨度130公尺,是晉煤外運的重要「咽喉」。
沿著45度的拱形梁體一直爬到86公尺高空的墩台上,靳蓄良不時將身子探出橋體,用檢查錘輕輕敲擊梁體,檢查梁體是否存在空鼓和裂紋。「鐺鐺鐺……」清脆的敲擊聲在清晨的峽谷內回蕩。腳下,青綠色的丹河水靜靜流淌著。
靳蓄良(右)和王繼鋒(左)使用檢查錘檢查橋體有無空洞。新華社發(王占軍攝) 「過去橋梁上沒有欄桿,走上來看著都心慌,還不好檢查。現在兩邊都安裝了欄桿,空的地方裝上了篦子,可以依次進行檢查,不會漏掉任何問題。」守橋32年來,靳蓄良已爬上爬下大橋上千次,橋梁的每一個螺栓、每一處曾經整修過的位置他都熟記於心。
橋的東側,佇立著一棟兩層小樓,為迎接國慶到來,工友們在工區門口處插上了國旗,曾經的靳蓄良為了看守這座丹河鐵路獨拱橋,幾乎把家搬到了這裏,一待就是五六個月,每天只有這座大橋和呼嘯而過的火車做伴。「那個時候我在橋上呆的時間都比在家裏呆的時間長。」靳蓄良感慨道,一身防護服、一把檢查錘、一捆安全繩,幾塊木板,這就是當時他工作的全部裝備。
靳蓄良(左)和王繼鋒(右)正在觀察丹河鐵路大橋梁體底部情況。新華社發(王占軍攝) 現如今,人防、物防、技防對作業工具進行了更新,越來越多的鐵路運維高科技「神器」被廣泛套用到橋體維護中。
「這是智慧應急系統,能夠即時監測軌域情況,一旦發生斷軌,第一時間發出報警。」靳蓄良指著鐵軌說,鐵軌上方盒子形狀的雙軌式鋼軌探傷儀,透過發射超音波全方位覆蓋鋼軌檢測區域,電腦顯示器上的波形顯示著鋼軌內部狀態,一絲傷損都逃不掉。望遠鏡、無人機可以深入大橋多角度、全天候進行探測,檢查到人力無法到達的盲點。
靳蓄良略顯自豪地說:「高科技大大減少了人力投入、提升了大橋養護能力。」
32年前,靳蓄良的師傅不僅把技術傳承給他,也把守護大橋的責任和不怕苦的精神一並賦予。如今,從少年到白頭,54歲的靳蓄良即將退休,這把接力棒也交到了他的徒弟王繼鋒的手中。
作為班組裏年紀最小的「95後」,王繼鋒從最初的頭暈目眩到如今面對86公尺高空上下自如,和一代又一代的護橋人一樣,繼續守護著大橋的安全。
「國慶期間,我和師傅雖然不能回家與家人團聚,但把大橋養護好,保證關乎國計民生的煤炭資源運往全國各地,這是我們的職責。」王繼鋒說。
國慶這天,丹河峽谷上空藍天如洗,陽光明媚。這座承載著一代代護橋人夢想與堅守的丹河鐵路大橋安靜屹立著,也默默見證著國家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