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辦好「一件事」背後的「事」(主題)
—— 透過「新詞」看改革(副題)
最佳化政務服務,政策再度「升級」。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促進政務服務標準化、規範化、便利化」「健全‘高效辦成一件事’重點事項清單管理機制和常態化推進機制」。繼國務院釋出推動「高效辦成一件事」的指導意見和新一批重點事項清單後,我省印發實施意見,部署實施29項「高效辦成一件事」,以有效提升服務效能、最大限度利企便民。
「高效辦成一件事」是政務服務改革的一項重要舉措。高效,就是不能卡住、堵住,節奏要快、效率要高;辦成,體現出鮮明的結果導向,不僅要辦,還要辦成;一件事,就是一攬子事一次辦,而非其中每個事項分著辦。「高效辦成一件事」,緊緊抓住了政務服務的底層邏輯,是推動政務服務從政府供給導向向企業群眾需求導向轉變的有益探索。
過去,一些地方在最佳化政務服務方面推出不少舉措,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還存在一些問題。電視劇【人民的名義】中那種「半蹲式」的辦事視窗雖然越來越少,群眾辦事也「門好進、臉好看」了,但在一些地方,事還是難辦——要麽涉及多個部門、流程繁瑣復雜,辦一件事要跑好幾趟;要麽辦事時限長,增加了許多不必要的成本;要麽材料多頭送出、重復送出,讓人煩不勝煩。為了解決問題,一些地方創造性設立「辦不成事」視窗,收獲不少好評。但也要看到,「辦不成事」視窗恰恰反映出群眾辦事中仍然會遇到「不好辦」「辦不成」的尷尬。現實存在的共性問題,並不是一個「辦不成事」視窗所能解決的。「高效辦成一件事」,針對和破解的正是這類共性問題。
從「一堆事」到「一件事」,從「多次跑」到「高效辦」,政務服務「優」無止境。我省創新推出的「不見面審批」,已成全面深化改革的亮麗名片。從「不見面審批」到「高效辦成一件事」,政務服務提檔升級,制度設計也在實踐中不斷完善。比如,在省級層面開發推出「一件事」受理端,基層辦事人員可登入一套系統辦理更多事項;在全省布置安排12345熱線「民聲接聽員進大廳」;還有一些地方推出24小時政務服務自助區、周末不打烊服務等,得到群眾好評。「高效辦成一件事」,背後體現的是服務型政府理念的深化。
辦好「一件事」背後的「事」,要突出改革舉措的系統整合。「一件事」並非簡單的事項匯總打包,而是將多部門辦理的「單個事項」整合為企業和群眾視角的「一件事」,涉及深層次的流程再造、數據共享、業務協同等,需要多個部門通力合作、多個層級上下貫通。必須打破傳統行政管理中的地域限制和層級壁壘,實作系統重構再造和跨部門協同合作,並形成長效性常態化的工作機制。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辦好「一件事」,讓群眾切實享受「門好進、臉好看、話好聽、事好辦」的優質服務。
辦好「一件事」背後的「事」,不僅關乎「一件事」。一方面,群眾「一件事」是否「高效」,有沒有「辦成」,考驗的不僅是流程的最佳化,還有作風的轉變。辦好「一件事」背後的「事」,「一件事」才能從紙上落到地上。另一方面,做好「規定動作」的同時,還要鼓勵地方和部門因地制宜拓展實施更多「一件事」,促成從「一件事」到「一類事」的再度整合,充分釋放政務服務改革的撬動和乘數效應。可以預見,隨著各項舉措的落地落實,將會有更多的「一件事」實作一次辦、高效辦,「高效辦成一件事」也將成為政務服務的新常態和營商環境的新名片。(陳立民)
來源:新華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