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國家統計局釋出的數據顯示,2024年年末全國人口140828萬人,比上年末減少139萬人。但值得註意的是,全年出生人口達到954萬人,較上年增加了52萬人,實作了階段性的「止跌反彈」。
在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的大背景下,這是一個積極的、可喜的訊號。數據顯示,自2017年起,中國出生人口數便步入了一個下降通道,到2022年跌破千萬。2024年出生人口數止跌回升,終結了長達七年的連續下滑趨勢,著實令人欣慰。
出生人口數反彈,是生育支持政策發力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比如,前幾年受疫情影響,不少家庭的生育計劃被迫延遲,生育行為的補償性反彈會反饋到2024年的出生人口數據中。再比如,2024年是龍年,受傳統觀念影響,一些家庭可能會有龍年生育偏好,希望要一個「龍寶寶」,這也會帶動出生人口數的增長。
更不容忽視的是,為了鼓勵生育,從國家層面到各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激勵措施,從拿出真金白銀鼓勵生育二孩、三孩,到延長和強化落實產假等生育假期,激發社會生育意願與積極性。
在這一過程中,除了大城市的引領示範作用,一些中小城市也積極探索、勇於嘗試。比如湖北天門出台鼓勵生育「七條意見」,包括發放育兒補貼、減免孕育費用、保障產假待遇等,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數據顯示,2024年天門的出生人口同比增加17%,出生人數8年來首次由降轉增。
人口要素在經濟社會開發中具有基礎性地位。出生人口數量的增長,不僅能緩解老齡化壓力,還能夠有效擴充勞動力資源,帶來積極的經濟社會效應。正因如此,各地才會不惜投入,用實質性的獎勵與補助政策來鼓勵生育。
出生人口數的反彈表明,鼓勵生育的系列舉措成效明顯。但面對這一止跌回升的訊號,仍需保持審慎態度,因為人口結構面臨的挑戰依然嚴峻,出生人口未來能否繼續正增長,還存在諸多不確定性。
從已開發國家的情況看,隨著經濟和教育水平的提升,生育率普遍呈現下降趨勢。在國內,生育補償、「龍寶寶」偏好等因素消退後,出生人口數有可能再次減少,進入負增長區間。對此,還需要透過靈活多樣的生育友好政策,鼓勵更多家庭生育。
真金白銀地獎補,給二孩、三孩家庭經濟減負之外,鼓勵生育的措施還應體現為,為年輕人營造一個「敢生」的環境。比如,進一步提高生育保險待遇,嚴格落實產假、育兒假、哺乳假等制度,有條件的還可以適當延長產假,以此全面保障女性的合法權益。目前已有多地明確鼓勵企業提供一年產假。
在女性員工休生育假期期間,政府部門可以透過社保補貼等形式,給予企業一定的經濟補償,減輕其經濟負擔,讓企業更有動力去充分落實女性員工的產假等福利待遇,減輕育齡女性生育的「後顧之憂」。
長遠來看,面對子女養育成本高企的問題,還需要從托育服務、教育公平、住房支持等各層面著手,形成綜合性的支持體系。
人口問題是中國面臨的全域性、長期性、戰略性問題。2024年出生人口數的止跌反彈,釋放了積極訊號。在老齡化壓力不斷增強的背景下,還要繼續加強生育支持力度,營造鼓勵生育的友好社會環境,讓年輕人想生、敢生、願生,以有效應對人口結構挑戰,推動實作中國人口的高品質發展和經濟社會的永續發展。
澎湃特約評論員 熊誌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