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春節的背後,有這麽多我不了解的故事」「原來‘臘月’的名稱是這樣得來的」「原來展廳裏的三座橋跟‘走百病’‘渡河與渡禍’息息相關」......1月29日-31日,由市文明辦、市社聯主辦,上海社科中心承辦的上海青少年社科冬令營活動,在上海社會科學館開展。
上海青少年社科冬令營收官
上海社科中心長期致力於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為文化交流互鑒、宣傳展示提供互動平台,吸引廣大青少年關註傳統文化,掀起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潮。本次社科冬令營秉承青少年們「自主創新、合作體驗」的理念,依托「我們的節日·春節」主題展覽、中華傳統節日圖文展,讓青少年們透過面對面講解展覽、展示才藝、互動體驗,共同提升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加深對傳統節日的記憶。
小營員帶來表演
活動期間,小小社科宣講員們為其他小夥伴進行深度講解,帶領他們進行沈浸式展廳互動。活動最後一天,參與冬令營的中小學生推出多個互動體驗計畫,包含海派皮影戲、糖畫、剪紙、書法、茶藝、龍獅表演、民樂表演等內容。來自上海滬劇院的老師也來教大家說滬語、玩遊戲,現場氛圍熱烈,年味十足。
茶藝展示
來自楊浦區二師附小的三年級學生瞿聞迪,把她在學校茶藝隊學到的技藝帶到了社科冬令營。準備器具、洗器、燒水、泡茶、品茶……一招一式有模有樣。她告訴記者,現場最受大家歡迎的是茉莉花茶和西湖龍井。
手工泥塑
海派泥塑攤位前人頭攢動,可愛的小動物、獨具特色的陰陽八卦……一個個泥塑玩具在上海市北郊學校的七年級學生王宜靜手中誕生。不少小同學還在她的指點下也加入做起泥塑。王宜靜告訴記者,透過擺攤希望能增強自己社會實踐的經驗。為了呼應春節的氛圍,她還帶來了一款色彩鮮艷的生肖龍泥塑,需要一個多小時才能做完。
糖畫
寫春聯
小營員們紛紛表示,透過這次冬令營,體會到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開啟了通往探索中華傳統節日的新世界,希望今後有更多機會去接觸、去學習。
冬令營成功收官後,「我們的節日·春節」主題展覽還會在上海社會科學館持續展出。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民俗研究室主任、上海社科中心副主任畢旭玲參與策劃了這一展覽,她告訴澎湃新聞記者:「現在的青少年們,可能讀過很多有關春節的文獻詩詞,但對於這些民俗是怎麽誕生、演變的,就不一定很了解。」
在「我們的節日·春節」主題展覽入口,羅列了眾多慶祝春節的海外國家。近有同在亞洲的馬來西亞、泰國、阿聯、伊朗,遠有位於歐美的荷蘭、義大利、巴拿馬、阿根廷……來看展的小同學們嘖嘖稱奇:「沒想到他們也過春節啊!」
「我們的節日·春節」主題展覽 (圖 澎湃新聞記者 夏奕寧)
「在策劃布展中,我們著重突出了這樣幾個特色。一個是中華文明是在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鑒中形成的,傳統春節也不例外,它既有吸收融合,也在對外傳播。一個是展示春節前後的多個重要節點,從臘八、臘月二十四、除夕、大年初一到初五迎財神、十五過元宵,我們有許許多多的儀式活動現在都被淡化了,希望能在展覽中呈現。」
一桌年夜飯(圖 澎湃新聞記者 夏奕寧)
馬鈴薯沙拉、排骨年糕、春卷、八寶飯……主題展覽現場,一桌菜色豐富的年夜飯十分吸引眼球。「媽媽,過年的時候我想吃這個!」有小同學指著某個菜的模型對家長說。「這個我不會做,但是我們可以點外賣。」家長回應道。在畢旭玲看來,這桌有歷史傳承,也有上海開埠後不斷結合演變的年夜飯,正是春節在海派文化中的體現。
另一處高人氣展品,是三座小巧玲瓏、可以行走的木橋,還原的是上海老底子的元宵習俗「走三橋」。作為江南水鄉,明清年代的上海縣,河段上不到200公尺就有一座橋,有的近百米內就有一座橋,豐富的水系與多樣的橋梁建築,讓「走三橋」這一習俗在民間得以發展傳播。如今隨著上海城市化的行程,「三橋」不易見到,「走三橋」也漸漸結束了人們的記憶。
走三橋
「走橋就是渡河,渡河即為渡禍。‘走三橋’是我們江南文化中特有的、蘊含消災祈福的美好願望的一種習俗。這次布置在展廳裏,希望讓大家重溫上海昔年的水鄉風貌,了解過去老百姓對於幸福生活的向往,和現在一樣。」畢旭玲說道,「透過這樣的互動,希望能把美好的傳統文化播種在青少年的心中。他們正是我們的傳統文化能夠得以傳承的最根本的希望。」
【附】
我們的節日·春節主題展參觀相關事項
展覽地點:上海社會科學館(迎春路300號上圖東館六樓)
參觀時間:周二至周日 9:00-17:00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