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是黨中央在新時代推進改革開放的重要戰略舉措。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實施自由貿易試驗區提升戰略。近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圍繞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穩外貿穩外資作出重要部署,提出「推動自由貿易試驗區提質增效和擴大改革任務授權,加快推進海南自由貿易港核心政策落地」。本期特邀專家圍繞相關問題進行研討。
改革開放綜合試驗平台作用凸顯
自貿試驗區的涵義是什麽?目前已設立的22個自貿試驗區發展現狀如何?
葉欣(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數位貿易研究所所長):自由貿易試驗區(以下簡稱「自貿試驗區」)是中國自主在境內設立開展單邊開放的重要平台,是有明確區域範圍的特殊經濟區域,是全面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的試驗田。主要目的是以制度創新為核心,以可復制可推廣為基本要求,以對標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為手段,以風險防控為底線,為全面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探索新途徑、積累新經驗。
與國際上其他自由貿易園區不同,中國自貿試驗區超越了以保稅這一優惠政策為核心構建的功能,透過制度創新,形成更加系統整合的政策制度體系,不僅涵蓋貿易領域,還包含投資自由便利、金融開放創新、政府職能轉變、人員進出、運輸往來、數據流動、科技創新、產業發展等,旨在深入推進經濟、社會、法治等多方面的改革開放,並透過復制推廣、以點帶面,實作更大範圍內改革紅利共享、開放成果普惠。
2013年以來,黨中央分7批先後部署設立了22個自貿試驗區,已形成較為完善的區域布局和政策制度體系。
一方面,總體布局更加完善,由沿海向內陸、向沿邊梯度推進。2013年、2015年設立的兩批共4個自貿試驗區均位於東部沿海地區,2017年拓展至中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2018年海南全島建設自貿試驗區,2019年拓展至沿邊地區並增設上海自貿試驗區臨港新片區,2020年設立北京、湖南、安徽自貿試驗區並實作浙江自貿試驗區擴區,2023年設立新疆自貿試驗區。截至目前,中國自貿試驗區涉及22個省份的54個城市以及海南島全島,從東部沿海到內陸、沿邊地區,形成覆蓋東西南北中的改革開放創新格局。
另一方面,政策制度體系更加健全,建設方案和專項政策相結合為自貿試驗區發展確定路徑。截至今年11月,已出台29份自貿試驗區建設方案。自貿試驗區專項政策不斷豐富,既有推動高水平市場準入的,如2013年出台的全國第一張外商投資準入負面清單、2021年出台的全國第一張跨境服務貿易領域負面清單;又有賦予自貿試驗區更大改革自主權的,如2023年國務院印發的【全面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推進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高水平制度型開放總體方案】;還有支持特色領域發展的,如今年11月商務部、浙江省共同印發的【中國(浙江)自由貿易試驗區大宗商品資源配置樞紐建設方案】。
10余年來,各自貿試驗區解放思想、守正創新,實施一系列基礎性、開創性改革開放舉措,形成許多標誌性、引領性制度創新成果,有效發揮了改革開放綜合試驗平台作用。
一是提升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自貿試驗區以不到千分之四的國土面積,貢獻了占全國約五分之一的外商投資和進出口總額,引領外資準入負面清單制造業限制條目歸零、服務業開放持續擴大,帶動跨境服務貿易70多個分部門開放度超過入世承諾。加快形成與國際通行規則相銜接的基本制度體系和監管模式,如重慶自貿試驗區有效解決了鐵路運單不具有物權內容的問題,並推動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開展探索研究,為形成相關陸上國際貿易規則提供了中國方案。
二是引領帶動全國深化改革開放。自貿試驗區實施「邊試點、邊總結、邊推廣」的改革推進模式,截至目前,國家層面總結提煉了7批改革試點經驗、5批最佳實踐案例,共向全國復制推廣349項自貿試驗區制度創新成果。這其中,既有啃下「硬骨頭」的首創性成果,如國際貿易單一視窗、證照分離等;又有打通全環節的系統整合性成果,如制造業智慧化轉型市場化升級新模式、國際船舶登記入級管理整合創新、網路貨運平台涉稅服務管理「票e真」模式等。
三是培育打造世界級產業集群。自貿試驗區圍繞產業高品質發展推進制度創新,培育了石油天然氣、生物醫藥、融資租賃、航空維修、工程機械、量子資訊等產業集群,為中國加快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搶占未來產業發展制高點作出積極貢獻。如安徽自貿試驗區帶動全省在量子資訊工業方面形成多項全球第一個、全國唯一的成果,誕生了全國第一個量子電腦作業系統、第一條量子芯片生產線、全球首台量子鉆石原子力顯微鏡等,推動量子資訊發展走在全球前列。
四是服務國家戰略的作用凸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以宏闊的全球視野和卓越的戰略遠見,提出了共建「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重大戰略,服務好這些戰略是自貿試驗區建設的重要使命。為更好發揮放射線帶動作用,各自貿試驗區將自身發展和區域協調發展結合起來,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排頭兵和推進器,積極服務和融入國家重大戰略,實作互促互進。
深化東中西部差別化探索
東、中、西部自貿試驗區積極開展差別化探索,呈現出哪些亮點?
張一婷(國家發展改革委對外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完善自由貿易試驗區布局,深化首創性、整合化、差別化改革探索。中國幅員遼闊,各地發展基礎、改革條件、開放水平各不相同。目前已設立的22個自貿試驗區為東部10個、中部4個、西部6個、東北2個,從沿海、內陸到沿邊,東、中、西部自貿試驗區因地制宜積極開展差別化探索,改革各具特色、各有側重,取得積極成效。
東部自貿試驗區重在彰顯引領帶動優勢。東部地區已有上海、廣東、天津、福建、浙江、海南、山東、江蘇、河北、北京10個自貿試驗區,實作了全覆蓋,並形成一批可復制推廣的創新經驗。一是率先形成首創或同步先行先試。2021年,海南自由貿易港釋出全國首張跨境服務貿易負面清單【海南自由貿易港跨境服務貿易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2021年版)】,提出交通運輸、專業服務、金融、教育等領域針對性開放措施,2024年全國版和自貿試驗區版跨境服務貿易負面清單正式建立。二是率先實作範圍擴充套件和功能升級。2020年,浙江自貿試驗區由舟山片區擴充套件至寧波、杭州、金義片區,是繼上海之後第二個增設片區的自貿試驗區。今年,國務院批復【中國(浙江)自由貿易試驗區大宗商品資源配置樞紐建設方案】,明確浙江自貿試驗區打造具有區域競爭力和國際影響力的大宗商品資源配置樞紐。三是率先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2023年,國務院印發【關於在有條件的自由貿易試驗區和自由貿易港試點對接國際高標準推進制度型開放的若幹措施】,率先在東部自貿試驗區試點。北京、廣東等地區以自貿試驗區建設為抓手,推動開展增值電信業務擴大對外開放試點、獨資醫院領域擴大開放試點,主動對接國際經貿協定中與服務業相關的承諾條款,推進電信、互聯網、教育、文化、醫療等有序擴大開放。
中部自貿試驗區重在塑造內陸開放優勢。中部地區已有河南、湖北、湖南、安徽4個自貿試驗區,實作三分之二覆蓋,透過對接國家重大區域發展戰略,推動中部地區加快崛起。一是助力中部地區高水平對內對外開放。中部地區雖不沿海也不沿邊,但具有承東啟西、連南接北的區位優勢,以及資源要素豐富、市場潛力龐大、文化底蘊深厚等比較優勢,是中國高水平對內對外開放的重要樞紐。如安徽自貿試驗區主動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積極聯動長三角自貿試驗區發展,形成蕪湖港—洋山港「聯動接卸」江海聯運模式等制度創新成果。二是助力中部地區高標準服務國家戰略。中部地區向北連線京津冀協同發展,向東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向南對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又處於長江經濟帶發展及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的中遊關鍵地帶。透過與其他重大發展戰略深度對接,既能吸引發達地區產業創新資源,也能增強對欠發達地區的放射線帶動。三是助力中部地區高品質推進產業升級。中部自貿試驗區積極創新與東部地區產業合作機制,有序承接產業轉移,探索共建產業帶、科創帶等,改造升級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如湖北自貿試驗區加快建設中部有序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技術產業集聚區,致力於推動先進制造業高品質發展,已形成光電子資訊、新能源與智慧網聯汽車、生命健康、高端裝備、北鬥等優勢產業。
西部自貿試驗區重在發揮沿邊區位優勢。西部地區已有重慶、四川、陜西、廣西、雲南、新疆6個自貿試驗區,實作半數覆蓋,並擁有沿邊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等開放平台。中國西部地區與周邊10多個國家接壤,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使得西部成為對外開放總體布局中的重要一環。一是打造中國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橋頭堡。雲南自貿試驗區與越南等國接壤,成為連線南亞、東南亞大通道的重要節點,形成中國面向南亞、東南亞放射線中心。新疆自貿試驗區發揮「五口通八國、一路連歐亞」的區位優勢,加快建立亞歐黃金通道。二是搭建暢通國內國際雙迴圈的重要樞紐。以廣西為代表的西部沿邊自貿試驗區積極參與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打造西部地區最便捷的出海口,有效加強與西南、西北、中南骨幹通道銜接。以四川為代表的西部內陸自貿試驗區發揮共建「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交匯點的腹地優勢,推動內陸與沿海沿邊沿江協同開放。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圍繞最佳化區域開放布局作出重要部署,提出實施自由貿易試驗區提升戰略。未來,需在更廣領域、更深層次開展探索,實作自由貿易試驗區制度型開放水平、系統性改革成效、開放型經濟品質全面提升。
發揮上海制度創新頭雁效應
國家層面復制推廣的創新成果近半源自上海,形成了哪些啟示借鑒?
鄧慧慧(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家對外開放研究院教授):2013年8月,國務院正式批準設立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這是中國設立的第一個自貿試驗區。上海自貿試驗區作為改革開放的先鋒陣地,始終在推動貿易、投資、跨境資金流動、人員進出、運輸來往自由便利以及數據安全有序流動等方面大膽探索。10余年間,在國家層面復制推廣的逾300項自貿試驗區制度創新成果中,近一半源自上海首創或同步先行先試,為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作出重要貢獻。
上線全國第一個國際貿易單一視窗。作為上海自貿試驗區制度創新的重要成果,上海國際貿易單一視窗自2014年6月上線以來,已成為全球數據處理量最大的地方國際貿易單一視窗,為進出口企業提供了便利的一站式服務。據上海市商務委數據,上海國際貿易單一視窗功能已逐步形成「外貿+金融」「通關+物流」「監管+服務」等16大功能板塊和66項特色套用,支撐全國超四分之一的貿易量,服務企業超60萬家,在單一視窗建設的構成形式、執行模式等方面積累了寶貴經驗。
推出全國第一張外商投資準入負面清單。2013年9月,中國第一張外商投資準入負面清單釋出實施,2016年推廣至全國。至此,中國外資管理體制從正面清單管理向負面清單管理轉變。經過7次縮減,負面清單條目實作制造業條目清零、服務業領域持續擴大開放,投資自由化水平不斷提升。目前上海外資企業已超7.5萬家,實際使用外資累計3500億美元,外資企業創造了上海近五分之三的貨物進出口總額、五分之二的工業產值、三分之一的稅收、四分之一的GDP和五分之一的就業。上海自貿試驗區成為外資進入中國的開放樞紐門戶,為國際合作塑造了互利共贏的示範。
創設全國第一個自由貿易帳戶。2014年6月,央行上海總部舉行自由貿易帳戶業務啟動儀式,包括中行、工行、建行、浦發、上海銀行在內的五家銀行自由貿易帳戶系統接入央行上海總部系統,實作自由貿易帳戶的功能。自由貿易帳戶是探索投融資匯兌便利、擴大金融市場開放和防範金融風險的一項重要制度安排,是一個本外幣一體化、帳戶內本外幣可自由兌換的銀行帳戶體系,企業可在不受傳統資本管制的情況下,實作人民幣與外幣的自由兌換,並支持跨境資金的即時結算和支付。上海自貿試驗區率先探索試點自由貿易帳戶體系,建立「一線審慎監管、二線有限滲透」資金跨境流動管理模式,不僅有效降低了企業融資成本,而且充分發揮了自貿紅利放射線全國優勢。
釋出全國首批數據跨境場景化「一般數據」清單。2019年8月,上海自貿試驗區臨港新片區設立。增設臨港新片區不是簡單的擴大面積,而是制度創新。2023年,國務院印發【全面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推進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高水平制度型開放總體方案】,提出按照數據分類分級保護制度,支持上海自貿試驗區率先制定重要數據目錄。今年1月,【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數據跨境流動分類分級管理辦法(試行)】釋出,將跨境數據從高到低依次分為核心數據、重要數據、一般數據三個級別,填補了一般數據出境程式的制度空缺。這份清單的釋出使上海成為中國內地第一個實施具體地方性法規以加快一般數據跨境流動的城市,對推動數據安全、高效、自由有序跨境流動,實作高水平對外開放具有重要意義。
未來,為加快實施自由貿易試驗區提升戰略,上海自貿試驗區可從以下方面著力,更好發揮先行先試作用,打造國家制度型開放示範區。
一是發揮制度創新頭雁效應。全面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率先構建與高標準經貿規則相銜接的制度體系和監管模式,在智慧財產權、數據流動、技術轉移等方面深化「放管服」改革,引導全球企業集聚。
二是擴大金融高水平開放。加強優質金融供給,服務好「走出去」和「一帶一路」建設,穩慎紮實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加強跨境資金清算、結算服務,豐富跨境金融產品種類。強化金融監管框架,確保金融市場穩定執行,吸引更多國際資金流入。
三是提高數據要素價值轉化。加快國際數據合作平台建設,最佳化數據流動效率和安全性。實施差異化稅收優惠政策、科研支持政策和技術合作政策,鼓勵外資企業將創新性數據引入中國市場,最大限度激發數據價值。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