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凱風
人口不是負擔,而是生產力、消費力和創新力。
剛剛,國家統計局釋出經濟人口數據,2024年GDP為134.9萬億,同比增長5%,完成全年目標。
截至2024年年末,中國人口總量為14.08億人,比上年末減少139萬人。
其中, 全年 出生人口 954萬人,人口出生率為6.77‰,相比上年的902萬人 , 增加52萬人。
出生人口反彈, 打破了2017年以來的 連續下降紀錄 ,出生率回到2022年水平。
這一形勢,是短期反彈,還是長期逆轉?
01
出生人口為何突然逆轉?
早在年初,我們就曾預測,2024年中國出生人口將會守住900萬大關,大機率會出現反彈。
出生人口大增52萬人,整體生育水平回到2022年,人口走勢超出預期。
其一,後疫情時代的生育補償效應,但這是階段性短期因素。
疫情期間,不少人推遲了婚育計劃。隨著疫情遠去,2023年成了補償性結婚的高峰,當年結婚對數大增10%以上。
一般而言,懷胎9月,結婚日期與生育周期存在時滯。今年的出生人口,多數由去年的結婚人數決定。
2023年是結婚小高峰,部份轉化為2024年的生育波峰,帶動出生人口回暖。
但是,與報復性消費一樣,婚育補償性效應不會持續太久,最終都會回到基本面的制約。
2024年結婚人數重回下降軌域 ,就是回歸的訊號。
其二,龍年偏好 ,中國、南韓、新加坡等儒家文化圈國家,都有這一特征,也是短期因素。
龍在中國有著極為特殊的象征意義,自古國人就以「龍的傳人」自居,而家長更以「望子成龍」為期許。
南韓2024年出生人口首次逆轉,打破了「8連跌」記錄,背後既有補貼發錢的因素,但也不無龍年生育偏好的托舉。
其三,刺激生育上升到國家層面 ,生育補貼、產假制度與房價回落形成共振效應。
從沿海地區到中西部內陸地區,紛紛出台政策補貼生育、鼓勵延長婚育假期、保障房政策向多孩家庭傾斜等等。
同時, 房地產迎來歷史性轉折點 ,「高房價」被視為阻礙生育的「新三座大山」之首,如今隨著房價回落,生育壓力有所緩解。
一旦這些利好因素形成合力,不管能不能帶動生育真正逆轉,至少能緩解持續下降的勢頭。
因此, 目前只是階段性反彈 ,想要長期逆轉,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02
發錢刺激生育,要來了?
去年下半年,市場一度熱議 N萬億刺激生育 ,雖然最終未能落地,但「生育補貼」的推而廣之,可謂勢在必行。
日前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制定促進生育政策。而去年重要改革檔和國辦印發的生育檔,均直接提及 「建立生育補貼等制度 」。
在此之前,全國已有數十個地市出台生育補貼政策。力度最大的當屬 湖北天門 ,在當地生育二孩、三孩家庭,最高可分別享受9.63萬元、16.51萬元補助。
砸錢之後,出生人口大幅反彈。2024年天門出生人口大幅增加17%,在全國可謂一騎絕塵。
幾萬元補貼對於大城市或許九牛一毛,但對於中小城市相當於不少人一年的收入。
因此,有論者提出了 「小城市生娃,大城市拼命搶人、拼經濟」 的論斷。
無論如何, 發錢刺激生育 ,用真金白銀改善邊際生育意願,有望成為 全國性政策。
03
發錢刺激生育,有沒有用?
在國際上,發錢補貼生育的不在少數,人口危機最為嚴峻的南韓、日本力度是最大的。
南韓出生人口「9連跌」之後的反彈 ,就被視為政府 拼命「砸錢」 的結果。
在南韓,1歲以下嬰兒父母每月可獲100萬韓元補貼(約5000元人民幣),1至2歲幼兒父母,每月可獲50萬韓元補貼。
南韓第三大城市仁川市,更是推出「1 億+idream」政策,本地幼兒從出生到 18 歲,可以累計獲得 1 億韓元(約合55 萬元)資金支持。
日本 官方曾將人口危機視為「國難當頭」,早在10多年前就開始「砸錢」自救,千方百計催生。
在日本,新婚夫婦可獲得最高60萬日元補貼,男性陪產育兒假30.4周為全球之最,而0-3歲兒童每人每月可享1.5萬日元補貼。
雖然老齡化極其嚴重,日本總人口連續10多年持續減少,但出生率下降振幅開始放緩。
一個冷知識, 日本 人口形勢嚴峻,人口危機持續了30多年,但出生率仍 不是倒數第一。
但與北歐國家相比,東亞的補貼力度還是不夠。
數據顯示,北歐及法國近10年家庭福利支出占GDP比例約3%以上,東歐及中歐約為2%,東亞地區僅約1%左右.
當然, 發錢並不能徹底扭轉生育意願。
生育率下滑是全球性現象,既有觀念文化進步的因素,也有家庭原子化的癥結,但也不乏生育、養育、教育成本高企帶來的壓力。
任何事情,做總比不做好,有刺激總比沒刺激好,能對沖生育率下降的速度, 以時間換空間 ,也是務實之舉。
04
生育,正在成為地方「一把手工程」。
去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檔,提出構建「生育友好型社會」,要求提高政治站位,各地 要堅持一把手親自抓、負總責。
無論「政治站位」還是「一把手負總責」,說明鼓勵生育已經上升為「地方一把手工程」,態度前所未有之積極,重要性前所未有之高。
這也意味著,中國已從「放開生育」全面轉向「鼓勵生育」,完成從 「計劃—放開—鼓勵」 的歷史性跨越。
遙想數十年前,生育曾經作為「一票否決」制度,帶動政策嚴厲執行。
如今,鼓勵生育再次成為「一把手工程」,會否帶動生育的強力反彈?
問題在於,鼓勵生育比限制生育難太多了 。
一刀切限制只有執行成本, 可以「強制不生」,但沒法「強制生」 ,鼓勵生育卻需要政策合力。
但要考慮到一點,在中國,任何一項事情,只有納入政績考核,才能形成強大的動員效應,讓各級真正重視起來。
以GDP增長為核心的「政治錦標賽」如此,徹底激發了地方政府拼經濟的熱情。
鼓勵生育,如果輔之以完善的考核制度,未必沒有刺激之效。
鼓勵生育為何越來越重要了?
中國仍有14億人,人口總量全球數一數二,但問題不在於總量,而在於結構。
人口不是越多越好,但也不是越少越好,關鍵要看年輕人的占比。
如果沒有足夠多的人口,就難以形成龐大的消費市場,超大規模市場優勢也就無從談起。
如果沒有足夠多的年輕人口,不僅養老金的永續性承壓,就連房價也無從托底。
因此,刺激生育,關乎的不只是人口結構,更關乎 穩定樓市、擴大消費、穩住就業、創新發展 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