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傍城經濟」撬動鄉村產業「改頭換面」 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東勝區探索「傍城富民」鄉村振興道路

2023-12-28新聞

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東勝區,年降雨量不足400公釐,卻坐擁22.08萬畝耕地和1.92萬農村常住人口,同時城鎮化率高達96.69%。這樣一個地方,該如何推進鄉村振興?

為探索這個問題,東勝區摸索出一條「二產帶動一產、工業反哺農業」的新路子,透過「服務城市、以城帶鄉、城鄉一體」的方式,走出了一條「傍城富民」的鄉村振興新路子。

傳統種養殖「改頭換面」走精路

「櫻桃采摘期剛結束,我們在給櫻桃樹追肥、剪枝,這樣明年能夠結出更多果實。」東勝區郝家渠農民專業合作社技術管理人員李茂雲算了一筆賬,「一棟櫻桃大棚每年采摘收入能到20萬元。」

作為鄂爾多斯市主城區之一,東勝區最遠的村距離城區38公裏。借「城」起勢,搭上城市發展「順風車」,傳統種養殖業追求精品化、特色化。

郝家渠農民合作社有31棟大棚,今年透過會員制售賣蔬菜並開設旅遊采摘計畫,收益約達500萬元。

走「精」路的城郊經濟豐富了市民的菜籃子,也讓農民的錢袋子越來越鼓。

泊爾江海子鎮建起56棟高標準節能日光溫室大棚,配套建設育苗、加工、倉儲等設施,年產綠色蔬菜、瓜果30萬斤以上,年產值約780萬元,為村集體經濟增收30萬元;由當地企業聯合申報打造名特優新產品「東勝牛肉」已進入專家評審階段;漫賴村湖羊養殖二期計畫建成後已出欄商品羊2000只,為漫賴村村集體經濟增收8萬元。

透過對當地特色優質農產品扶持引導,東勝區的「小產品」有了「大市場」,鄉土情懷與市場需求相結合,「傍城」傍出了新產業、傍出了新農村。

以二帶一「另辟蹊徑」啟深路

在鄂爾多斯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裝備制造產業園,萬普膳坊預制菜產業園一期計畫智慧中央廚房的裝置安裝完畢。這個智慧中央廚房計畫計劃建成年產3000萬份菜品的中央廚房產區,構建整套「基地直采+標準化生產+配送服務+門店銷售」的全產業鏈運作模式。

萬普膳坊食品有限公司負責人夏雪峰介紹:「一期計畫80%是智慧化裝置,預計單日產量8萬至10萬份,未來兩期計畫全部投產後,可實作年產25萬噸,將全面帶動周邊農業發展。」

泊爾江海子鎮的巴音敖包村因為旱地居多,適宜蕎麥生長,全村蕎麥的種植面積已達4600畝。村裏籌建了掛面廠,透過產業鏈延伸,增加村集體收入。

「我在蕎麥廠工作,每月能有6000多元。因為蕎麥味道好,家人還開了個面館,一年收入十多萬元。」村民折潤才說道。

2023年,東勝區12個計畫納入了鄂爾多斯市農牧領域總投資500萬元以上重點計畫。現在,肉、蛋、奶、果、蔬五大類農牧產品實作從田間草原到預制菜加工中心直供餐桌的綠色飲食目標。

東勝區以「二產帶動一產、工業反哺農業」,讓一產接「二」連「三」,推動產業延鏈、強鏈、融鏈有機結合,不斷提高農牧業現代化、規模化、集群化水平。

搭建平台「環環相扣」拓寬路

近日,為打造集消費幫扶助農、助村引資引才、農業品牌賦能、黨員教育培訓、文旅休閑購物於一體的綜合性助農共享平台,「東勝黨建聚力·暖心助農基地」正式投入營運。

目前,基地已入駐企業68個,簽訂農產品銷售合約821萬元,已完成銷售額272萬元。

在高城鎮化率的背景下,東勝區結合實際,推動城鄉資源整合,借助多樣化助農平台,全面展示展銷當地優質農畜產品,進一步引導帶動地方央企、國企、民企積極參與消費幫扶,助力村集體經濟發展和農牧民增收致富。

鄉村文旅「打破壁壘」開新路

近年來,東勝區周邊的鄉間美食、美景不斷吸引著城裏的遊人,鄉村旅遊生態廊道已初見雛形。當地已經成功打造了折家梁、竈火壕等一批鄉村旅遊示範村,張氏大院、泰康農莊等被評為內蒙古五星級鄉村旅遊接待戶,鄉村特色餐飲、旅遊休閑等業態不斷豐富,鄉村旅遊年接待能力達40萬余人次,鄉村旅遊總收入達800余萬元。

以「傍城」為支點,撬動農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有機互動,從「田間」到「身邊」的距離不斷縮短,「旅遊+農業」的發展模式正不斷充實完善。

鄉村振興離不開產業支撐,東勝區把鄉村產業和文旅融合作為鄉村振興的增長點,走出一條以城帶鄉、以文促旅、以旅興農的新路徑。(記者達日罕)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