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國威
社會工作是黨和國家工作的重要組成部份,不但關系到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也是顯著提升基本民生福祉的關鍵,因此透過社會工作的有效部署來破解當前社會治理實踐中的難題意義重大。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對中國社會工作高品質發展作出重要指示,明確指出,「當前中國社會結構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尤其是新興領域迅速發展,新經濟組織、新社會組織大量湧現,新就業群體規模持續擴大,社會工作面臨新形勢新任務,必須展現新擔當新作為」。這一重要指示深刻揭示了中國在新時期勞動就業領域面臨的重大結構性變革及其對社會發展帶來的挑戰,也為下一階段積極利用社會工作實踐來夯實新就業群體工作指明了方向。
新就業群體面臨不少治理挑戰
隨著人工智慧、大數據等新科技的到來,中國的產業布局和就業格局近年來出現了急劇轉變,以網約車司機、快遞員、外賣配送員、直播電商等為代表的依托現代數智平台湧現的新就業群體規模不斷擴大,逐步成為中國現階段勞動群體中的重要組成部份。2023年年初完成的第九次全國職工隊伍狀況調查的統計數據顯示,中國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數量已達8400萬人,該人群主要以男性農村戶籍青年人口為主,其勞動時間、用工形式、工作內容、考核機制以及組織形態等均與傳統行業具有較大差別,因此中國以固定勞動關系、穩定用工形式為基礎而設計的各項社會治理機制還需要與時俱進不斷最佳化。具體而言,中國新就業群體面臨不少挑戰和問題:
一是數智技術平台的使用大大增加了技術對人的某些約束,演算法對個體行為的強大約束力使得勞資雙方存在不小張力,一些勞動者勞動時間的延長或勞動報酬的縮減需要足夠重視。
二是新型勞動關系使得用工單位與個體之間的勞動關聯某種程度上被削弱,虛擬平台替代實體組織成為與勞動者對話溝通的物件,這使得勞動者與用工單位之間的情感聯結出現了一些裂痕,不利於勞動者形成正確的金錢觀、事業觀。
三是既有的針對勞動者的社會保障主要以穩定的就業崗位為前提來設計,尤其是社會保險是以固定收入為標準、以企業和個體共同繳費來收繳,但當前外包比例較高且一些企業參與繳費方式發生變化的新就業形態顯然不適用這種社會保障形式,而且容易使得勞動者的養老、醫療等長期風險暴露在國家保障之外。
四是中國基本公共服務的提供以往通常以戶籍地為基礎來開展,但新就業群體常會伴隨著跨區域、跨城鄉的大規模流動,勞動者及其家庭成員享有本地基本公共服務這一理想化目標面臨著不少困難。這些方面展現出隨著中國就業形勢的轉變,以青年人口為主的新就業群體必須納入國家基層治理體系的整體視野中,必須透過高品質的社會工作來解決其急難愁盼問題。
抓住新就業群體工作的關鍵
將上述問題匯總研究,中國新就業群體面臨的治理難題可以歸結為兩個方面:
首先,是如何在新就業群體中開展黨建引領工作,即黨的組織覆蓋和工作覆蓋如何適應新時期流動性大、原子化強的新型就業形態,如何在工作範圍廣、更替速率高、時間彈性大的新就業群體中廣泛構建引領有道、執行有力的基層黨組織,如何真正實作基層黨組織對於新就業群體的政治引領、思想引導、情感關懷並根本性解決數智平台對人的情感訴求關註不夠的問題。
其次,如何透過系統的民生保障制度改革來盡可能減少新就業群體的後顧之憂,即如何將現行社會保障與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延伸覆蓋到新就業群體,如何為新就業群體的個體發展與家庭和諧提供穩定持續的資金與服務支持。
上述兩個問題構成了中國下一階段開展新就業群體工作的要點,也是自覺利用社會工作創新來實作社會治理良好發展局面的重中之重。
紮實做好青年新就業群體的思想引領與服務保障工作,筆者認為,應當圍繞以下九個方面進行努力:
一是要高度重視新就業群體尤其是青年新就業群體所存在的切身難題,密切關註青年新就業群體的思想動態與行動變化,積極研判其在勞動關系領域的訴求與民生領域的態度,利用中國的體制與制度優勢來關心關懷青年新就業群體的長期發展。
二是要突出抓好新就業群體黨建工作,重視以黨組織教育來占領新就業群體的輿論主陣地,加強平台經濟領域的黨建,從總部黨組織的規範建設逐步擴充套件至核心部門與分支機構,增進基層流動黨員黨支部的組織覆蓋,保持基層黨組織在新就業群體黨員管理與服務上的適當靈活度,利用黨組織管理下沈來不斷增強黨在新興領域對青年人口的凝聚力和號召力。
三是要系統激發各級黨委社會工作部的責任意識與履職能力,以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為指導來凝聚部門建設共識,積極凝練總結各地在流動黨支部建設、集體維權、黨員誌願服務隊等創新黨的工作方式上的成熟經驗,以典型經驗為依托、以理論知識為內核、以實踐自覺為方向來推進中國各級黨委社會工作部的引領作用。
四是要適度做好對數智技術平台企業的規範,規範新興就業領域的勞動關系及企業、個體的權利義務責任關系,尤其是在勞動時間、勞動強度、勞動報酬、社保繳納等重點環節要加強對平台經濟的必要監督,減少數智技術的演算法壓榨、私密侵害與過度勞動剝奪,強化其對青年員工的精神關愛,鼓勵新興就業領域和諧勞動關系的建立。
五是要系統開展以社會保險為重點的社會保障改革,推動建立更加靈活、包容、普惠的社會保險分配形態,夯實社會救助制度與養老服務、兒童福利制度,為新就業群體及其家庭構築更加安全的保障線。
六是重點發展本地基本公共服務,拓展以公民資格為基礎的普惠性基本公共服務的範圍,重點在新生兒免疫、公共托育、學前教育、心理健康、失能失智保障、社群居家養老等領域推動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財政體系應當逐步以常住人口而非戶籍人口來實作資源分配。
七是要加大基層社會工作服務隊伍的建設,在高校中增進專精社會工作專業人才的培育,在人員招募過程中設定基本門檻,強化社群社會工作者的體系化培訓,增進其服務品質、過程與能力的考核評估,國家在崗位聘任、職稱晉升、薪資待遇、職業榮譽等方面給予基層社會工作服務隊伍更大的支持。
八是要善於利用數智化手段來破解基層社會工作服務領域的賦能與減負難題,透過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系統來辨識、監測、幫扶陷入困境的新就業群體,依法利用民政、教育、公安、市場監管、人社等部門的數據共享機制來實作對於高風險、不穩定新就業群體家庭的追蹤幫扶。
九是引導形成健康良好的社會氛圍,用好輿論媒介宣傳,形成尊重勞動者、關懷勞動者的社會風尚,降低對新興職業的職業歧視並健全職業平等觀念,以典型個案為契機加大對新興領域勞動者挺膺擔當、積極有為精神的宣傳。
(作者系華東師範大學教授、博導,社會工作系主任、臨床社會工作研究中心主任,華東師範大學國家智慧社會治理實驗特色基地研究員)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