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08年金融危機之後,其實走的是高階版的日本模式: 政府部門加杠桿協助居民部門在經濟增長下緩慢去杠桿 ,從而避免危機之後出現更嚴重的資產負債表的衰退,屬於中長期續命的一種政策,成本是政府部門的杠桿疾速膨脹,收益是居民部門的杠桿降低和抗風險能力增加,從而穩住投資和消費,日本是整整續命30年。
日本的優勢是外迴圈,日本長期坐擁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直至2010年被中國超過,並且長期維持貿易順差,靠著高端商品從全球換取基本的生活資料,維系赤字貨幣化下的物價水平,日本的長期表現是極致的貨幣政策配合極致的財政政策,其實赤字貨幣化下是一回事,其央行供給貨幣的方式很大程度依賴購買國債,把居民杠桿基本穩定在50%~70%左右,防止居民穩杠桿周期內的投資消費活動進一步惡化,但在全球獨一家的政府杠桿下,貨幣政策基本沒有空間,只有相對寬松和極致寬松兩種選擇,否則政府債務可能因為一點的利率而出現問題。
美國的優勢則在技術壁壘、金融霸權和軍事霸權,在經濟全球化中掌握分配權利,最主要的還是全球貿易的主要結算貨幣,讓美元成為各國貨幣的大錨,且布雷頓森林體系之後,美元並不承諾與任何東西掛鉤,外債與日本有很大的不同,只要維系赤字貨幣化,總是可以兌付到期的債務,無非是購買力有差異,最典型的一個表現是最近幾年美元對內高通脹,對外還表現出強勢,美元指數長期維持在100以上,此前美聯準加息之前,反對方的觀點其實就是美國不可能在政府高杠桿下承擔如此高的利息,現在看來,也就美國在多個霸權下可以這麽玩。
08年至今,10萬億到30萬億,翻了三倍也就十幾年的時間,之後更是加速到34萬億,美國的政府負債占GDP的比重只有60%左右,2020~2021年救市下,頂峰時超過130%,之後略有下降,主要是名義GDP在寬松貨幣下增長比較高,比如去年就超過9%,基數增加導致杠桿率下降,但實際上的存量債務依舊在快速上升,不斷地修改債務上限。而家庭部門的杠桿從2008年頂峰時期的85%左右,最近依舊呈現下降趨勢,已經低於65%, 下降了整整20個百分點 ,這也是即便加息下,美國消費、投資過熱的原因之一。
所以很多人說美國實作了軟著陸,本人是很難茍同的,原因是兩個:
加息的主要目標是抽取過剩的貨幣投放,2020年的極致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投放了太多的貨幣,印鈔規模(M1)超過16萬億,M1又是直接反映消費和投資潛力的數據,加息一年半抽水效率並不高,也就2.5萬億左右,一面可以理解美國金融和消費市場的熱度,另一面則說明加息的目的還遠沒有達到,美聯準發言對於軟著陸比市場謹慎的多。
第二個是政府的債務增加,要知道美國的基礎貨幣投放非常依賴赤字貨幣化,即美聯準購買政府債務,以達到供給貨幣的目的,相當於一面抽水,一面放水,進一步降低了加息效果,現在看來只有軟,還遠談不上著陸。
國際評級機構紛紛下調美國政府評級展望,原因之一就是美國政府債務高企,治理能力下降,高杠桿本身並不是最緊迫的問題,還有利息,100塊錢債務0利率,10年後存量債務還是100塊錢,100塊錢5%的利率,不算復利10年後可就是150開錢的債務存量,所以美國和日本的長期負利率不同,加息周期還要繼續承擔高息的壓力,但疊加幾個霸權優勢依舊存在,這種可以稱為高階版的日本模式,從08年開始並且已經玩了15年以上。
最後,為什麽不像媒體一樣的唱衰評論,因為我們也已經開啟了長期的穩杠桿周期,這幾年政府債務也在激增,做法同樣是特色的赤字貨幣化和政府債務激增,日本、美國以及我們經濟體最終選擇大概都是殊途同歸的,比如今年的三個關鍵詞其中一個就是 防風險 ,化解地方債的風險,無非是我們的政府債務更加復雜,中央杠桿20%,地方杠桿30%,再加上據各方推算的50%左右的高息地方隱形債,算起來也100%了,這也是為什麽這幾年也開啟了地方政府的債務限制,讓他們透過低息債務置換高息債務,明面債務替代隱形債務的原因,我們也將經歷一個長期的政府債務增加的過程,就明面杠桿而言,預計也就明年就會突破60%的國際警戒線,一年增加5%左右。
這種模式本質是比爛和拖延危機爆發的時間,代價都是有的,但比爛也有比爛的規則,而各國拼到底拼的還是 財政赤字的使用效率 , 誰的居民更能穩住或者降低杠桿,刺激效果越好,誰的經濟體未來抗風險能力越強,越能拖得更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