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兩會聚焦|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

2024-01-27新聞
2023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放在了2024年經濟工作的首位。發展路徑一以貫之。政府工作報告將「強化創新引領,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擺在了全年重點工作首位。
從堅持教育科技人才協同發力到堅持制造業為本、實體經濟為重,陜西2024年的發展戰略,為全省在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上取得新突破提供了頂層設計。
在省兩會上,「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是代表委員們熱議的話題。大家普遍認為,強化創新引領,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對實作高品質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
牢牢扭住自主創新這個「牛鼻子」
有創新突破,才能有前進動能。
我省在部署2024年工作時提出,要鍛造創新策源的「殺手鐧」。這樣的戰略布局,讓省政協委員、西安交通大學研究生院副院長劉明很受鼓舞。
「科技創新是現代化產業的核心驅動力,不僅是實體經濟發展的核心驅動,也推動著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是實作產業鏈從中低端邁向高端跨越的重要保障。」劉明說。
作為陜西省科技創新團隊的帶頭人,劉明帶領的西安交大智慧磁電材料與器件創新團隊,圍繞積體電路磁傳感芯片已形成從核心技術到中試生產,最終推向試點套用的較為完整的迴圈,建立了完備的生產工藝流程,其在制造業等實體經濟領域有著廣闊的套用場景。
劉明建議,應以科技創新為主導,聯合地方共同打造研發創新區、創業孵化區、中試轉化區、科技服務區及未來先導區等主功能區塊,加快科研成果在省內的轉化落地。
把科技創新的潛力轉化為推動發展的動力,需要牢牢扭住自主創新這個「牛鼻子」,而人才是其中的重中之重。劉明坦言,要透過高水平的科研實力和校企協同人才培養模式,推動科研成果轉化、賦能企業高品質發展。
做到數位賦能與綠色轉型同推
綠色迴圈低碳發展,是當今時代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方向。
沿著這個方向,陜西在部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時明確提出,加大傳統行業低碳技術改造力度,加快建立綠色工廠、綠色園區、綠色供應鏈,激發綠色增長新動能。
如今,這樣的新動能在三秦大地澎湃發力。「以科技創新推動綠色轉型已然成為我們的發展目標。」感受到這股新動能的省人大代表、彬州市市長陳加寶告訴記者,曾經依靠煤炭發展起來的彬州正在加快綠色轉型步伐。
「近年來,我們以科技創新為引領,聚焦清潔低碳能化首位產業,延伸煤炭產業鏈條,耦合發展精細化工產業,走出了一條煤炭資源型城市產業結構轉型發展的新路子。」陳加寶表示。
依托豐富的煤炭資源優勢,彬州市已經明確以清潔化、高端化為主攻方向,打造差異化、一體化的資源綜合利用新路徑。「目前,我們正在加快建設關中煤炭清潔轉化、大西安高端材料供應和化工企業搬遷承載‘三大基地’。」陳加寶說。
綠色轉型的同時,彬州市還以智慧制造和智慧能源為重點狠抓工業數位化轉型。「在推動高品質發展上,我們與省上‘同頻共振’,做到數位賦能與綠色轉型同推。」陳加寶說,「我們要緊緊抓住綠色機遇,謀劃發展藍圖。」
堅持三個「第一」 啟用內生動力
科技是國之利器,國家賴之以強,企業賴之以贏,人民生活賴之以好。
「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充分發揮科技創新的引領作用。」省政協委員、陜西科技控股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周吉峰認為,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特別是以創新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
在科技創新中,如何暢通科技成果轉化渠道,是周吉峰一直關註的重點。他認為,科技成果轉化過程長、環節多,具有長期性、不確定性和高風險性等特點,需要加快政產學研用深度融合,促進技術、市場、人才、資金等要素資訊互通,兼顧各個要素之間的利益訴求,最終實作共贏。
從企業依托科技創新成果提質、降本、增效,到百姓享受科技創新紅利實作美好生活,實踐表明,隨著科技創新實作新的突破,其支撐引領作用也日漸突出。
「產業體系現代化的關鍵在於科技現代化,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必須充分發揮科技創新的引領作用。」周吉峰表示,要下大力氣解決「卡脖子」技術問題,加強品質支撐和標準引領,為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奠定堅實基礎。
突出科技創新的支撐作用
在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上取得新突破,首先要做到優勢鞏固和新質培育並進。
為此,陜西在布局2024年工作時明確,要聚焦終端消費品推動煤化工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發展,更好發揮能源資本支持創新、培育非能產業的杠桿作用。
發展路徑已經明確,這讓省人大代表、陜西榆林能源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薛衛東在信心倍增的同時,也深感責任重大。「推動煤化工產業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發展,加強科技創新是最緊迫任務,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是最重要內容。」薛衛東說。
「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必須突出科技創新的支撐作用。」薛衛東表示,陜西榆林能源集團將著力構建煤炭產銷、綜合能源、精細化工、新興產業和金融、環保多能互補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大力引進技術、人才、資本等要素,堅決落實能耗總量和強度「雙控」任務,提升創新創造創效能力,朝著「行業領先、國內一流、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化能源化工企業」目標加速邁進。(記者 周明 苗雨蒙)
編輯:王軒堯
責任編輯:龍軼
來源:群眾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