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是中國現代化建設不斷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寶。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必須堅持依靠改革開放增強發展內生動力,統籌推進深層次改革和高水平開放」。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註「對外開放」,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深刻理解高水平對外開放
正確把握高水平對外開放的內涵,對於有效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積極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副校長、教授洪俊傑,天津財經大學講師石麗靜在【天津日報】撰文指出,高水平對外開放是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對外開放,更加強調自主、安全和大國責任。對外開放領域由貨物貿易轉向服務貿易和制度層面,由推進商品市場、要素市場、服務市場、資訊數據市場的開放,轉向穩步擴大更深層次的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與政策驅動型開放不同,制度型開放更具根本性和長期性,透過轉變政府職能、最佳化營商環境、擴大市場準入等來破除制度約束,促進央地協同與區域協同,以對內的制度改革帶動對外的制度開放。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在充分發揮中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的同時,還應鼓勵各地結合自身比較優勢,實施差異化、特色化的開放舉措,強化不同區域間的開放聯動,努力構建內外聯動、東西互濟的開放新格局。中國的高水平對外開放應以保障安全為前提,在深入推進金融、數據跨境流動等領域對外開放的同時,更要註意保障科技創新安全和金融安全,防範芯片等核心領域「卡脖子」問題和系統性金融風險的發生。面對復雜的國際形勢,中國作為最大的開發中國家和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秉承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以更大擔當引領全球經濟治理,透過穩步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積極履行大國責任,在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等方面身體力行地為國際社會提供國際公共產品,為全球發展貢獻中國力量。詳情
擴大制度型開放
制度型開放是實作更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關鍵所在,是持續發揮以開放促改革重要作用的必然選擇。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對外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李大偉在【經濟日報】撰文指出,必須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積極主動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為加快打造對外開放新高地、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提供制度保障。第一,主動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加快構建與國際通行規則相銜接的制度體系和監管模式,不斷提升中國全球要素資源配置水平。第二,積極參與國際規則和標準制定。積極參與國際經濟貿易領域相關規則制定,推動形成公正合理透明的國際規則體系。第三,擴大面向全球的高標準自由貿易區網路。鼓勵有條件的自由貿易區、自由貿易港在競爭政策、電子商務等規則上進行創新性探索,全方位、多角度推進規則談判和規制合作,推動自由貿易區建設擴圍、提質、增效。第四,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以國際高標準、高水平為標桿,持續推動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大振幅降低企業獲得計畫建設授權、獲取信貸等方面的成本和時間,提升業務開展效率。詳情
構建更有活力的開放型經濟體系
融入世界經濟是歷史大方向,中國經濟要發展,就要敢於到世界市場的汪洋大海中去遊泳。張慧君在【學習時報】上撰文指出,這是立足構建新發展格局、推進更高水平對外開放、促進中國經濟實作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的客觀要求,也是應對國際環境復雜變化,增強生存力、競爭力、發展力、持續力的重大戰略抉擇。只有構建更有活力的開放型經濟體系,深度參與國際分工,全面融入世界經濟體系,才能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有力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加快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有效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只有因時而動、順勢而為,實施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才能充分發揮長期積累的物質基礎雄厚、人力資源豐厚、市場空間廣闊、產業體系完備等優勢,不斷開拓國際經濟合作空間,牢牢把握未來發展主動權,以自身的確定性應對各種不確定性,以中國的開放型經濟體系建設促進開放型世界經濟健康發展。必須堅持依靠改革開放增強發展內生動力,統籌推進深層次改革和高水平開放,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激發和增強社會活力,加快形成互利共贏、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系,在拓展自身發展空間的同時,為全球發展作出更為積極的貢獻。詳情
推動新時代教育對外開放
由中國式現代化推動的中國教育現代化與教育對外開放的歷史行程,反映了中國式現代化本身蘊含的「胸懷天下」的世界觀與開放包容的中國精神。福建師範大學教育學院教授楊啟光在【中國社會科學報】撰文指出,中國教育對外開放要實作高品質與內涵式發展,需要從中國式現代化蘊含的中國與世界的多維關系意義的理論闡釋中,尋求引領新時代教育對外開放的中國本土實踐敘事方式與行動路徑,從而推動中國教育以更加開放、自信、主動的姿態走向世界舞台。一方面,要繼承中華文化之根、弘揚中國精神資源,挖掘和闡釋中國優秀傳統教育思想成果。在與世界其他教育文化的互動交流中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在對外開放互動中呈現文化教育的多樣性,在多樣中推進國際教育合作,使整個中國教育呈現出新時代的內涵與旺盛的生命力。另一方面,要堅持同世界教育的普遍交往與合作性對話,警惕出現極端的教育本土化與故步自封,以及極端的教育全球化與崇洋媚外,走向一種文化多元與多樣的豐富選擇,構建與世界不同文化與文明的合作性對話模式,積極賦予中國故事以世界意義,在中國式現代化理論與實踐指導下推動中國教育對外開放事業健康發展。詳情
(光明網記者 李彬整理)
來源:光明網-理論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