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信托產品和幾年前已經有了很大的不同,幾年前的信托市場融資方五花八門,很多投資者是看著收益憑著感覺去投資,即使出現了風險信托公司也會剛兌,而2018年「資管新規」出台要求打破剛性兌付,並且對於專門用來剛兌風險計畫的「資金池」也有了明確的清退要求;首先降低規模、資產要求一一對應,其次要求取締「資金池」,這一舉措也使得一些信托公司風險迅速暴露。川信和華信完美印證了監管對於資金池風險的判斷,但與此同時卻讓一些習慣了傳統信托的投資者陷入了迷茫,當下如何購買信托更安全?
選公司VS選資產
對於信托公司的挑選: 判斷信托公司通常要從信托公司的股東背景、註冊資本、實際控制人、信托公司的盈利情況、過往計畫的營運情況幾個方面來判斷。總的來說央企國企信托要比民營信托公司要好,民營信托也有很多良心企業。雖然全國只有68家信托公司,但是普通投資者想把每一家信托公司都了解清楚還是有一定難度,需要學習和積累經驗,與專業人士多溝通。(我的公眾號每周一對於68家信托公司持續解讀:68家信托公司解析)
對於資產的挑選: 大部份信托本質是債權,還款的來源是融資方本身和計畫標的的資產價值增長,所以找到一個靠譜的融資方至關重要。多數的高風險計畫會將產品層層包裝來忽悠投資者,通常會鼓吹商業構想、投資價值;甚至不談本質,風控不到位更是常伴左右,抵質押擔保幾乎起不到效果。
選地產VS選政信
對於地產的挑選: 地產商的業內排名、信用情況、現金流、標的城市的地產經濟情況和地產政策等。未來地產選擇更要謹慎,從選擇地產商開始,同時尋求優質城市,二者兼顧方可獲得優質資產。
對於政信的挑選: 政信信托依靠當地政府信用,所以經濟發達財政收入高的地區為首選。在平台資質上,政府城投平台發債主體優於普通國有控股企業,同個地區地級市優於區縣平台,不同地區省會優於普通地級市。融資環境是否優質、當地信用情況如何、是否有金融機構認可,若未有金融機構認可,再融資能力一定欠佳,易產生風險。
選直銷VS選三方
直銷: 信托公司是信托產品的發行方,信托公司銷售自己發行的信托產品就是我們說的直銷。信托公司直銷有著自己的優勢,信托公司對自己發行的產品每一個環節涉及的內容更了解,計畫經理會跟蹤負責的產品的募投管退每一個環節。投資人直接在信托公司購買信托產品,可以直接從信托公司獲得產品的各種資訊,避免了「資訊不對稱」。但信托公司對於理財師通常也有各項指標要求和業績壓力,難免有失客觀。
三方: 銀行和三方機構都是代銷,本質上並無不同。如果說信托公司是專賣店,那第三方理財機構就是理財產品超市,裏面有各家信托公司發行的各類產品,投資人可以在裏面挑選對比,擇優買入。第三方理財機構代銷的弊端在於不是每一家第三方理財機構都做到「服務客戶」這一點。也存在部份機構虛假宣傳的情況,需要投資者對於計畫有一定的辨識能力。三方的存在讓投資者可以在計畫上進行橫向對比,找到優質資產,總有一款產品適合你。
認準正版
今年以來,中原信托、紫金信托、中信信托、華澳信托、中航信托等多家信托公司釋出聲明稱,有不法分子冒用公司名義進行金融詐騙,需要廣大投資者提高警惕。
針對信托產品,投資者需要明確要購買的信托產品是合法合規的信托公司發行的真信托產品。有兩條途徑可供查詢,其一,透過中國信托業協會官方網站查詢信托公司名單,確認信托公司的合法性。目前,中國共有68家持牌經營的信托公司,如果涉及的信托公司不在這68家名單中,那麽大機率就是騙子。其二,在產品真實性方面,投資者可透過中國信托登記有限責任公司官網,查詢產品的唯一編碼資訊(存在部份產品查詢不到的情況,可透過信托公司電話400人工確認),確認產品的真實性。
大白觀點
信托行業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各家信托公司都有各自的風格和偏好,作為金融機構每家信托公司或多或少都出現過風險計畫,更重要的是要看信托公司在風險計畫的處理上是否盡心盡責,瑕不掩瑜。標榜自己從無違約歷史的也不一定都是好公司,大機率是「資金池」掩蓋了不良資產,如川信、華信都曾靠「資金池」剛兌運轉近十年。
隨著監管趨嚴,前期積累風險得以釋放,信托業是向陽而生。當下信托公司對於信托放款的融資方和資產是否優質更加嚴格,不想被行業淘汰就要順應規則,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對於投資來說手中有過硬的資產,無懼牛熊,再找個管理能力強勁的信托公司可保大吉。
個別風險計畫信托公司代表不了行業整體狀態,不做一孔之見,以管窺天。信托任何時候都可以買,但要買的明白,買的安全。
更多信托計畫、信托解析也可以聯系大白,聯系方式在個人簡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