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新華鮮報|平均兩天實施一個重大計畫!成渝「雙星」閃耀

2025-01-10新聞
廣袤西部,重慶、成都「雙星」閃耀!
5年來,平均兩天實施一個重大計畫,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GDP由不足6.3萬億元增長至2024年預計8.6萬億元,占西部地區比重已超30%……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1月9日舉行釋出會,介紹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5年來的成績單:從開局起步到整體成勢,5年來實施共建重大計畫806個,在全國的經濟份額占比由6.3%提升至6.5%以上,對西部地區乃至全國高品質發展的支撐帶動作用明顯增強。
開啟中國地圖,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分布於東部沿海,占全國經濟增量的比重在40%以上。占國土面積超三分之二的西部地區卻長期缺少國家級經濟圈帶動。
2020年1月3日,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明確要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同年10月16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成渝地區要「打造帶動全國高品質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新的動力源」。
成渝一盤棋,一個個珠聯璧合、雙向奔赴的故事不斷上演。
遊客乘坐遊船欣賞重慶夜景。新華社記者 王全超 攝
新引擎,高品質增長極加快崛起——
2024年12月27日,中國西南地區第一個特高壓交流工程——川渝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工程建成投運。電力「蜀道」每年最大可向川渝地區投送清潔電能350億千瓦時,相當於近1000萬戶家庭一年的生活用電量。
31個、67個、160個、248個、300個……5年來的年度共建重大計畫數量,一條上揚的曲線彰顯澎湃動能。
重大計畫「打底」,啟用「雙星」動能。
鄭渝高鐵全線通車,成渝中線、渝西等高鐵建設提速,蜀道變通途;電子資訊、裝備制造、先進材料、特色消費品四大萬億級產業集群成勢,產業「追高逐新」;布局建設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11個,新一代人造太陽「中國環流三號」上演現代版「誇父逐日」,科創要素加速匯聚……
產業協同深入融合,兩地汽車零部件全域配套率提升到80%;成渝生物醫藥產業集群總規模超6500億元,入選工信部2024年先進制造業集群名單……
「川渝造」成為中國制造響當當的名片。目前,全球2/3的iPad、近8000萬台膝上型電腦、超1億台智慧型手機都出自川渝。
這是位於四川天府新區興隆湖畔正在修建中的成都科創生態島(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劉坤 攝
新支點,最佳化中國區域經濟布局——
在重慶團結村中心站,一輛裝載新疆煤炭的西部陸海新通道班列緩緩駛入,有效緩解重慶電煤缺口;與此同時,滿載青海純堿的班列向南駛向廣西,不久後將被運至廣西各大玻璃廠中……
以重慶為物流和營運組織中心的西部陸海新通道,通達全球126個國家和地區的548個港口;以成都、重慶為始發地的中歐班列(成渝)營運路線51條,累計開行超3.6萬列。
交通暢通,格局再塑。
重慶汽車制造業帶動廣西玻璃產業發展,四川動力電池產業推動西部「新三樣」出口強勢增長,寧夏枸杞原漿和紅酒、重慶血橙、貴州茶葉等西部地區特色產品正在成為當地外貿新增長點……
西托青藏、北承陜甘、南接雲貴,如今的中國區域發展版圖上,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與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形成東西南北四向牽引的「鉆石菱形」格局,引領西部、服務全國的顯示度和貢獻度正持續提升。
新圖景,高品質「雙城生活」走進現實——
「我常來成都出差、旅遊,高鐵像公交車一樣方便。」重慶人侯雨嵐說,上午在成都看熊貓,中午回重慶吃火鍋的愜意生活實作了。
每天,成渝之間人員往來超過100萬人次,每9分鐘開行一列高鐵,最快約一個小時到達。
人員流動的背後,是兩地惠民政策的互惠共享。
5年來,四批次355項「川渝通辦」事項,讓社保、就醫、公積金等群眾「身邊事」異地辦理;生態環境協作共管,長江幹流川渝段水質穩定達到II類,川渝空氣優良天數穩定在90%左右;川渝935家醫院161項檢查檢驗結果互認,成渝客專推行「公交化」票制……
繪就「同心圓」,「雙星」更閃耀!成渝必將譜寫新時代西部「雙城記」新篇章。
策劃:陳芳
記者:趙宇飛、李曉婷
新華社國內部出品
欄目主編:秦紅
文字編輯:夏徐寅
本文作者: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