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臥底建議直接捉拿蔣介石父子,陳毅連忙勸阻,可惜已經晚了

2024-01-03新聞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請點一下右上角「關註」,持續為您奉上誠意好文。謝謝您的支持!

1948年年底,淮海戰役大局已定。

蔣介石自知江北大勢已去,開始籌劃保守江南半壁江山的事。

誰知道,此舉差點給他招來大禍,差一點就第二次被活捉。

此事說來,要從陳毅的「十萬大軍」之謎說起。

一、十萬大軍之謎

淮海戰役結束後,中央指示二野、三野迅速準備籌劃渡江南進之事。

就在粟裕指揮三野進行各項渡江準備時,陳毅有一天神秘地說,我已經提前在江南伏下十萬精兵。

陳老總性格詼諧,喜歡說笑話,粟裕聽了之後,以為他只是說笑。

沒想到過了幾天,陳毅又提起十萬大軍之事,粟裕頓時勾起好奇心,問陳毅這十萬大軍從哪調出來的。

陳毅神秘地說,我這十萬大軍,不是真正的大軍,而是潛伏在敵人心臟的地下工作者:賈亦斌。

粟裕這才恍然大悟。

原來,早在淮海戰役正在進行之際,中央已經指示陳毅提前籌劃潛伏、策反之事。在陳毅一手推動下,新成立了一個上海局策反工作委員會(簡稱「策反委」),專門負責東南方向的策反工作。

之所以要專門成立一個新部門,就是因為東南方向是國民黨軍嚴密防守之地。

1948年底,淮海戰役還在打之際,新任上海局策反委書記張執一同誌,就冒著風險來到上海寶山路一號,會見從未謀面的國民黨總統府軍務局第四(情報)科少將科長、中共地下黨員段伯宇。

這個段伯宇可不是一般人,不是那種見國民黨江河日下才轉投中共的。

段伯宇也是黨的老地下工作者,時年44歲。他1904年出生於河北蠡縣,1922年時在大學就已經接受中共地下組織影響和指導,秘密從事黨的地下工作。1938年到延安加入中國共產黨。此人曾與周恩來會面,周恩來慧眼識英才,指示其秘書單線領導他,讓他打入到蔣介石身邊工作。

後來段伯宇一直幹到蔣介石侍從室上校參謀、總統府軍務局第四(情報)科少將科長。在此期間,周恩來一不聯系他,二不給他交任務,只讓他一直潛伏。後人將他稱為周恩來在國共賽局大棋局中布的一顆「冷子」。

就是這顆冷子,在潛伏期間獨立開展工作,已經連續策反了好幾位重量級國民黨人物。

周恩來聞訊後,迅速命令他啟動起來。段伯宇與上海局策反委聯系,他策反了一條大魚,請上級過來接洽。

這條大魚,說的就是賈亦斌。

二、賈亦斌想做大事

賈亦斌更是非同小可。

他一向是蔣經國的心腹。多年來一步步跟隨蔣經國,一直做到國防部預備幹部局代局長(正式局長是蔣經國),很受蔣氏父子的信任。

賈亦斌這一年36歲,但他深感國民黨已腐敗透頂,此前經段伯宇多次啟發引導,已決心向共產黨靠攏。

不久前,賈亦斌向段伯宇通報了一件大事。

當時,蔣介石正在力推擴軍之事,因為江北的國軍主力基本被殲滅,蔣介石準備在江南招募500萬新兵,準備重新建立起龐大的軍隊。

招兵的關鍵是先練出一大批幹部。

此事正好是賈亦斌該管。陳毅形容賈亦斌頂十萬大軍,就是從此而言。

一天,國防部參謀次長林蔚,把賈亦斌找到辦公室,說:「現在的局勢你也很清楚。我們應該做最壞的打算。為此,領袖(蔣介石)決定立即著手在長江以南組建30個新的軍。後續還要再招募大批新兵,共計擴充500萬人。兵源問題可以透過征兵的辦法解決;武器裝備美國答應支持,問題也不大。最感缺乏的還是基層幹部,尤其是連排長。你是主管預備役工作的,你考慮一下預幹局能召集多少幹部?」

賈亦斌立即預感到這可能是抓實力、抓兵權的一次絕好的機會,但是他又告誡自己,不能露出一點蛛絲馬跡,以免壞了大事。

於是他不緊不慢地回答說:「能辦!抗戰勝利後第一批復員的青年軍,大約有76000多人,其中還在杭州、嘉興、重慶、漢中等地讀書的有一萬多人。他們都授予了預備役少尉的資格。另外還有一些人在南京、鎮江等地等待就業。如果把上述兩部份人加起來,召集一萬人是不成問題的。」

賈亦斌還表示願意承擔訓練萬名預備役幹部之責。

林蔚聽到賈亦斌能一下子召集近萬名預備役少尉,心想編練30個新軍的基層幹部這個大難題一下子迎刃而解了。國防部很快將報告呈送到軍務局。

命令一下,賈亦斌就親自負責預備役幹部總隊的組建,陸陸續續招收了4000余人,在南京中山陵駐紮下來。

賈亦斌告訴他段伯宇,他推薦擔任副總隊長的林勉新少將,也是段伯宇陸大特七期的同班好友。擔任大隊長、隊長的主要骨幹,思想都比較進步,反對打內戰,有愛國心,關鍵時刻會跟賈亦斌一起行動。這樣,預幹第一總隊4000多學員,光榮起義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張執一、段伯宇聽說這一訊息,都非常興奮,上報給陳毅。

陳毅一聽就覺出不對勁,說,請賈同誌暫時不要性急。

蔣介石準備擴軍500萬,這是事情的關鍵。4000人起義動靜雖然不小,但作用不是特別大,應該把關註點放在破壞蔣介石的擴軍計劃上。

賈亦斌便依令籌劃,看看如何破壞這一計劃。

但是考慮了很久,發現這個擴軍計劃不太好破壞。因為蔣介石編設了14個新機構,分布在重慶、杭州、福州、廣州等大城市,雖然幹部都由賈亦斌選拔,但此事牽涉範圍太廣,並不好控制。

賈亦斌也是有頭腦之人,對國民黨軍的招募很有想法,他向上級匯報,別看蔣介石雄心勃勃,擴軍500萬人。可是談何容易?以國民黨低下的工作效率,莫說500萬,就是30個新軍,都很難組織起來。

不需要我們去破壞,他們根本就做不起來。

賈亦斌還是想利用手中掌握的這4000人,做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

陳毅見他說得有理,便同意了。

三、險些活捉蔣介石

由於預幹總隊位置極好,距離蔣介石非常近,賈亦斌本有機會活捉蔣氏父子。

但不久後蔣介石通電下野,回到了奉化溪口,距離一下子遠了。

賈亦斌等人便進一步研究如何組織起義。

起初,大家的設想是:在人民解放軍舉行渡江作戰之際,在跨越江蘇、浙江、安徽三省的廣大地域內,特別是京滬杭地區,組織十幾支部隊同時宣布起義,裏應外合,策應解放軍渡江。這樣做的好處是聲勢大、作用大,影響也大。

但張執一、段伯宇等經過深思熟慮後認為,這幾支部隊大規模聯合起義的計劃不現實,即使另外加上我們黨所掌握的其他所有準備起義的部隊,同時聯合起義,在總體力量上仍然小於敵人的力量,起義不可能取得成功。

只能利用機會,采取小規模的形式,一個部隊一個部隊地單獨起義。

預幹第一總隊是蔣經國的嫡系,駐地嘉興處於滬杭鐵路的中樞,北臨上海,南靠杭州,四周圍駐有國民黨的重兵。它一動,敵人就會像餓虎撲羊似的撲上來,區區4000之眾哪裏抵抗得了幾十倍的敵人?

明知起義要失敗,張執一卻提出預幹總隊應該相機單獨起義。他認為,預幹總隊的起義政治意義非常大。

第一,說明蔣氏父子最親信的嫡系也與之徹底決裂,陣前倒戈,投向人民,這象征著蔣家王朝已經到了眾叛親離的末日;

第二,從表面關系上看,賈亦斌是蔣經國自己挑選得「心腹」,預幹總隊是蔣經國經過多年苦心經營,準備用來支撐蔣家王朝的「擎天柱」,如不經過武裝起義,就進入解放區,可能得不到解放區人民的信任,這對賈亦斌和整個預幹總隊官兵都是不利的。

第三,從中國共產黨的角度來說,把蔣經國嫡系的幹部拖過來,在當時的條件下,一時也難以消化。

不如在蔣的京滬杭命脈地區,來一次起義,可以起到動搖蔣家王朝總基地的作用;或者把這支嫡系隊伍拖垮,起到威懾敵人、瓦解敵人的作用。

賈亦斌堅決擁護張執一的指示,但他也尖銳地指出,這樣幹有點冒險。

他認為,從嘉興東往浦東或西往天目山,都是國民黨政權核心地區,重兵雲集,正規軍就有四五十萬,加上交警、保安部隊和憲兵警察特務,總數號稱七八十萬人以上。

其次,嘉興地區水網縱橫、湖溝密布,起義部隊無山區可以依托;敵人卻據有鐵路和公路,可以運用現代化交通工具迅速調動部隊圍追堵截。

起義部隊只有數千人,要對抗幾十倍敵人的「圍剿」,在軍事上取勝的可能性確實很小。

但事在人為,如果我們能出敵不意,以最快速度越過京杭國道進入天目山,加上中國共產黨蘇浙皖遊擊隊的接應,再加上駐溧陽、金壇一帶齊國楮的保安總隊進行策應和配合,那麽勝利的希望也是很大的。

關鍵在於組織指揮的嚴密和行動的果敢迅速,在敵人還沒有反應過來的時候就把部隊拉上天目山。

透過深入討論,賈亦斌最後表示,雖然起義的風險很大,但黨組織認為有必要,就應當幹!幹革命不能不冒風險。

即使起義不能在軍事上取勝,也可以達到三個目的:

一是政治上在蔣政權的「心臟」來個大霹靂,震撼其神經中樞,並以此向國內外宣告蔣氏政權內部已經眾叛親離;

二是軍事上在國民黨京滬杭防禦體系炸出個大窟窿,打亂其部署,動搖其軍心,粉碎其京滬杭防禦「固若金湯」的神話;

三是從組織上使蔣氏父子依靠預幹總隊編組30多個新軍的計劃徹底破產,打破其擴編大批國民黨軍固守東南半壁河山的迷夢。

方案確定後,賈亦斌在上海局「策反委」派出的聯絡員張文藻協助下,加緊了一系列的起義準備工作,包括派人沿起義路線暗地勘察了地形,繪制了詳細的行動路線。

正當起義準備工作緊鑼密鼓進行之際,突然發生了一起意外事件:蔣經國從溪口打電話要賈亦斌去一趟,說是蔣介石要親自召見,隨後又多次來電催促。

四、嘉興起義

難道東窗事發,蔣氏父子要對賈亦斌下毒手?去,還是不去?

段伯宇認為,黨組織領導的起義準備工作,非常謹慎,機密保守得很好,迄今為止未發生過人員被捕等事件。蔣氏父子叫賈亦斌去溪口,未必一定抓到了把柄,否則何不對賈采取斷然措施呢?

其次,去溪口,固然是「鴻門宴」,有巨大風險;但如不去,則更增加蔣氏父子的懷疑,對我們不利。

再次,去溪口見蔣氏父子,還可親眼看看那裏的動靜,取得第一手的情報資料。

權衡的結果是,賈亦斌應該去,爭取變被動為主動,並獲取更多第一手戰略情報。

賈亦斌在溪口三天,蔣經國親自考察,指定預幹總隊從陸路開往福建建陽。

賈表面佯裝堅決執行。蔣介石還親自接見了賈亦斌,一同觀看了京劇。

從溪口回到上海,「策反委」認為預幹第一總隊不能去福建,必須盡快在嘉興起義。

陳毅再次得報,認為既然沒有泄漏機密,不如再等等。

賈亦斌等人心急火燎,再三建議,說如果拉到福建,那麽將再也沒有起義的條件了,必須趕快決斷。再三建議之下,陳毅還是勉強同意了。

1949年4月6日,賈亦斌等主要領導,在嘉興南湖的一條遊船上,敲定了起義的有關重大問題。

當天午夜,4000多名學員以進行軍事演習為名,開往浙西地區。

一場震驚國民黨朝野的預幹第一總隊起義,就這樣爆發了!

4月8日的【申報】進行了如下報道:

駐禾陸軍預備團一總隊千余學員叛變

(本報杭州7日電)國防部預備幹部第一總隊,原駐嘉興,總隊長賈亦斌,副總隊長黎天鐸,官佐士兵4000余人,上鋒原定計劃開往閩省整編。該部忽於7日擅自行動,扣征快班及民船,離禾(嘉興)去崇德、德清等地,可能往武康、安吉、孝豐、蘇浙皖邊,與該處土共取得聯系。浙省周主席聞訊後,即派兵追截,並令該沿途各縣自衛隊駐軍嚴予監視……

(本報嘉興7日電)預幹一總隊之叛變,據悉為前總隊長賈亦斌所策動……口號為反對共產黨暴力,不滿國民黨腐敗,共同創造,自力更生……

在溪口的蔣氏父子很快得到了賈亦斌「叛變」的報告。

蔣經國痛哭流涕,向其父檢討「用人不當」。

蔣介石下令圍追堵截,還懸賞5萬銀圓「緝拿」賈亦斌。

「國防部」接到蔣介石的指示後,下令調遣部隊「圍剿」預幹總隊,包括幾個正規師和江蘇、浙江、安徽的保安部隊及交警總隊,兵力多達幾十倍。

起義學員少數英勇犧牲,千余人被打散,2200余人被抓回。賈亦斌只身跳崖,負傷後被老百姓救起,送往中共浙西遊擊區,後輾轉到了江蘇丹陽,受到了陳毅的接見。

這次國民黨預幹第一總隊嘉興起義雖遭失敗,但達到了中共上海局「策反委」原先設想的目的,影響極為深廣。張執一稱它「起到了震撼京滬杭後方的作用」,挫敗了蔣介石組建30個新軍的計劃。

陳毅對賈亦斌很贊賞,稱他棄暗投明,很有勇氣,很有擔當。閑聊時賈亦斌提起陳毅的提醒,感到確實有些惋惜,如果起義往後推一推,帶著部隊埋伏在福建,說不定以後能發揮更大的作用。

陳毅多年後提到此事,確實也表達過惋惜之情,賈同誌有些性急。

性急的賈同誌,後來因為他的巨大貢獻,得到人民政府的認可。他積極參與到建設新中國的工作中,擔任過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二、三、四、九屆全國委員會委員,第五、六、七、八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第四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第五、六、七屆中央委員會副主席,第八、九、十、十一屆中央委員會名譽副主席賈亦斌同誌,因病於2012年4月1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0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