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理論薦讀|持續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

2024-07-15新聞
最近,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研究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問題。在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長期探索和實踐基礎上,經過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理論和實踐上的創新突破,我們黨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是一種全新的人類文明形態,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需要不斷探索。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是一個探索性事業,還有許多未知領域,需要我們在實踐中去大膽探索,透過改革創新來推動事業發展,決不能刻舟求劍、守株待兔」。
在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邁進的偉大征程中,就經濟方面來講,實作高品質發展和共同富裕是最重要的內容,也是中國經濟社會開發中兩個最大難題。前者體現了生產力的高效率發展,後者體現了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完善,二者構成社會生產方式的中國式現代化。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行程中,就實作經濟高品質發展、社會主義共同富裕的目標來說,中國還有許多艱難險阻,還會遇到許多意想不到的困難。為破解困難,掃除未來發展的阻礙,必須汲取改革開放寶貴經驗,全面深化改革,持續對外開放。
經濟發展仍然是「硬道理」
實作國民經濟的高品質發展、建立起安全可靠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是中國實作現代化和民族復興的重要保障。但是,高品質發展和實作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面臨著經濟增速下滑、部份資本沈沒和就業轉型的壓力。在西方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發展史上,產業結構升級往往依靠周期性的經濟危機來實作。但是中國作為一個人口眾多的社會主義國家,不可能走西方已開發國家產業結構升級的老路,這就增加了產業結構升級的難度。因此,貫徹新發展理念,轉變發展方式,轉換增長動力,實作高品質發展,就成為中國未來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
統籌兼顧、全面發展是中國經濟高品質發展的內在要求
中國區域之間、城鄉之間經濟發展不平衡始終是一個需要解決的大問題,雖然這十年在協調區域經濟和城鄉經濟發展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由於長期存在自然條件、資源稟賦、區位差異,以及城市化、大城市化等原因,加之市場因素,改革開放以來,除了民營資本和外資主要流向經濟發達的沿海地區城市外,還始終存在著勞動力尤其是優質勞動力由西部和邊疆地區向沿海和發達城市流動的趨勢,要消除區域之間、城鄉之間經濟發展不平衡,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統籌考慮需要和可能,按照經濟社會發展規律循序漸進」,「要自覺主動解決地區差距、城鄉差距、收入差距等問題,推動社會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
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關鍵
在中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是經濟體制機制改革和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建設的關鍵所在。改革開放以來,雖然我們在政府與市場的關系上取得理論與實踐的巨大進展,但對於這樣一個世界性難題,我們需要不斷探索。如何因時、因地、因事、因人制宜地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需要在不斷探索和實踐中深化認識。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關鍵在黨、關鍵在政府,黨需要自我革命、政府需要與時俱進,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改革永遠在路上,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例如,從建立和完善新型舉國體制的要求來看,我們的科技創新體制和教育領域的改革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
收入差距過大、社會貧富分化加劇,是資本主義現代化過程中始終沒有解決的世界性難題,也是資本主義國家社會矛盾不斷積累的內在原因,並且這個矛盾在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已開發國家還有不斷擴大的趨勢。中國在全體人民共享發展成果和推動社會建設方面,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但同時要註意防範市場機制帶來的「馬太效應」、社會階層分化和收入差距擴大等難題,要在實作共同富裕目標過程中持續加強理論和實踐探索。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共同富裕是一個長遠目標,需要一個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對其長期性、艱巨性、復雜性要有充分估計,辦好這件事,等不得,也急不得。」新時代新征程走穩共同富裕之路,要堅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在中國經濟的高品質、永續開發中不斷夯實共同富裕基礎。
擴大開放和合作共贏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保障
在對外經濟關系方面,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按照現行匯率計算,中國2021年的經濟總量已經達到美國的75%以上。按照目前兩國的經濟發展速度,在不遠的將來,中國經濟總量一定會超過美國,而且這十年實行的高品質發展和規劃的2035年目標,也顯示出中國在世界經濟和科技中正在由過去的「跟跑者」向「並跑者」和「領跑者」轉變。中國自身的發展正在影響和改變世界經濟、政治、文化格局。美國對中國的全面遏制已經不斷升級並將長期化,加上世界政治經濟開發中的不確定性因素、不斷發生的震蕩和危機,都考驗著中國能否有效應對這種挑戰,要防止這些因素阻礙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行程。
堅持統籌推進物質文明建設與精神文明建設
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不僅是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份,也是中國式現代化區別於世界許多國家現代化的重要特征。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生產方式的極大改變和對外開放,在文化發展繁榮的同時,文化的多樣性、價值觀的多元化也隨之顯現。對一個社會來說,經濟發展和文化繁榮是相得益彰、相互促進的,沒有精神文明建設,就不能形成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的和諧穩定,就會使經濟發展缺乏文化支撐、缺乏後勁。許多已開發國家陷入社會動蕩、意識形態混亂和社會階層價值分裂的境地,進而影響經濟穩定發展,留下了深刻教訓。因此,堅定文化自信,秉持開放包容,堅持守正創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與世界各民族開展文明交流互鑒,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在此基礎上弘揚與中國式現代化相適應的共同富裕理念、生態文明理念、和平發展理念,以及與經濟發展直接相關的企業文化、消費文化、創新文化、科學家精神、企業家精神、工匠精神,是中國實作新型工業化、資訊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和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的重要保障。
黨的領導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保證。縱觀46年的改革開放歷史,幾乎每個階段的經濟發展和體制變革都遇到過風險和挑戰,但我們都能在黨的堅強領導下,以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的切實舉措從容應對,化解危機,展現出新的發展風貌。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堅持深化改革開放。深入推進改革創新,堅定不移擴大開放,著力破解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不斷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不斷增強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動力和活力,把中國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我們堅信,在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我們一定會繼續以改革開放為動力,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