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外媒解碼「中國之治」,這五點最為關鍵「國際輿評「全面深化改革」系列之二」

2024-07-12新聞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透過全面深化改革譜寫了「中國之治」的新篇章,受到世界矚目。國際社會給予高度贊譽的同時,也努力探究中國改革的成功經驗,希望從中國治國理政方略和具體實踐中找到答案。
01.
「改革發展背後是中國共產黨的勇氣」
在解鎖中國改革密碼時,國際輿論不約而同地將目光聚焦於中國共產黨,認為堅持黨的領導是中國改革取得成功的關鍵,中國共產黨的膽識、智慧和決心成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保障。
貨櫃貨輪在海南洋浦國際貨櫃碼頭裝卸貨物。新華社記者 郭程 攝
南非國際關系研究所研究員丹·拉吉表示,改革並非易事,任何國家進行改革都需要勇氣和決心,更需要對實際狀況的清楚認知,中共改革力度前所未有,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各個領域,凸顯中國共產黨的膽識和魄力。
美國洛杉磯太平洋國際政治研究所專家齊麥克認為,中國共產黨的決策給中國和世界帶來了巨大變化,極大地改善了民眾的生活,僅憑這一點,就應該給中國共產黨打高分。
俄羅斯【勞動報】副總編輯米哈伊爾·莫羅佐夫評論指出,中國改革發展成果令人震撼,背後匯聚著中國共產黨的勇氣。
02.
「改革成就秘訣是堅持人民立場」
人民是否共享改革發展成果、人民生活是否得到真正改善,是衡量中國改革成效的重要標準。國際輿論認為,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是中國改革的最終目的,也是推動中國改革的重要動力。
圖為7月5日「村超」綠茵場舉行鄉村運動會開幕式。(新華社發)
【哈薩克實業報】指出,中國改革取得如此成就的一個重要秘訣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立場。中國共產黨自建黨之初就將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作為己任,在提升人民福祉的問題上科學民主決策,人民是國家的真正主人。
塞爾維亞社會黨副主席奧布拉多維奇認為,中國的改革發展道路以人民為主,將所有民眾囊括其中,幫助他們解決遇到的各類問題,這也是中國發展道路的與眾不同之處。
希臘前外長喬治·卡特魯加洛斯表示,中國共產黨總是把自身與人民的關系形容為魚和水的關系。中國的改革發展奇跡得益於中國共產黨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
03.
改革成功的重要原因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中國共產黨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並用以指導實踐,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正確思想指引,被國際輿論視為改革得以成功推進的重要原因。
6月19日,第三十屆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在北京開幕。圖為觀眾在博覽會上參觀。 新華社記者 李欣 攝
俄羅斯聯邦共產黨中央主席團成員吉奧爾吉·卡姆涅夫表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改革是令人震撼的,經過了慎重和全面的思考。改革之所以能夠成功,是因為中國共產黨堅持並創造性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學說。
喀麥隆【論壇報】談到中國新時代十年的偉大變革時指出,馬克思主義的中國篇章是中國共產黨人依靠自身力量實踐出來的。堅持深化改革開放,將不斷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
在巴勒史坦民主聯盟總書記紮希拉·可邁勒看來,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過程中,中國共產黨積累了寶貴的經驗,用創新的、充滿活力的方式啟用了馬克思主義,證明了馬克思主義可以結合各國的國情而不斷發展。
04.
改革的重要經驗是敢於「不斷試錯和糾錯」
政策務實且靈活、推行過程中穩紮穩打且循序漸進,敢於試錯又能及時糾錯,是國際輿論透過觀察總結出的中國改革經驗。
圖為雄安綜合保稅區關卡口(3月16日攝)。新華社記者 趙鴻宇 攝
英國【金融時報】認為中國經濟改革能夠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是,鼓勵進行務實和多樣化的經濟試驗。
埃及阿拉伯民主納賽爾主義黨主席賽義德·阿布都加尼稱,中國的改革在不斷的試錯和糾錯中積累了寶貴經驗。
在東協與中日韓宏觀經濟研究辦公室資深經濟學家查帕特看來,中國推行改革的方式是務實的,中國有足夠的政策靈活性。
05.
「科技創新在中國經濟轉型中發揮重要作用」
改革之路亦是中國創新之路,國際輿論點贊中國對科技創新的重視,以及中國探索的「創新驅動發展」路徑。
這是在上海虹橋機場停機坪拍攝的即將首航的C919飛機(2023年5月28日攝)。新華社記者 丁汀 攝
法國著名經濟學家、國際前瞻及資訊研究中心(CEPII)顧問蜜雪兒·阿列塔表示,在中國經濟結構轉型中,科技創新發揮了重要作用。創新創造和科技升級將使中國成為國際市場高端產業中強有力的競爭者。
美國全球未來研究院主席詹姆士·坎頓博士認為,中國政府非常支持科技創新,因為她深知創新不僅是促進經濟繁榮和增長的根本,也是提升民眾生活品質的重要動力。
巴西智庫瓦加斯基金會金融專家夏華聲認為,中國走創新發展之路,最直觀的體現就是加大了研發投入。中國已有完備的高科技產業鏈,產業結構不斷最佳化,營商環境不斷改善,正在吸引越來越多的外國企業參與投資、參與中國經濟轉型升級。
世界銀行前經濟學家、肯亞學者姆旺吉·瓦吉拉評論指出,近年來,中國在科技領域不斷取得令世人震驚的成就,這得益於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政策指引。十幾億中國人滿懷熱忱地進行科技創新,將極大推動人類社會與技術的進步。
來源 |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
總策劃 |孫明
總監制 |李莉娟
統籌 |侯曉素
作者 |寧雨奇 李占英
微信編輯 |胡俊峰 劉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