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新華社】;
新研究表明極度瀕危的中國大鯢可能分9個物種
一項由英國和中國研究人員合作完成的新研究顯示,被列入國際極度瀕危物種的中國大鯢可能包括9個物種。研究人員表示,這一發現對拯救這些古老動物免於滅絕具有重要意義,保護這些物種是一場與時間的賽跑。
這是在張家界市「大鯢科技館」裏拍攝到的一條人工飼養的娃娃魚(2015年2月4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尕 攝
中國大鯢俗稱「娃娃魚」,身長可達1.8公尺左右,是世界現存最大的兩棲動物。中國大鯢的起源可追溯到侏羅紀時代,由於它們的外觀在數百萬年中始終保持不變,又被譽為「活化石」。
在寧夏涇源縣的涇河中發現的「娃娃魚」(2021年4月19日攝)。新華社發(王玉平 攝)
中國大鯢曾被認為是分布在中國中部和南部的單一物種。然而,在10月4日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林奈學會前進演化學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中,英國倫敦動物學會與中國研究人員合作利用基因數據證實,中國大鯢實際上是由分布在不同河流系統中的多個獨特物種組成。雖然它們外表相似,但中國大鯢在基因上已經分化成至少7個物種,而大多數模型支持9個物種。
這是處於尾芽期的娃娃魚受精卵(攝於2006年8月12日, 張家界市金鯢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供圖)。
論文作者之一、倫敦動物學會動物學研究所研究員山繆爾·特維說,雖然此前研究人員已提出中國大鯢可能不是單一物種,但透過將大鯢族群間的遺傳差異程度與其他已知大鯢物種的差異程度進行比較,「我們現在可以肯定地證實這一點」。
論文作者之一、英國倫敦動物園爬行類和兩棲類館長賓·塔普利5日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表示:「我們的研究顯示,中國大鯢包括多達9個不同的物種,但只有4種被科學家命名,只有兩種被世界自然保育聯盟評估了保護狀況,且均被列入極度瀕危物種。其余物種也同樣符合極危標準,這表明需要采取緊急行動,以確保相關保護法能夠充分保護這些珍貴動物。」
塔普利說,中國大鯢在野外滅絕的可能性很高,必須透過各方合作來防止這些古老動物走向滅絕。
在雲南昭通養殖場,科研人員對中國大鯢進行無失真傷取樣(2015年6月24日攝)。新華社發(陳宏滿 攝)
記者:郭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