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國常會推動完善相關政策措施

2024-09-29新聞
【中國經濟周刊】 記者 郭誌強|北京報道
9月18日,國務院總理李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促進創業投資發展的有關舉措。會議指出,創業投資事關科技創新、產業升級和高品質發展。
這是繼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促進創業投資高品質發展的若幹政策措施】(「創投十七條」)之後,國常會就創投行業再度重磅發聲。
「在經濟轉型過程中,全社會對創投事業發揮的作用有了一定認識。」多位創投領域人士認為,創業投資已成為發展新質生產力、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要力量。盡管當前創投領域面臨一些問題,但國家層面重視創投領域的堵點卡點問題,凸顯出國家對推動創投事業的發展和重視。
「募投管退」各環節有哪些堵點
國常會指出,要盡快疏通「募投管退」各環節存在的堵點卡點,支持符合條件的科技型企業境內外上市,大力發展股權轉讓、並購市場,推廣實物分配股票試點,鼓勵社會資本設立市場化並購母基金或創業投資二級市場基金,促進創投行業良性迴圈。
其實,早在6月19日,國務院辦公廳出台了「創投十七條」,17條具體舉措對完善創業投資「募投管退」全鏈條政策環境和管理制度,支持創業投資做大做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在6月26日舉行的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春臨指出,最佳化創業投資「募投管退」全鏈條的支持政策,是推動體制機制創新、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內在要求。
那麽創投「募投管退」的各環節還有哪些堵點?從募資角度看,從事股權投資20余年的馮縱認為:「民營社會資本要募資非常難,成本也高。國有資本募資相對較容易,成本也低。」
安徽合肥一國有創投平台負責人張格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創投是一個高風險的行業。如果按照原有的國有資本管理體制開展創投工作,存在不適應的情況。因為國有資產底層邏輯是實作資產保值增值,這背後的一整套監管制度體系決定了國有資本需要規避風險,且盡職免責、容錯機制等制度不完善;而創投的底層邏輯是敢於冒風險,對一些不確定的創新事物持堅定支持態度,透過支持創新從而獲得資本收益。
除了國有資本的管理體制無法適應創投高風險的特點,社會資本參與創投的熱情也不高。
湖南一國有創投平台負責人龔松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現在參與長線投資的資本多為政府資金和國有資金,社會資本參與較少,創投領域的資本結構正在發生深刻變化。」
馮縱告訴記者,社會資本參與創投熱情減弱,導致創投所需的資本量規模起不來,這推動著國有資本以及各地政府平台進入創投行業,紛紛成立產業引導基金、政府引導基金等。
「此外,IPO政策收緊,導致一些社會資本的結束渠道不暢,也是他們不願參與投資的一個重要原因。」龔松說。
破除制度藩籬,培育耐心資本
創業投資一頭連著產業、一頭連著金融,既要銜接上遊的研發端,又要適配下遊的套用端。創投行業涉及面廣、影響範圍大。
國資資本已經成為當前多個產業領域投資的「主力」,從長期投資角度孵化產業、完善產業鏈條。
據清科研究中心統計,2023年中國股權投資市場新募人民幣基金的LP披露認繳出資總規模超1.5萬億元,國有控股和國有參股LP的合計披露出資金額占比達77.8%,相比2022年提升4.6個百分點。
國常會認為,要推動國資出資成為更有擔當的長期資本、耐心資本,完善國有資金出資、考核、容錯、結束相關政策措施。
中金公司管理委員會成員、投資銀行業務負責人王曙光認為,耐心資本的本質是堅持長期投資和價值投資,具有穿越周期的特征,並對風險有較高承受力。堅持長期投資、價值投資,是取得長期穩健收益的關鍵所在。
當下,國資正挑起「耐心資本」重擔。國資委方面公布的數據顯示,截止到6月26日,中央企業共管理了126只創投基金,認繳規模529億元,已投資金額313億元,主要投向了先進制造、能源、電子資訊等領域,在推動科技攻關、加大科研投入等方面取得了積極成效。
從國有資本考核角度看,有國有資本背景創投人士向【中國經濟周刊】記者表示,目前,國有資本投資考核不會單純考慮投資收益率,而是會從孵化當地產業、扶持產業發展的角度綜合考量。「合肥一些地區對國有資本投資計畫的考核就不會考核單個投資計畫,而是考慮整個投資盤子。比如若一個成功投資計畫的收益能夠覆蓋其他虧損計畫,那麽,考核上也能過關。畢竟單個計畫風險機率高,但若整體投資盤子風險能夠對沖,整體風險機率就相對小一些。」
龔松說:「國有資本要做到真正耐心資本並不容易,當前對國有資本的監管機制,尤其對創投計畫的容錯力度不夠,這是國有資本培育耐心資本面臨的較大問題之一。」
「類似量子計算等產業仍處於早期發展階段,商業模式還沒形成,投資風險極高。如果社會資本投了,無法形成‘氣候’,而政府資本又不去領投,這類產業要加速崛起是非常難的。讓國有資本敢投,不怕投錯,這是當前培育耐心資本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張格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耐心資本的培育除了要破除政策上的藩籬,還要從「戰術」上作出調整。張格舉例說,比如產業基金設立之初,就要清晰定位基金是用來孵化產業和補產業鏈短板的,投哪些行業、風險容忍度是多少,這些都需要一開始就想清楚。
馮縱告訴記者,「長期以來,類似我們這類私募股權投資者,更多都是財務投資,因為資金和時間成本讓我們沒辦法跟著一個企業或者產業做大做強。而國有資本可以從培育產業角度出發,對一些計畫做到投早投小,即使投資計畫沒有成功IPO,也可以調動國資體系內的資源走並購、股權轉讓等結束通道。國有資本做長期投資的成本和優勢比較突出。」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張格、龔松、馮縱為化名)
(本文刊發於【中國經濟周刊】2024年第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