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抗日戰爭中的地方軍:1937年時,晉綏軍共有多少兵力呢?

2024-01-29新聞

抗日戰爭中的地方軍:1937年時,晉綏軍共有多少兵力呢?

了解抗日戰爭歷史的人會發現,國民黨軍隊在戰場上表現復雜多樣,時而表現出勇敢堅決、全力以赴為國效力的形象,時而卻展現出內部份歧、矛盾重重的一面。

這種表現的多樣性源於國軍內部的復雜派系,包括由蔣介石領導的中央軍以及其他地方軍閥掌握的部隊。這些地方軍中,川軍、滇軍、西北軍等在某些時刻表現出了出色的勇氣和成就。

一些影視作品常常將國軍形象塑造為一個整體,卻忽略了許多地方軍的傑出貢獻。而【亮劍】之所以成為抗日題材經典,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在於它不僅展示了八路軍,還突出表現了晉綏軍。

晉綏軍是北方三大地方軍之一,在抗日戰場上表現出色,贏得了贊譽。

至於晉綏軍在全面抗戰爆發時的兵力規模,這是一個備受關註的問題。

關於晉綏軍的建立,聽到這個名字的人可能會猜測它是一支活躍在山西和內蒙古中部的軍隊。事實上,在辛亥革命結束後,這片區域一直被山西督軍閻錫山掌控。

當時,北方大部份地區被直系、皖系和奉系軍閥統治,彼此爭鬥不休,與南方革命軍發生持續沖突。

然而,閻錫山對軍閥之間的混戰並不感興趣,他認為晉軍的實力尚不足以參與其中。因此,他選擇遠離中原的戰火,專註在太原發展軍工,並透過大力發展農業來壯大自身實力。

在1920年3月,閻錫山創立了備受矚目的太原兵工廠,為其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在他的全力支持下,這家兵工廠迅速發展,成為民國時期三大兵工廠之一,與沈陽兵工廠、漢陽兵工廠齊名。

太原兵工廠的不斷生產讓閻錫山積累了大量的軍事物資,為他的軍隊擴編提供了堅實的後盾。

兵工廠制造了仿制日式的41式山炮、輕重機槍,以及美式衝鋒槍,這些武器備受各路軍閥推崇,為閻錫山帶來了持續的經濟收益。

在混戰不休的軍閥時代,閻錫山的實力逐漸增強。到了1925年,晉軍已經發展成擁有11個步兵旅和一個手榴彈旅的龐大力量,總兵力達到了6萬人,實力不容小覷。

北伐戰爭爆發後,北洋軍閥和南方革命軍激戰不休,為了應對形勢的變化,閻錫山抓住機會,成功奪取了他長期渴望的綏遠省,正式確立了晉綏軍。

綏遠的收復使閻錫山的領地翻了一番,晉綏軍的擴張速度迅猛,數量迅速增加。

此時,閻錫山已經擁有了與北洋軍閥和國民黨軍隊匹敵的強大力量。

在北伐戰爭即將結束時,奉系軍閥倉皇逃竄,留下大量領地、物資和人員。然而,由於蔣介石發動了「四一二政變」,導致國共同盟破裂,北伐軍內部產生巨大分歧,進軍中原的步伐受到影響。

閻錫山趁機出擊,成功奪取了奉系軍閥放棄的領地,再次壯大了自己的實力。在太原兵工廠的支持下,到了中原大戰前,晉綏軍的數量已經超過了25萬,裝備精良,戰力不可小覷。

北伐戰爭結束後,面對形勢壓力,閻錫山、馮玉祥和李宗仁等軍閥選擇改變立場,接受南京國民政府的統治。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與蔣介石的矛盾不斷升級,逐漸演變成對立關系。

1930年5月,在黨內鬥爭失敗的汪精衛聯合閻錫山、馮玉祥和李宗仁等人,發動了被稱為中原大戰的新一輪軍閥混戰。

在中原大戰中,閻錫山和馮玉祥等人經歷了勝利和失敗,最終在張學良入關後遭受徹底失利。晉綏軍在這場戰爭中遭受了巨大損失,閻錫山不得不在戰敗後解散部隊,將領土和人員交給張學良重新整編。

蔣介石對這支裝備精良、戰力強大的晉綏軍十分擔憂,於是提出只給予其從32到35軍的四個番號,並示意張學良在整編過程中縮減規模。

然而,盡管這一做法理論上旨在最大限度地削弱晉綏軍,但在執行過程中出現了問題。張學良表面上服從蔣介石的命令,但卻私下裏對晉綏軍采取寬松的態度。

在他的"幹涉"下,晉綏軍的整編迅速完成,士兵數量沒有減少,反而張學良默許了滿編和超編的情況。他還以各種名義增加了護路軍的編制,最終維持了晉綏軍15萬人的規模。

這個結果顯然不符合蔣介石的期望,但他尚未來得及制定對策,整個局勢就在未料到的情況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1931年9月18日,日本關東軍襲擊沈陽,武力侵占東北,開始了侵華戰爭。與此同時,共產黨在南方地區迅速發展,蘇維埃根據地如雨後春筍般湧現。

蔣介石面臨著內憂外患的嚴峻局勢,一方面努力平息張學良,另一方面緊急組織對紅軍的圍剿。在這兩大緊急事務的壓力下,蔣介石無暇顧及晉綏軍的事務。

閻錫山長期保持低調,卻準確地抓住了蔣介石內憂外患、無法北顧的時機,迅速出擊,重新掌握了晉綏軍。

盡管閻錫山時機把握得當,但他「重新出山」的過程並非如他所願。中原大戰的失利對他的聲望造成了嚴重打擊,晉綏軍內部也湧現出不少反對的聲音。

特別是由商震統帥的32軍的反應最為激烈,閻錫山回歸後不久,商震率領部隊脫離駐地,投奔蔣介石。商震的離去削弱了晉綏軍的實力,因為他帶走的32軍主力由精銳老兵組成。雖然閻錫山後來找到新的兵源補充部隊,但整體戰力相較之前下降不少。

閻錫山敏銳意識到日本可能會發動全面侵略戰爭,山西可能成為戰火焦點。因此,他在歸來後第一時間決定增強實力,透過向南京方面爭取兩個番號來擴充部隊。

因為得到了山西的全力支持,晉綏軍在短時間內迅速恢復。截至1936年,最初的4個番號已經完成滿編,包括40個步兵團和若幹獨立旅以及補充團。

到了1937年7月,正值抗戰爆發之際,閻錫山已經將晉綏軍的規模擴大至68個成建制步兵團。

以步兵為例,晉綏軍已經組成了17個師,成為抗戰時期實力雄厚的軍隊之一。據相關資料記載,晉綏軍在抗日戰爭爆發後總人數達到20萬,位居所有地方軍中第三,僅次於西北軍和川軍。

晉綏軍的優勢顯而易見,與西北軍和川軍相比,它內部沒有多個派系,傅作義以外的人都服從閻錫山的指揮,形成了高效統一的指揮結構。

最重要的是,得益於之前兵工廠的積累,晉綏軍的裝備在地方軍中顯得突出。以每個步兵團為例,都配置有迫擊炮連,擁有超過4門迫擊炮,而下屬的每個營都裝備有重機槍連,數量超過4架。

這種強大的火力是大多數地方軍所不具備的。

晉綏軍不僅彈藥供給充足,在戰場上毫不吝嗇地使用火力。其獨特之處在於,能夠將山炮裝配到旅、團屬部隊,使步兵團在戰鬥時同時得到迫擊炮和山炮的聯合火力支援,極大提升了相持和攻堅的能力。

據統計,在全面抗戰前,晉綏軍擁有超過300門口徑為75公釐及以上的火炮,比蔣介石麾下的精銳部隊更為強大。

然而,盡管擁有如此強大的實力,晉綏軍在面對日本軍隊時卻難以取勝。日軍的裝備更好、戰力更強,甚至士氣也更高,這成為了晉綏軍難以逾越的障礙。

全面抗戰爆發後,閻錫山晉升為第二戰區司令長官,帶領晉綏軍迎擊日本侵略者。在晉北防禦戰、平型關戰役、忻口會戰和太原保衛戰中,雙方多次激烈交戰。

在這期間,晉綏軍在傅作義的指揮下頑強作戰,多次成功擊退了日本的進攻。盡管忻口戰役中付出了巨大的傷亡代價,但他們成功殲滅了超過2萬人的日本部隊,創造了華北戰場的殲敵新紀錄。

盡管最終失守了忻口地區,但這場戰役成功挫敗了日本在河北平原的會戰計劃,為平漢線中國部隊的南撤爭取了寶貴的時間。

在太原會戰的最後階段,傅作義率領殘部與敵人周旋,多次發動反擊,成功拖延了日軍的攻勢。

太原會戰後,晉綏軍損失慘重,原有20萬部隊幾乎全數耗盡,閻錫山只能收攏2萬殘兵,蜷縮在晉西地區進行緩慢的恢復。

更為嚴峻的是,晉綏軍核心將領傅作義因閻錫山保留實力的決定感到失望,最終選擇離開,率領部隊前往綏遠,很快控制了該地區,標誌著晉綏軍名存實亡。

總的來說,在抗日戰爭中,地方軍雖然屢遭失敗,但它們面對強大侵略者毫不退縮,透過頑強作戰並成功擊斃敵軍大量有生力量,作出了難以磨滅的貢獻。

晉綏軍雖然屢遭失敗,但其頑強抵抗讓日軍前期的進攻節奏受阻,未能完成對華北軍隊的包圍。隨著忻口會戰的結束,日軍的「速勝」規劃岌岌可危,戰爭已進入相持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