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科研部副主任、教授、博導 洪向華
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形成和發展的不竭動力源泉。改革開放徹底改變了中國貧窮落後的面貌,推動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使中國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當前,中國國內外環境正在發生極為廣泛而深刻的變化,要破解開發中面臨的難題、化解來自各方面的風險挑戰,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更需用好全面深化改革這一重要法寶,以全面深化改革引領經濟社會發展進步。
在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中,中國經濟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前所未有的決心和力度推進全面深化改革,以改革促發展、謀進步,在經濟發展上實作從追求「量」向重視「質」的轉變,經濟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永續性明顯增強。從產業結構來看,產業結構不斷最佳化,從以依賴單一產業為主轉向依靠一二三產業共同帶動,同時第三產業對經濟社會的支撐效應日益突出。從需求結構來看,需求結構持續改善,積極構建擴大內需的長效機制,註重消費、投資、出口協同拉動經濟增長。從區域發展格局來看,區域結構更加協調,穩步實施了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等區域重大戰略,打通區域發展「經絡」。從所有制結構來看,所有制結構合理調整,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格局持續鞏固,非公有制經濟快速發展,民營經濟比重明顯提高。從收入分配結構來看,收入分配結構持續調整,把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結合起來,並先後將資本、技術、管理、數據等納入要素參與分配,註重統籌效率和公平,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總之,全面深化改革的偉大實踐為經濟發展和結構調整註入了源源不斷的動力與活力,推動中國經濟執行穩中向好。
全面深化改革是過去經濟發展的成功經驗。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舉世矚目的重大成就,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靠的就是堅持不懈推進改革開放。全面深化改革是新時代堅持和開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把黨的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偉大征程。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從封閉落後邁向開放進步,從溫飽不足邁向全面小康,從積貧積弱邁向繁榮富強,實作了從落後時代到大踏步趕上時代、引領時代的歷史性跨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兩個大局」,胸懷「國之大者」,直面時代課題,破除發展瓶頸,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開啟了一場全面布局、重點突破的深刻變革,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著眼於經濟體制改革,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透過一系列改革措施推動經濟發展品質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持續推進「放管服」改革,為經營主體松綁減負;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大力度、實舉措破解「卡脖子」難題,加快實作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同時,在推進經濟體制改革的基礎上,註重政治、社會、文化、生態等領域的全面推進、協同高效,使得改革充分銜接、相互耦合。總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來,中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等大幅躍升。
全面深化改革是未來經濟發展的基本遵循。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中國的今天,也就沒有中國的明天。」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作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是新時代賦予中國共產黨的新任務。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了前進道路上必須牢牢把握的「五個重大原則」,其中之一就是「堅持深化改革開放」。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強調,要「堅持改革開放,增強內生動力」。持續推進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項長期性、協調性、前瞻性的復雜工作,既要「操其要於上」,加強頂層設計和戰略部署,也要「分其詳於下」,把握工作著力點,使改革更具活力、更加公平、更永續。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著眼於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域,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從整體上對全面深化改革進行謀篇布局、排兵布陣,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標任務、戰略重點、重大原則、工作方法、主攻方向,明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時間表和路線圖,為中國的改革發展勾勒了藍圖、指明了方向。當前,中國發展面臨新的戰略機遇、新的戰略任務、新的戰略階段、新的戰略要求、新的戰略環境,更加有效地應對各種風險和挑戰、形成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體制機制和發展方式,根本出路在於堅持全面深化改革,在改革中破除體制積弊、激發創新活力、厚植發展優勢,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基本保障和強大動力。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黨建部博士研究生李夢珂對本文亦有貢獻】
來源: 人民論壇網
免責聲明:華聲線上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文章僅是作者個人觀點,不應作為投資依據。讀者應詳細了解所有相關投資風險,並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部份文章是網路作者投稿釋出,版權歸投稿作者所有。作者應對文章及圖片的真實性及版權負責。一旦因此引發版權糾紛,權利人提出異議,華聲線上將根據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刪除相應內容。侵權責任由投稿者自行承擔,如由此造成華聲線上損失,投稿者應承擔賠償責任。如對本文有任何異議,請聯系我們38160107#(#改成@)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