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網 記者 張銳
LED芯片龍頭三安光電(600703.SH)正在推動高端化轉型,並希望向外界傳遞其積極的調整狀態。
12月13日,三安光電董事、副總經理林誌東回復經濟觀察網采訪表示,今年以來,隨著LED業務高端產品占比不斷擴大,以及碳化矽業務逐步上量,公司已躍過低谷。
三安光電成立於2000年,以LED芯片、半導體積體電路(包括碳化矽芯片)為核心主業,但過去三年的財務數據顯示其業績承壓:2021年至2023年,三安光電每年營業收入保持在120億元至140億元,且呈上升趨勢,但凈利潤卻由13.13億元下滑至3.67億元。另外,在LED行業和A股整體走低的背景下,三安光電當前市值較2021年高位時期亦大幅縮水。
此前的12月6日,在三安光電位於廈門創想中心大廈的一間會議室裏,林誌東與公司管理人員面對媒體,回應了多個三安光電近期備受投資者關註的問題。他坦言,公司LED業務正在經歷結構調整期,並談及碳化矽計畫的最新進展。
第二曲線
三安光電以LED芯片起家,2014年進軍積體電路領域,在5G通訊裝置芯片供應鏈國產替代契機下開拓了射頻芯片業務。隨後,2018年步入第三代半導體材料碳化矽賽道,開始發展電力電子芯片業務和光通訊芯片業務。
其中,LED芯片主要套用於照明、顯示、醫療等領域;射頻芯片主要套用於行動終端(以手機為主)、基站等領域,碳化矽芯片(電力電子芯片業務)主要套用於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光伏儲能等領域。林誌東介紹稱,目前LED芯片業務收入在總營收中占比約為80%,射頻芯片、碳化矽芯片占比約為20%。
據經濟觀察網了解,射頻芯片和碳化矽芯片兩大業務板塊,正是三安光電當前重點發展的第二曲線,後者亦是市場的關註熱點之一。
三安光電相關財務報告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公司營業收入約118.5億元,同比增長約16.7%,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約2.5億元,同比增長約43.2%,其中射頻業務、碳化矽業務持續增長;2023年,公司碳化矽業務實作營收9.45億,同比增長45%。
12月6日,林誌東表示,基於LED芯片業務形成的產業基礎,公司其實早在2018年已關註到碳化矽材料領域的發展,並透過一個海外計畫合作與意法半導體結緣,後續進一步敲定落地中國的合作。
「在碳化矽領域,意法半導體已經走在世界前列,現在這個賽道非常熱。」他說。
2023年6月,三安光電釋出公告稱,該公司旗下的湖南三安半導體有限責任公司(下稱「湖南三安」)與意法半導體(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合資成立三安意法半導體(重慶)有限公司(下稱「重慶三安」),生產碳化矽外延、芯片產品。按照規劃,合資公司將與湖南三安簽訂長期碳化矽襯底供應協定,促進三安光電碳化矽產品在新能源汽車、充電樁等領域的市場套用。
「目前重慶計畫的首期產線已於11月底完成點亮,還需要和客戶做大量驗證、測試,預計明年通線並開始小批次供貨,這條產線將主要瞄準車規級芯片。」林誌東表示。同時,湖南三安也已擁有碳化矽配套產能16000片/月,矽基氮化鎵產能2000片/月,6英寸碳化矽襯底、外延已批次出貨,8英寸襯底已小批次試生產並在客戶端驗證。
國際咨詢機構Yole的預測顯示,2028年,全球碳化矽功率器件市場規模有望達到89億美元,2022至2028年的年復合增長率為31%。其中,2028年汽車將占該市場套用比重超過七成,居主導地位,市場規模達66.18億美元。
林誌東表示,公司碳化矽業務仍在投入發展期。他相信,隨著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未來新能源汽車將成為碳化矽最大的套用場景,公司碳化矽業務的發展前景值得期待。
高端化轉型
三安光電發展第二曲線的背後,是其高端化轉型策略。
2022年以來,受下遊消費需求低迷影響,三安光電最重要的LED業務持續承壓。第三方研究機構集邦咨詢的數據顯示,2022年全球LED市場產值為142.14億美元,較2021年下滑19%,2023年下半年至今市場處於築底回升狀態。
林誌東稱,在整體市場遇冷的背景下,三安光電的高端產品卻一直保持增長,這讓管理層意識到必須加速產品結構的調整。
三安光電年度報告的數據顯示,在LED芯片業務方面,2022年,在傳統LED業務營業收入同比下降約28%的情況下,細分領域 Mini/Micro LED、植物照明、車用照明等LED高端產品業務規模同比2021年增長約47%;2023年,在LED外延芯片整體業務營業收入同比增長6.3%的情況下,高端LED外延芯片產品同比增長約14%。
「2022年、2023年的轉型過程中,因為下遊需求不足,客戶不下單,工廠產能利用率不足,我們背負了很大的裝置折舊壓力。」三安光電另一位管理層人員表示,這也是導致公司過去兩年毛利率下滑的重要原因,今年隨著消費市場的逐漸復蘇,第三季度開始,公司盈利能力在重新恢復,「希望的曙光就在眼前」。
林誌東則進一步表示,在LED業務、碳化矽芯片業務之外,也看好國產替代機遇背景下的射頻前端業務。他稱,射頻前端芯片目前仍是日本、美國大廠占據主要份額,國產供應鏈占比僅大約20%,「國產射頻前端供應鏈的機會非常大,這也是我們今年推進20000片/月產能的底氣所在」。
他同時提到,三安光電今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正是因為與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等單位聯合進行的「卡脖子」攻關計畫,進而保障5G通訊裝置的射頻芯片供應鏈,建立自主可控的氮化鎵射頻芯片技術制造平台。目前,三安光電在國產氮化鎵射頻芯片市場的份額占比已近50%。
仍有挑戰
雖然高端化轉型路徑已明確,但三安光電的挑戰仍在:需求疲軟、技術瓶頸。
中國銀河證券研究所釋出的研報顯示,今年前三季度,三安光電等30家核心LED公司2024年前三季度實作總營收682億元,同比增長3.5%;實作總歸母凈利潤13.2億元,同比減少2.9%。報告認為,超過一半的公司凈利潤同比下滑,行業終端價格競爭激烈。同時,雖然LED板塊整體業績增速放緩,MiniLED及MicroLED等新興技術相關業務持續快速增長。
林誌東表示,同質化、低價競爭是整個LED芯片產業鏈面臨的挑戰,「解套肯定是靠核心技術」。他續稱,作為行業龍頭企業,三安光電對核心技術的研發投入和對研發效率的高標準要求會一直堅持下去,公司與意法半導體、三星等頭部企業的合作也從側面說明了公司的技術能力。
對於過去兩年公司股價下跌的問題,林誌東表示,公司自2008年上市以來市值有過數次大幅波動,但總體跟隨宏觀經濟的大趨勢,他認為這是一個正常現象,並強調稱三安光電有穿越周期的豐富經驗。
同時,東北證券研究所的研究報告認為,當前LED行業站在技術變革的十字路口,Mini LED在顯示和背光領域加速滲透,Micro LED蓄勢待發,預計在產業龍頭的驅動下,明年Mini/Micro LED套用將迎來上量,並鑄就LED行業下一個5到10年的繁榮。
「現在傳統LED、OLED、Mini/Micro LED都有所進步、發展,我們相信下一代的市場是Micro LED。」林誌東表示,公司與三星正在進行的合作已經可以看到Micro LED顯示技術的顯著優勢,多家客戶已完成方案定型,等待批次導產。他也稱,該技術還不夠成熟,多個前沿研發計畫仍在持續推進。
林誌東同時表示,現在的市場環境對三安光電而言並不陌生,行業的周期波動也是客觀規律,這幾年公司仍在加大研發投入,希望透過技術儲備、人才儲備,迎接下一輪市場恢復。他認為,LED行業細分領域的競爭剛剛拉開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