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拒絕交權,「藍營」內憂外患,南韓瑜一石二鳥,柯文哲下最後通牒

2024-01-26新聞

近一段時間,國民黨在島內「二合一」選戰遭遇慘敗,「下架民進黨」目標最終落空,賴清德攜勝選余威企圖繼續追殺血洗「藍營」,在此千鈞一發之際,國民黨內部卻陷入內憂外患的尷尬,內鬥不止陷入危險迴圈,「藍營」高層拒絕下放權力,而少壯新勢力為爭搶「立法機構」和「黨總召」位置而大開殺戒。面對「藍營」內部一片肅殺之氣,南韓瑜、傅昆萁、賴士葆等國民黨政治實權派人物紛紛使出全力進行權力搏殺,團結之路危機重重。

(朱立倫最近被地方實力派系和黨內決策層「兩面夾擊」)

島內輿論紛紛指出,隨著島內「二合一」選戰結束,台「立法機構」呈現「三黨均不過半」的微妙格局,國民黨、民進黨和民眾黨均未能拿下過半席次,根據島內相關制度設計,「立法機構」領導權掌握在席位過半者手中,也就是說不管民進黨還是國民黨均無法單獨掌控「立法機構」,他們須找民眾黨作為政治盟友才能實作在「立法機構」席次內的相對多數,此時「白營」只有8個席位,但卻擁有「讓誰過半」的能耐,因此「作價待沽者」早已經摩拳擦掌、躍躍欲試。

因此,即將於下月月初進行的「立法機構」負責人選舉,是「二合一」選戰之後島內權力分配的「第一戰」。實際上,由於「藍營」手握54個「立法機構」席位(國民黨52席以及無黨派2席),因此其問鼎「立法機構」負責人的機會很大,若國民黨可以爭取民眾黨3至4個席位,那麽「藍營」奪得頭籌的勝算很大。

(島內輿論認為,「韓江配」是內部妥協的結果)

正因為如此,圍繞島內「立法機構」負責人的爭奪,已經成為國民黨內部一場爭權奪利的頭等大事,一方面「立法機構」負責人擁有重要政治地位,到底推舉誰角逐此次選戰,實際上等於國民黨黨內承認其下一代領軍人物的黨內地位,這是一場事關「藍營」政治人物卡位的關鍵賽局。目前,經過利益交換和派系妥協,國民黨已經決定由不分區「立委」當選人南韓瑜以及江啟臣出馬角逐。據島內媒體報道,為了平衡內部各派勢力對競選「立法機構」領導人職位的分歧,黨內「建制派」大佬王金平甚至親自坐鎮斡旋。

不過,面對由國民黨領導層內部指定的「韓江配」,黨內地方派系代表人傅昆萁極為不滿,傅昆萁在「韓江配」宣布聯合參選後不久,立即表示自己也要角逐「立法機構」負責人,瞬間站在了國民黨最高決策層的對立面。

島內輿論認為,「藍營」地方派系實力人物對國民黨內定卡位的作風深感不安,傅昆萁認為「藍營」中央指派江啟臣參選有違「公平原則」,是國民黨中央不願下放權力給地方勢力派系的表現。「為何同為地方派系的南韓瑜可以參選,而傅昆萁不能與南韓瑜構成‘韓傅配’?針對內部質疑,南韓瑜選擇「快刀斬亂麻」,透過合縱連橫先於內部對手宣布參選,此舉可謂「一石二鳥」,一方面攜江啟臣等少壯派逼迫朱立倫下定提名決心,另一方面以確定人選為機會卡位「藍白」合作的先機。

(賴清德的「立法機構」第一戰事關重大,黨內各派拭目以待)

與此同時,為了不在關鍵時刻「掉鏈子」,最終在「藍營」內部多方協調妥協下,國民黨決策層用支持「黨總召」競選為交換條件,換取了傅昆萁結束「立法機構」負責人的競爭,解除了黨內爆發不和危機的「定時炸彈」。

長期以來,國民黨基層派系與「藍營」中央決策層矛盾尖銳,特別是在「九合一」、「二合一」選戰期間,如何分配黨內資源以及重要領導席位成為雙方爭奪的焦點,由於民進黨一再追殺國民黨黨產,壓迫「藍營」核心政治人物,收繳查封「藍營」政治資源,導致國民黨中央無法對地方基層政治勢力形成有效的指導與協同,這就造成「藍營」內部一旦涉及政治卡位「生死戰」,就立即演變為群雄逐鹿的內鬥戰場。「藍營」長期處於地方和中央之間的深度賽局之中,讓國民黨地方實力派政治人物逐漸與「藍營」決策層唱反調,「以下犯上、兩面三刀」比比皆是,「各自為政、人黨脫離」已成常態。

(民進黨也在爭取柯文哲,但手法可是軟硬兼施)

我們以2年前的「九合一」選舉為例,當時在選戰提名過程中,國民黨決策層將提名權收歸負責人指派。但是在桃園市、新竹縣、苗栗縣、澎湖縣的提名立即遭到基層實力派的強力反彈。在桃園「市長選人」候提名過程中,羅智強、呂玉玲及力挺呂玉玲參選桃園「市長」的邱奕勝,對於朱立倫「空降」張善政參選桃園「市長」非常排斥,險些釀成桃園「藍營」基層力量的徹底決裂。國民黨中央雖然最終平息了桃園市和新竹縣的提名爭議,但苗栗縣和澎湖縣的黨內分裂還是導致了「藍營」選舉落敗。

(民眾黨很可能采取分裂投票的方式,「藍綠」都下註)

從上述慘痛的教訓,我們可以發現國民黨內部「央地團結」問題依舊盤根錯節、積弊已久,這也是柯文哲最近向「藍營」發出最後通牒的重要原因之一,有島內輿論認為,柯文哲希望與「藍營」達成合作之間首先解決人員問題,這樣才能利益最大化,「否則你們內部都搞不定,民眾黨又如何作價待沽呢」?#利劍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