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聞客戶端
圖源 視覺中國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透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明確指出,「在開發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任務」。以科學方法論為指導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民生領域改革行穩致遠的重要保證,也是改革取得全面勝利的重要法寶。
【決定】提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六大原則,即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守正創新、堅持以制度建設為主線、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堅持系統觀念。在「六個堅持」中,堅持系統觀念是重要的方法論,為前瞻性思考、全域性謀劃、戰略性布局、整體性推進提供了科學思想方法。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躍上新台階,系統的特征愈發顯著。現代化作為龐大的社會系統工程,必然滲透到經濟社會各個領域、各個方面,需要處理好「經濟和社會、政府和市場、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發展和安全」等重大關系。可以說,改革開放以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發展過程,就是不斷探索、調整這「五大關系」的行程。處理好這「五大關系」,也就為制定和落實保障和改善民生政策提供了科學的行動指南。
當前,中國民生領域的內涵比任何時期都要豐富,時空領域比任何時期都要深遠,內外部挑戰相當艱巨。只有運用系統方法分析和解決問題,從多因素、多層次、多方面入手研究民生領域的熱點和難點,從系統思維出發最佳化統籌方式,才能協調確定好各項戰略和政策的定位和功能。
處理好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五大關系」
經過四十多年的改革發展,保障和改善民生進入最佳化發展的新階段,各項民生保障制度框架均已夯基壘台、立柱架梁,已解決了「有」與「沒有」的問題,正在追求「好」與「更好」。這「五大關系」是辯證統一、相輔相成的,把握好這「五大關系」有助於更加全面、綜合、準確地認識和處理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所遇到的各種挑戰和主要問題。
第一,處理好經濟與社會的關系。保障和改善民生廣泛涉及經濟和社會兩個方面,經濟發展是社會發展的物質基礎。只有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才能築牢國家繁榮富強、人民幸福安康、社會和諧穩定的物質基礎;社會發展特別是民生改善,對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托底作用和促進作用。透過實施社會政策,編織好民生保障網,托基本民生和社會穩定之底,緩解經濟轉型升級帶來的社會壓力,促進經濟持續發展。不僅如此,民生的持續改善又能穩定社會預期,拉動居民消費,釋放潛在需求,增強發展動力,推動產業結構調整最佳化,不斷提高勞動者綜合素質和全社會勞動生產率,提高人力資源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為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註入持續的發展動能,從而實作經濟發展與改善民生的良性迴圈。
第二,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中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目前發展不平衡不充分成為主要問題。在民生領域中,如何破解難題、補齊短板,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居於核心位置。但市場與政府不是此消彼長的對立關系,而是相輔相成的關系。圍繞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要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有效市場要把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轉化為有效市場需求,不斷轉變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發展目標和發展動力,推動基本公共服務提供主體多元化、提供方式多樣化。政府在實作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過程中處於主導地位,有為政府必須實作政府、市場相互補位、相互配合,確保政府不缺位、不越位、不錯位,也要摒棄大包大攬,避免單打獨鬥。
第三,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如何處理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所遇到的效率與公平的關系,是每個國家在現代化行程中不可避免的「考題」。應有的答案是,既不能片面追求效率而在客觀上造成富者愈富、窮者愈窮的馬太效應,也不能片面追求公平而影響社會活力的釋放。
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效率是公平的重要基礎,公平是效率的有力保障,兩者相互促進、相輔相成。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效率主要是透過收入分配形成的動力激發出來的,有利於激發不同生產要素所有者參與市場競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實作資源的合理配置,提高整個經濟執行的效率。公平則主要是透過政府的再分配功能實作的。充分發揮政府的再分配調節功能,保護合法收入,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從而避免過度追求效率可能會失真公平,而分配不公又會反過來影響效率的問題。
在人類現代化行程中,始終面臨著效率與公平的權衡,效率和公平之間的關系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在現代化初期,追求增加社會物質財富是必然的選擇,總是把效率放在優先的位置,在這裏效率被比作「做蛋糕」。但到了一定階段,公平問題就會在民生領域凸顯出來,公平被比作「分蛋糕」,需要全面協調利益關系,在公平與效率之間尋找新的平衡。只有正確處理效率與公平的關系,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才能維護公平正義,逐步實作共同富裕。
第四,處理好活力和秩序的關系。確保社會既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是現代化國家善治的政策目標之一。活力是人民群眾在社會活動中所呈現出的創造力和生命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涉及千家萬戶的切身利益,關系群眾的幸福冷暖。如何貼近群眾訴求,及時解決民生的痛點、難點和堵點,是激發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活力所在,也是有效緩解社會矛盾,增進民眾對社會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發展的「金鑰匙」。
活力與秩序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當前,在民生領域實作活力與秩序相統一的關鍵是因勢利導。一方面,要大力推進協商民主,健全協商平台、多層次協商制度,搭建方便、快捷、多樣的參與渠道和方式,健全參與的保障機制,打造參與的公平氛圍,增強吸納多元利益、化解矛盾糾紛的能力,著力提升民生保障的治理效能。另一方面,要引導過高預期回落到合理水平,避免產生悲觀、失望、焦慮等社會情緒;還需要引導過低預期,避免「躺平」現象,切實增強發展信心和安全感,不斷激發社會活力,推動社會穩定發展,形成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的良好局面。
第五,處理好發展和安全的關系。中國民生保障制度建設起步晚,民生保障總體水平還較低,單項制度參保規模就可達10億多人,加上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直接影響了制度設計和執行管理。對於中國來說,面對人口規模帶來的有限的社會資源總量與超大規模社會對民生保障資源大規模需求之間的矛盾,需要從全域出發,確保保障和改善民生不能脫離這個最大實際。要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遵循民生保障與經濟水平相適應,把提高民生保障水平建立在經濟和財力永續增長的基礎之上,走大國民生保障的永續發展之路。
中國各地區在經濟社會條件、人口稟賦特征、民生保障基礎等方面差異明顯,這對大國民生制度能否實作持續有效的管理也是巨大的挑戰。為此,需要用動態思維統籌發展和安全,既防止經濟領域矛盾、外部環境變化風險向民生領域傳導,也防止民生領域的矛盾向經濟政治風險轉化,增強底線思維,把改革力度、發展速度和社會可承受程度統一起來,加強發展和安全形勢分析和動態評估,及時調整政策力度和重點,有效防範化解各類民生領域的風險挑戰,努力實作發展和安全的動態平衡。
總之,在開發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處理好「五大關系」,既是實踐經驗的總結,又是理論上的概括。其共同目的是使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提升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的整體效能,使國家治理和社會發展更好相適應。
民生領域的全面深化改革更加註重系統整合
民生領域的全面深化改革不是在某個方面或幾個領域、幾個計畫或幾個政策中的「零敲碎打」和「修修補補」,而是朝著明確的整體性目標和階段性目標,呈現出漸進式的改革特征,是覆蓋所有領域、涵蓋全部層級的全方位改革。因此,必須從增強改革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來加以謀劃,從而提升民生領域各子系統之間的聯系與互動,實作整體最佳化的新狀態。
當前,民生領域改革發展進入「深水區」。政出多門、利益固化、條塊分割等現狀,疊加經濟發展多重不確定性因素,有可能給改革帶來各種風險。民生領域的改革想取得新突破,必須兼顧多項改革、多個結構要素、多層級政策,作為復雜的系統工程加以推進。
【決定】強調更加註重系統整合,加強對改革的整體謀劃、系統布局。中國民生領域「系統整合、協同高效」的改革時機已經成熟、條件已經具備,應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堅定不移用改革創新破除體制性障礙和機制性梗阻,以問題和目標為導向,更加註重系統整合,激發民生領域改革的協同效應。
一是要準確把握民生領域各個方面之間、與其他相關領域之間改革的聯系,提高統籌謀劃和協調推進能力,確保各項改革形成整體性合力。二是要圍繞民生領域改革協同高效的目標,建立全過程、全方位、一體化的響應機制,解決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改革和執行中的重大問題和關鍵問題,尋找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協同改革的關鍵環節,謀劃布局,共同推進制度的整體性發展。三是打造民生領域的資訊共享機制。當前,民生領域改革數位化轉型處在關鍵期,要緊緊抓住以資訊科技引領民生保障制度改革創新的機遇,以建立和共享基礎資料庫為突破口,推動民生各領域內的數據歸集、流程再造,促進跨領域的數據互動共享,同時加快大數據、人工智慧、區塊鏈等技術在民生服務場景中的套用,全面提升民生領域改革系統整合的效果。
新時代民生領域的制度建設是主線,系統觀念是思想和工作方法。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更加註重「系統整合,協同高效」的一體推進,把中國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促進新時代中國民生事業高品質發展。
【作者:林閩鋼(南京大學教授、中國社會保障學會副會長),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