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眾觀局|中東多點沖突:只要主權國家不下場,戰爭規模就有可能被控制

2024-10-13新聞

當地時間10月10日,以色列國防軍襲擊了聯合國駐黎巴嫩臨時部隊(聯黎部隊)位於黎南部的三處陣地。自去年10月,巴以爆發新一輪沖突以來,目前仍沒有看到止戰的訊號,而且多重外溢效應顯現。從巴以沖突,到黎以沖突,再到伊朗飛彈襲擊以色列等,中東局勢持續緊張。沖突多點爆發的趨勢會不會再次讓中東陷入戰爭?沖突停火的出路在哪?大眾新聞專訪了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中東研究所副所長李亞男副研究員,對當前的一些熱點問題進行了解讀。

大眾新聞:巴以沖突爆發一年仍然沒看到停火跡象,而且沖突呈多點爆發趨勢,這次沖突不斷擴大的原因是什麽,與以往的沖突相比有什麽新特點?

李亞男: 這一輪巴以沖突持續時間之長,外溢範圍之廣,傷亡人數之多都前所未有。除此之外,還有一個突出的特點是:沖突的矛盾焦點從此前的以色列和阿拉伯國家之間的對抗,轉向了以色列和美國同伊朗以及伊朗領導的地區「抵抗力量」之間的對抗,沖突呈現出明顯的陣營化趨勢。

自去年10月7日沖突爆發以來,戰線持續擴大,局勢不斷升級,以色列的政策也日趨激進。這由多方原因促成。一是這輪沖突發生在泛阿拉伯主義低谷時期。中東阿拉伯國家普遍「內向」關註自身發展和治理,雖然繼續支持巴勒史坦事業,但是不願以延緩自身發展為代價卷入沖突,止戰、避戰心態明顯;也無意效仿在此前中東戰爭中聯手實施石油禁運、對以色列施加經濟制裁等做法。事實上,由於國際能源市場和全球產業鏈布局變化,這些方式在當前的條件下也很難發揮效力。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地區制衡力量減少,以色列的行動也因此更加強硬、大膽。二是這輪沖突美國政策左支右絀,對以色列約束力明顯下降。拜登政府出於國內政治的需要,一邊要求以色列接受停火條件,一邊源源不斷地向以色列提供資金和武器支持,給了內塔尼亞胡政府更多軍事冒險空間。

大眾新聞:當前,伊朗對以色列完成了一輪空襲,伊朗的參與是不是意味著沖突進一步擴大,甚至演變成新的中東戰爭?

李亞男: 伊朗如果深度卷入,和以色列直接發生軍事沖突,那麽必然會推高全面戰爭爆發的風險。當前,中東局勢處在「最危險的時刻」,但也仍然存在避免戰爭升級的一線希望。

主要原因在於:除了以色列之外,各方都不想引戰。首先是美國。民主黨和共和黨雖然都把巴以問題作為競選工具,相互攻訐,但是也都不想再卷入一場新的中東戰爭,擔心以色列的軍事冒險會把美國拖下水。近日拜登政府明顯加大了與以色列外交協調的力度,不支持以色列打擊伊朗核設施和能源設施,意在阻斷戰爭風險的「上升螺旋」。其次是伊朗。伊朗雖然支持黎巴嫩真主黨、葉門胡塞武裝等襲擾美以目標,策應哈馬斯,但是不想親自下場。而且伊朗常年受制裁,國內經濟社會持續承壓,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是當前首要目標。2024年7月伊朗新總統上任後,也釋放了對外強化合作、對內提振經濟的訊號。此時介入戰爭不符合伊隆利益。其三是海灣國家。沙烏地、阿聯、卡達等國擔心戰火延燒到波斯灣,因此持續遊說美國,希望美國能阻止以色列進一步升級對伊朗的軍事行動。

目前,以色列雖在「七線作戰」,但主要沖突物件還是地區非國家行為體。只要主權國家不下場,戰爭的規模就有可能被控制;而美國能否拉住以色列則是止戰的關鍵。

大眾新聞:中東局勢不斷緊張,對域內國家產生了哪些影響?外溢效益有哪些?

李亞男: 這一輪巴以沖突不僅打斷了中東近年來地區和解大潮,阻斷了區域經濟合作和互聯互通行程,而且進一步加劇了地區國家的不安全感,迫其在軍事安全問題上投入更多資金和精力。此外,沖突延宕和外溢還給國際航運帶來影響,導致國際大宗商品價格走高,推高全球通脹,影響各國經濟復蘇;近期以色列和伊朗關系持續緊張,伊朗卷入沖突的風險上升,又導致國際能源市場出現對油價上漲的恐慌。

從長遠看,這場沖突外溢的效應還遠不止於此,它對全球經濟和安全的影響將會在未來較長一段時期中持續釋放。首先拉低了戰爭門檻。在這次沖突中,無人機和各種科技手段被頻繁使用,遠端打擊成為主要的襲擊方式,實作了以較小成本給對手帶來成倍傷害。這些武器和技術的擴散,將會使襲擊在未來變得更容易、突發性更強也更難防範。其次給全球化帶來沈重打擊。葉門胡塞武裝在紅海的行動直接影響全球關鍵航道安全,幹擾貿易路線;以色列情報部門介入黎巴嫩采購的傳呼機和對講機的生產、組裝環節,把通訊設施變成可以定時引爆的炸彈。這都讓人們看到了國際大分工體系下全球產業供應鏈的脆弱性和安全隱患,導致更多國家對產業供應鏈的信任度下降,千方百計尋求供應鏈自主或「友岸」重組,這將加劇本就存在的逆全球化浪潮。

大眾新聞:中東地區歷來都是域外大國角力的場所,這次中東局勢緊張域外大國充當了怎樣角色?

李亞男: 歷史上,中東因為具有獨特的地緣戰略價值,一直是大國必爭之地,也是大國角力的中心舞台。海灣戰爭後,美國在中東確立了絕對霸權,中東成為「美國的中東」。但是近十年來,美國開始調整其全球戰略資源配置,在中東搞戰略收縮,同時又擔心中、俄等填補「權力真空」,於是加緊布局「後美國時代的中東」。當前,中東正處在美國將走未走、大國權力缺位的過渡階段。這是此輪巴以沖突的背景,也影響著沖突各方的行為模式和目標預期。

由於美國不想再向中東投入更多額外資源,尤其不想再以地面作戰的方式介入地區沖突,導致地區反美力量信心增長。由於美國希望在戰略重心轉移後還能繼續控制中東、維護美國利益,因此需要依托以色列整合地區盟友網路,以色列對美戰略重要性上升,導致以色列獲得更多對美籌碼,抵制美政策壓力、掙脫美政策束縛的能力也隨之增強。以色列的「失控」和反美力量的活躍,不僅使得這輪巴以沖突的矛盾焦點發生了轉移,也推高了沖突的烈度、擴大了沖突的外溢範圍。

美國的戰略收縮造成中東傳統安全體系瓦解,新的多邊安全體系尚未建立,這種「破而未立」的階段特征,也是導致沖突遲遲不能降溫的原因之一。

大眾新聞:中東地區矛盾沖突未來可能的發展趨勢是怎樣的?

李亞男: 近年來,中東一直存在著「和」與「戰」兩條發展線索。「和」是指地區和解。中東各國經歷過「阿拉伯之春」之後的動蕩和衰退,日益認識到發展自身實力的緊迫性和重要性,紛紛聚焦經濟增長,主張區域合作,推動教派矛盾、阿以矛盾以及圍繞政治伊斯蘭的鬥爭在一定程度上緩和。「戰」是指地區秩序重塑。美國戰略收縮導致中東進入地緣格局重組的轉型期,巴勒史坦問題等「歷史難題」在新條件下被再次激發,親美和反美各派力量都在積極拓展戰略空間,意圖在未來地區新格局中「卡位」,導致局部沖突摩擦不斷。

這一輪巴以沖突,可以看作是「戰」的一面壓倒了「和」的一面。地區和解被打斷,但推動和解的內在動力並沒有消失。未來這兩條線索、兩種趨勢還將長期共存並同向增強,地區戰和交織的態勢仍會持續一段時期。但是從長遠看,只要沒有外部大國強力介入幹涉,地區國家的發展訴求將會逐漸占據上風;地區的發展反過來又會為固有的矛盾沖突提供新的歷史條件和解決思路。

大眾新聞:從沙烏地伊朗建交到【北京宣言】,作為中東地區和平的重要支持者,中國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面對當前緊張的中東局勢,中國未來可能在中東地區采取什麽樣的外交策略?

李亞男: 中國在中東和平行程中扮演的角色是積極的、創新的。中國堅持透過對話和平解決國際問題和沖突,主張國家不論大小強弱一律平等,強調尊重各國主權獨立和民族尊嚴,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和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與美國搞離岸平衡和陣營對抗的冷戰思維相比,中國的政策思路更符合中東地區多極化的發展趨勢,也更契合各國合法的利益和訴求。中東的歷史經驗已經多次證明,陣營對抗對地區的和平發展毫無助益;美國拉一派、打一派的做法更是只能維護其自身利益,不僅無法有效化解地區舊有的矛盾,反而會激化不同陣營之間的沖突,產生新的問題。中國推動多極化發展趨勢,提倡各國戰略自主和多邊協商,才是實作地區長久和平的正確方向。

面對當前緊張的地區局勢,中國仍將致力於盡快促成停火止戰,召開更具權威和實效的國際和平會議,繼續在聯合國框架下,以「兩國方案」為基礎推動巴勒史坦問題得到全面、公正、持久解決。長期看,中國推動全球三大倡議的理念和實踐在中東落地,將會給地區發展和治理帶來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