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計擁有294家專精特新企業;有效發明專利達6397件;近1300個創業團隊在各類科技孵化器、加速器創新創業;截至10月底,完成高新技術產業產值2200億元,同比增長7.5%……
從鄉鎮企業異軍突起的「蘇南模式」,到資本市場的「江陰板塊」,改革開放以來,歷史文化名城江陰市不斷抓住機遇、搶占先機,實作跨越式發展,被稱為「制造業第一縣」「A股第一縣」。
透過政策引領,厚植創新沃土,越來越多的專精特新企業在這座縣級市紮根,湧現出一批「小巨人」「單項冠軍」「全能冠軍」,「小塊頭」持續釋放「大能量」。
987.5平方公裏崛起特色產業集群
在江陰塞特精密工具有限公司(下稱「塞特精工」)車間,【經濟參考報】記者看到60余台薩克、華瑟、施利博格等歐洲高端工具磨床,技術人員設定好參數按下按鈕,磨床便開始自動化工作。這裏生產幾千種切削刀具,廣泛套用於生產汽車儀器儀表、航空航天精密儀器等。
曾有一款直徑僅2.5厘米的小型切削刀具,被國外商家壟斷,售價高達2.8萬元,當時國內無法生產,常年依賴進口。塞特精工買裝置、請專家,最終研發成功,並將售價降至1萬元,在國內完全取代了進口產品,還將產品出口。
「塞特精工就是要研究別人有而我們沒有的東西。」塞特精工董事長沈雲彪說。正是憑著這股拼勁兒,塞特精工成為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這是江陰企業攻克「卡脖子」技術的一個縮影。2023年7月份,第五批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公示名單釋出,江陰27家企業上榜。至此,面積僅987.5平方公裏的江陰,累計擁有294家專精特新企業,其中,國家級「小巨人」企業45家、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141家、無錫市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108家。
中信泰富特鋼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信泰富特鋼」)也是江陰原生的國家級「小巨人」企業。軸承是工業的心臟,用於制造高端軸承的軸承鋼,是生產難度最大、品質要求最高的特種鋼之一,曾被已開發國家長期壟斷。中信泰富特鋼自主創新開發的超長壽命軸承鋼,疲勞壽命2018年在德國測試時被評價是國外頂尖軸承鋼的2.5倍,目前廣泛套用於高鐵、風電、航空等領域。
「以前被‘卡脖子’,現在我們爭做行業領跑者。」中信泰富特鋼總裁助理許曉紅談起自家產品神采奕奕。
得益於江陰的「企業梯隊」培育計劃,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闊步世界舞台。據統計,江陰目前已形成由924家創新型中小企業、141家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45家國家級「小巨人」及眾多單項冠軍企業組成的「企業梯隊」,構建了企業逐層升級的高品質成長路徑。
堅持政策引領,著力提升企業創新能力,培育專精特新「小巨人」「單項冠軍」「全能冠軍」,這是江陰高新區培育特色產業集群、增強發展新活力的有效做法。「既有參天大樹,也有花開滿園。」江陰市工信局中小企業科科長金玨表示:「從發展方向看,大企業引領,中小企業卡位入鏈,透過政府引導,逐步培育成鏈上的‘配套專家’‘單項冠軍’。」
6397件發明專利助企攀「高」逐「新」
從「中國制造業第一縣」到「先進制造業科創中心」,眾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緣何紮堆江陰?
江陰的企業創新發展離不開政府化身「店小二」,政策引領、搭建平台。2022年2月,【「科創江陰」建設行動計劃(2022-2025年)】釋出,不斷攀「高」逐「新」的江陰掀起了新一波科創浪潮。
伴隨產品與技術的創新和加速套用,「數實融合」成為推動江陰傳統制造向高端「智」造轉變的必然選擇,也成為越來越多企業的共識。近年來,江陰系統推進數位經濟提速和數位化轉型三年行動,積極布局數位經濟新賽道,大力推進工業企業「智改數轉」。
2023年6月,江陰高新區牽頭轄區10余家數位經濟領域的服務商成立「智改數轉綠提」優質服務商聯盟。江陰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經濟發展局副局長葛玉中說:「為本地企業搭建第三方服務平台是我們近兩年的主要工作,希望數實融合為企業發展帶去新動能。」
在一塊巨大的顯示器上,一家公司電力、天然氣、油、水、蒸汽等能源消耗以及即時節能量、年減排量等數據不斷躍動。這是記者在海瀾智雲科技有限公司(下稱「海瀾智雲」)看到的情景。海瀾智雲是江蘇省級專精特新企業,為2400家公司提供電力監測服務。
海瀾智雲執行董事、總經理徐國平告訴記者,他們為興澄特鋼提供的客製化服務,將原本靠人工控溫的鋼水結晶器最佳化為自動化管理,實作誤差降低80%,燈光水電耗降低22.8%,並且大幅提升了良品率。
江陰還著力建設高能階的科技創新平台。近三年,江陰建成的長三角太陽能光伏技術創新中心,是無錫市唯一一家省級技術創新中心,也是國內第一個太陽能光伏領域的技術創新中心;成立武漢大學長三角科技創新中心,與南京理工大學共建長三角工業互聯網研究院;清華大學無錫套用技術研究院精密光電研發中心及寬視場巡天望遠鏡(MUST)計畫簽約落地,為江陰打造精密光電產業集群助力。
江陰市工信局黨委委員、企業服務中心主任石子朝表示,政策牽引之下,企業自身攀高比強、內驅向前,成就了如今的江陰。江陰有效發明專利已達6397件;截至2023年10月底,全市完成高新技術產業產值2200億元,同比增長7.5%,全市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投入數據為110.88億元,同比增長8%;2023年,全市凈增高新技術企業超170家,有效高企超1000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入庫2365家,新增科技型企業1538家,新增雙創人才計畫178個……這些數據背後是江陰澎湃的科創動能。
【「科創江陰」建設行動計劃(2022-2025年)】提出,到2025年,全社會研發投入占GDP的比重達3%以上,高新技術企業數量達2000家,國家級「小巨人」企業及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總數超180家,科技型中小企業評價入庫數達2500家,科創板上市企業1至2家。
硬實力、軟實力歸根到底看人才實力
「當初到江陰是奔著做一番事業來的,來了以後實實在在享受到很多政策的支持!」江陰法爾勝泓昇不銹鋼制品有限公司總經理特別助理李明揚博士5年前從北京南下江陰。
入職第一年,李明揚便分別獲得江陰市級、無錫市級、江蘇省級的人才計畫;此後,他又入選無錫市太湖計劃團隊、江蘇省雙創計劃創新團隊,獲評江蘇省雙創人才、雙創團隊領軍人才;累計享受獎勵約1000萬元,並享受購房補貼及子女入學等便利條件。
5年來,李明揚帶領團隊在鋼絲、鋼繩、鋼棒等新領域開發了20多種產品,在國內均屬於首次研制成功,被運用在核電、軍工、3C、5G等多個方面,法爾勝泓昇不銹鋼制品有限公司也被評為省級專精特新企業。在江陰,「引進一個人才,成就一家專精特新」成為現實。
一座城市的硬實力、軟實力,歸根到底看人才實力。「江陰智造」,著力點在企業,關鍵點在人。
記者了解到,江陰市2017年釋出了「暨陽英才計劃」第一版,至今已更新三版。江陰市委組織部人才辦主任楊婉倩介紹,6年來已累計兌現3億多元用於人才獎勵。
除了企業引進高端人才,江陰市還透過聘請院士作為城市顧問、邀請高校智囊團掛職、引才合夥人等多種形式,「真金白銀」吸納人才。
據江陰市委組織部統計,截至目前,江陰累計引進諾貝爾獎得主8名,建立諾獎研究院7家,引育國家級專家89名,江蘇省「雙創」人才93人、「雙創」團隊12個、「雙創」博士60人,近1300個創業團隊在各類科技孵化器、加速器創新創業。
【「科創江陰」建設行動計劃(2022-2025年)】提出,實施高層次科技人才引育工程,集聚高端化國際人才隊伍、打造高標準人才創新平台、構建現代化人才工作機制、提供高品質人才服務保障。除了「真金白銀」引進高端人才,江陰還積極尋找「外腦加持」。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一批上海工程師利用周末時間到蘇南地區的民營企業做技術指導。「星期六工程師」模式被江陰沿用至今,變化在於江陰不必再把工程師請到江陰,而是在外設立集交流中心、展示中心、創客中心於一體的「科創飛地」。
江陰市科技局局長徐飛介紹,江陰為加速擴大開放合作創新,已建成北京、上海、深圳等10個國內外「科創飛地」。與此同時,江陰本土企業也積極「走出去」尋找「外腦加持」,遠景能源、興澄特鋼、長電科技等企業均建立異地研發中心。(記者 王皓然 朱國亮)
來源:經濟參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