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月25日電 題:推動分級診療進社群——從地方兩會看基層醫療服務能階提升
新華社記者
基層醫療機構承擔著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的重任,是構建分級診療制度的執行者,更是老百姓健康的「守門人」。記者在近日召開的地方兩會上采訪發現,隨著國家分級診療體系不斷深化,越來越多人開始選擇在「家門口」就醫,各地代表委員也紛紛圍繞如何提升基層衛生服務能階、進一步推動分級診療建言獻策。
一直以來,能否看到「好醫生」是百姓就醫選擇的重要參考標準之一。對此,浙江省除大力鼓勵醫療專家除常規坐診外,還采取接收社群衛生服務中心醫務人員進修,持續加強名醫資源的「下沈」及基層醫護「上學」等辦法,全面提升基層醫務人員的專業素養和服務能力。浙江省人大代表、杭州市上城區湖濱街道社群衛生服務中心主任張虹指出:「醫務人員業務能力提升了,才能讓人民群眾留在基層醫院、信任基層醫院。」
吉林省政協委員、吉林大學第一醫院普外中心主任醫師魏鋒表示,分級診療是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有效手段,推動優質醫療資源「下沈」尤為重要,高水平三甲醫院不僅要「掏家底」真派駐、真幫扶,為基層醫院「輸血」,還要建立起「帶不走的醫療隊」。
記者了解到,為促進分級診療,吉林省白城市以白城市醫院為牽頭單位,分別與19家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婦幼保健院、疾控中心、養老機構和多家民營醫院組成「1+N」模式的醫共體,形成區、鄉、村三級「緊密型」網格化醫療衛生服務保障體系,全面開展分級診療、雙向轉診、家庭醫生簽約等服務。
在科室結構方面,基層醫療機構常給患者留下專科診療能力弱、精準確定病種難的印象,尤其是對於「一老一小」群體,專科診療能力亟待提升。對此,上海市人大代表、黃浦區打浦橋街道社群衛生服務中心主任金迎建議,依托兒科醫療聯合體健全兒科服務網路,結合家庭醫生簽約提供全程服務。上海市人大代表、奉賢區西渡街道社群衛生服務中心主任陳海英則圍繞上海「五個新城」建設,提出最佳化中醫藥資源配置,夯實中醫藥服務網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
除了人才互通、結構調整,記者采訪了解到,透過推進醫共體數位賦能,完善公共衛生資訊互聯互通共享,也成為各地提升基層衛生服務能力的關鍵一招。去年以來,河北省唐山高新區老莊子鎮中心衛生院利用新建的「疑難重癥遠端會診平台」,與多家市級醫院對接,學習先進技術和理念,並開通遠端會診、遠端查房、遠端心電、遠端B超等計畫。「過去受醫療裝置、醫技水平等限制,留不住患者;疑難重癥醫療援助體系執行以來,患者數量增加了三成以上。」老莊子鎮中心衛生院院長蘇春華說。
2023年6月20日,山東省聊城市東阿縣劉集中心衛生院工作人員在分發中藥湯包。新華社記者張力元 攝
在醫保政策支持方面,山東已從醫保報銷待遇上提高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報銷比例,助力構建雙向轉診機制。同時,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取消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普通門診統籌起付線,進一步減輕基層群眾看病就醫負擔。聊城市陽谷縣醫保局局長陳廣強介紹,目前陽谷縣已開通村居(社群)醫保站點120家,為周圍群眾提供醫保服務71266人次。
對於分級診療的發展方向,全國政協委員、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在列席上海市政協十四屆二次會議分組會議時提到,公共衛生體系是打造韌性城市中的重要一環,基層醫療機構的處置能力有待提高,分級診療體系仍需完善,「未來的工作重點應放在加強基層醫療體系的建設上,確保從基層到三級的醫療體系對接更通暢,更好釋放上層醫療能力。」(記者袁全、黃筱、趙丹丹、鞏誌宏、張力元)
來源:新華網
免責聲明:華聲線上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文章僅是作者個人觀點,不應作為投資依據。讀者應詳細了解所有相關投資風險,並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部份文章是網路作者投稿釋出,版權歸投稿作者所有。作者應對文章及圖片的真實性及版權負責。一旦因此引發版權糾紛,權利人提出異議,華聲線上將根據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刪除相應內容。侵權責任由投稿者自行承擔,如由此造成華聲線上損失,投稿者應承擔賠償責任。如對本文有任何異議,請聯系我們38160107#(#改成@)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