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土地與神祇︱金華鄉村:少妃的山間驛道和祖神信仰

2023-12-24新聞

金華位於浙江中部的金衢盆地之中,古稱婺州,明清金華府領金華、蘭溪、東陽、義烏、永康、武義、浦江、湯溪八縣,因有「八婺」之稱。金華府各縣,除浦江屬浦陽江流域之外,其他縣區均在婺江(金華江)幹流或各個支流之上,水陸交通便利、文化交流頻繁。金華擁有豐富的文化遺產資源,其鄉村遺產更是浙中地域文化的突出體現。東陽盧宅、蘭溪諸葛村、武義俞源村等重要鄉土建築和傳統村落一直備受關註,也成為金華鄉村的「金字招牌」。在這些閃閃發光的「焦點」村落之外,我們不妨把視野拉得更開一些,從復合、活態鄉村遺產的視角去理解、欣賞那些「普通」村鎮的日常景觀。2020年以來,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和金華市博物館、金華市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所合作,開展武義江和永康江流域的村落調研與遺產研究,我們希望透過本系列文章向大家分享武、康流域的典型村落個案和相關專題討論。

少妃屬武義縣新宅鎮,位於武義縣城西南方向,距離縣城約30公裏。群山之間,少妃嶺自東北的嶺頭向西南方向伸展開來,與西部的黃崗嶺,東南的雀樹山圍合而成一道狹長的谷地。谷地西緣,一座被喚作鄭巖峰的高大花崗巖體拔然聳立,傳說曾有巖仙居住其間,少妃便背倚這座神聖的山峰,在谷地中依形就勢地生長起來。少妃,這一當地鄉人口中的聚落範圍實際上大致涵蓋著如今上少妃、下少妃兩個行政村的管轄區域,自東北向西南可分為田弄、上宅、下瑤塘、下宅4個自然村(圖一)。

圖一 鄭巖峰下的少妃聚落範圍現狀(孫雪陽繪制,底圖:2022年航拍)

聚落·風水·民居

少妃聚落發展與平輿陳氏密不可分。在【平輿陳氏宗譜】的記敘中,始遷祖陳拱登(唐末五代人,生卒年約874-925年),跟隨祖父陳王袁在唐朝末年保駕唐僖宗建有功勛,陳王袁被封為平輿侯,族邑平輿郡,故而得郡頭「平輿」,稱平輿陳氏,陳拱登則官至後唐鎮國左仆射。唐末五代時期,中原地區社會動亂,陳拱登作為朝廷命官,時感不安。彼時陳拱登之弟陳拱景為台州郡守,攜母在任,陳拱登自台州省親北歸,途徑武義鞠巖山(菊巖山)山麓閱覽少微山水佳勝,「遂蔔居焉」, [1]於是攜家帶口至大妃(今新宅鎮一帶)避居。數十年後,又轉徙於松谷,即今天少妃所在的谷地。【少微平輿陳氏宗譜】的【序】載,陳拱登「忽見鄭巖山紅光滿天,有一微星喜降,遂仆居少微」,因此從大妃遷至少微,即少妃。

少妃坐落在鄭巖峰下,聚落沿妃水溪而建,體現了「負山靠水,擇水而居」的選址理念。鄭巖峰不僅作為天然屏障為少妃抵擋自然災害和人為災禍,也給少妃提供風水上的倚靠,村中住宅幾乎均背依鄭巖峰建造。在背山鄭巖峰外,少妃還有前山,即從東北向西南、相距不遠、平地凸起的六座小山。這幾座小山傳說較多,與鄭巖峰相對的前青山,傳說古時無林木覆蓋,表面光禿禿似一面鏡子,於是有美女照鏡的傳說。而最北的前青山較囫圇山、殿前山、烏龜山、竹園山和佛雅山為高大,依據它們的形狀和分布,形成劉海釣錢的形態,前青山是劉海,而幾座小山被比做銅錢(圖二)。上宅住宅幾乎都朝向前青山,這裏也被認為是少妃財神所在。

圖二 少妃「劉海釣錢」風水格局(孫雪陽繪制,底圖:少妃航拍圖,2022年)

上宅的兩頭門民居位於聚落中心、白果親娘樹下(圖三)。建築由前庭、清代建造的前三合院,以及增建於民國的後三合院及東附屋組成(圖四、圖五、圖六),占地面積為887平方米。建築前庭左右設門聯通村內巷道,前後院之間透過右側巷道連線。

據村中風水先生陳德H(生於1945年)介紹,過去少妃規模稍大的民居均可分為上廳下廳,廳兩側設有可進出的門,即為兩頭門,是吉利的表現,喚為生門,存生氣;但西北朝東南的門則不可開,喚為孤寡門。民居做兩頭門一來是為了開生門存生氣,二來如果自家大門的朝向並非最好,可以使用此種方式化解[2]。

圖三 白果親娘樹下的兩頭門民居(龔逸婷攝影,2021年)

圖四 兩頭門前院院墻(龔逸婷攝影,2021年)

圖五 兩頭門前院(龔逸婷攝影,2021年)

圖六 兩頭門後院(龔逸婷攝影,2021年)

陳訓宗宅的規模稍小,但為上宅現存較早的住宅建築,建在18世紀上半葉,坐西北朝東南臨弄而立,建有上廳和下廳(圖七)。雖然住宅正中開大門,但因正對前側弄堂,但根據當地風水講究,設定有屏門,平時中間關閉,從兩側出入。每遇紅白喜事,會在下廳擺設酒席,大門從中間開啟迎客。正房即上廳,正房明間為家庭禮儀空間(如擺靈堂,棺材頭側朝內建於正中[3]),向院內開敞(圖八)。

圖七 陳訓宗宅測繪圖(李玥、孫雪陽、董妙繁繪制)

圖八 陳訓宗宅上廳與院落(李玥攝影,2021年)

驛道與商業

由於山間驛道穿行少妃,這裏還在清末民國逐漸發展形成商街和店鋪,也吸引更多商業移民的進駐。

從流域來看,少妃處於甌江和錢塘江水系的分水嶺上。因地處原來宣平、武義兩縣交界的交通要道,而與北部錢塘江水系武義江流域的聚落多有聯系,東北方向少妃嶺中的山間石板小路即為溝通宣平、武義的古驛道中的一部份,可由少妃通往武義江支流熟溪水畔的嶺下湯,是武義江流域一處重要市鎮,由武義往宣平的航運至此不能通行,在此轉為陸路交通。由嶺下湯入少妃嶺,翻越新巖山至少妃嶺頭,進而下山嶺至少妃嶺腳,經大竹園、田弄、上宅,又向東南方向延伸(圖九)。[4]古時的少妃嶺驛道承載著南來北往的商貿行擔,因此曾建有不少驛道設施。如距少妃不遠的山嶺之上,仍存有一座少妃嶺涼亭(通濟亭)。少妃人曾在其中設茶水鋪,為驛道上的行人、商販提供納涼歇腳之處。少妃嶺頭也曾建有寺廟經堂。

圖九 少妃與外部諸村鎮的道路聯系(孫雪陽繪制,底圖:天地圖)

少妃東南方向曲折延伸著雀樹山南麓谷地,其間麻竹園、太傅等村落沿少妃嶺山澗溪水而建,直至南塘頭才匯入菊溪。相比於地處邊山的少妃,這裏是更加閉塞的深山聚落。少妃是這些村落與外界進行商貿、交通聯系的必經節點。平輿陳氏宗譜【陳雲亭先生家傳】記載:「遇有地方建設或創辦善舉輒慷慨捐助,以為先倡而獨立建造自少妃至麻竹園石橋五座,利濟行人,尤屬難能可貴。」[5]可知在民國時期,經商成功的陳雲亭出資在此路建造石橋,便利了少妃與沿路諸村的交通。

清末民初,少妃在上宅西南部逐漸發展出一條商業街道,布店、南貨店、藥店陸續出現(圖十)。倪、呂、周姓氏的外來人口多以裁縫、泥工等手藝在少妃謀生,也逐漸定居於此。其中清道光年間從武義縣城高宅遷入少妃的倪姓逐漸發展成為村內除陳姓以外的第二大姓,主要居住在下宅一帶。

圖十 少妃村內的商街與店鋪(孫雪陽繪制)

商街北段現留存有陳鹽倉雜貨店,南段有陳思德南貨店、倪義興南貨店、倪李雲藥店等。在商街的諸多店鋪中,既有由本地陳氏開設的,又不乏外來人員在此經商的產物,反映出少妃嶺古驛道推動少妃一帶鄉村商品經濟發展的歷史過程。

在留存至今的商鋪建築中,倪義興南貨店保存情況較好(圖十一)。該店鋪由倪李雲建立於民國初年,其後被倪義興用作開南貨店,土改後分給村民居住,2020年修繕。由於缺乏文獻記錄,我們無法確知該店鋪的建造、變更歷史,但從現存格局可知,這一商鋪建築是在天井住宅的基礎上加以改造而形成的。

圖十一 商街南段的倪義興南貨店(右)和倪李雲藥店(左)(李玥攝影,2021年)

該建築位於商街以南,面闊三間,高兩層,天井位於背街一側。從建築原型來看,它是一座坐北朝南的住宅,但大門並非設在天井一側的正立面,而是在建築的「背面」、臨街開門(圖十二)。在北立面,明間開門,兩側開間下部均為店鋪櫃台,上部開窗售賣。這處建築顯示出了鄉村商鋪對原有住宅原型的適應力改造——建築「正」「背」立面倒轉,一層臨街的三間用作店鋪,背街各間仍用作宅屋,形成前店後宅的格局。樓梯設於東側後廂,二樓可用於居住或儲存。

圖十二 陳訓宗宅測繪圖(李玥、孫雪陽、董妙繁繪制)

依據山形水勢鋪設的少妃嶺驛道承載了少妃與北部嶺下湯、東南部雀樹山諸多鄉鎮的商貿、人員往來,在聚落邊緣逐漸形成商街,吸引外來商貿人口的定居,又進一步推動了當代商品經濟發展,改變了鄉民的生計方式,也觸發了以住宅為原型的商鋪建築發展。驛道、商街、商鋪建築三個空間層次呈現出少妃一帶的山區鄉村商貿發展及其聚落形態演變的歷史過程。

廟宇與宗族

少妃一帶信仰與祭祀可以分為地方神祇和宗族先祖兩大類,兩類之間又彼此交叉、融合。

少妃地方神祇信仰的場所包括巖仙廟、白果親娘、文昌閣及多個小香火廳,它們各自的祭拜物件、受眾群體和放射線範圍有所不同(圖十三)。

圖十三 少妃廟宇和宗族祭祀場所分布圖(孫雪陽繪制,底圖:少妃航拍圖,2022年

巖仙廟

巖仙廟位於鄭巖峰下,坐西北朝東南。廟內現存【平輿郡陳氏改建本保廟記】碑(圖十四)一通,碑文記載少妃陳氏始遷祖陳拱登曾在本地見訪巖仙,並在鄭巖峰腳下建起一座兩進六間的廟宇。這座廟宇不僅供奉當地常見的本保老爺夏禹王,也供奉著陳氏先祖「敕封召陵候祖陳旭五公」陳瑩。可見,這座巖仙廟自始建之時即具有本保信仰和家先祭祀的雙重內容。

廟宇崩壞後,「判官神」托夢給陳氏族人勸其修葺此廟。於是,在清鹹豐四年(1854年)陳氏主持集資改建了這座本保廟。本次改建之時,陳氏更是透過設立董事專向本姓派捐而成為廟宇的主要出資人、建造者,由此將原本前後六間的小廟擴大為包含門樓戲台、中廳和上廳的三進大廟,這也是我們進入所見巖仙廟的規制。

圖十四 平輿郡陳氏改建本保廟記碑(陳雨薇攝影,2021年)

巖仙廟跟陳氏宗族緊密相連,20世紀中期以前,陳氏每年到巖仙廟「報廟」,即每當陳氏男孩出生後年滿周歲,就要來巖仙廟中舉行「領大男」儀式,以「牽紅線」寫入宗譜。[6]巖仙廟也是陳氏清明祭祀、聚餐等族內活動的場所之一。春節期間,少妃各個姓氏的鄉民從年三十到正月間,均會陸續來巖仙廟祭拜神明。[7]

文昌閣

如果說巖仙廟從最初上宅自然村的本保擴充套件為整個少妃的本保,那麽如今的文昌閣則更多被視為下宅自然村的本保廟。這座廟宇位於下宅南部,靠山面河而建(圖十五)。僅一進院落,內有正殿三間,正中供奉文昌,左間供奉本保老爺、夫人,右間供奉關帝,左手有土地公婆神位,右手為五谷、財神神位(圖十六)。

圖十五 文昌閣大門(趙曉梅攝影,2021年)

圖十六 文昌閣內如今供奉的諸位神靈(趙曉梅攝影,2021年)

小香火廳

在本保殿之下,少妃還建有供奉香火老爺的小香火廳。從其名稱來看,香火廳最初或許與宗族祠堂的家先香火相關。但在武義山區,普遍演變為一種角落神祇的祭祀之地。它由其周圍村民共同建造、祭拜,放射線範圍可大可小,分管村落的各個小區域(角落);廟宇形制也多種多樣,或為半人高的臨路神龕(圖十七),或為一間獨立屋舍(圖十八)。

圖十七 臨路的香火神龕【圖十三-香火廳1】(孫雪陽攝影,2023年)

圖十八 獨立香火廳【圖十三-香火廳2】內的香火神位(龔逸婷攝影,2021年)

或許正因為香火廳由宗族祭祀轉變而來,如今鄉人們對它與本保殿的關系認知模糊。理論上說,掌管一村的本保老爺當是掌管一角落的香火老爺的「上級」,但村民似乎很少這樣認為[8]。在他們眼中,小香火廳的祭拜與巖仙廟、文昌閣關系不大,它是隨時祭拜的,沒有固定的時間和事件限制。

白果親娘

少妃有許多銀杏樹,當地稱白果樹。村民將銀杏結出白果視為人才輩出的象征,所結白果越多,則村中所出人才越多[9]。在眾多銀杏樹中,最為高大、古老的一棵便是人們口中的「白果親娘」(圖十九),它位於上宅中心,已有千年樹齡,樹前設有小神龕(圖二十)。

圖十九 白果親娘(李玥攝影,2021年)

圖二十 白果親娘神龕(趙曉梅攝影,2021年)

白果親娘之於少妃人,具有兩重重要意義。一方面,白果親娘被視作陳氏在少妃的祖源地象征。從少妃遷往各地的陳氏族人自認是從「白果樹下走出來的」 [10]。因此,從永康等地回到少妃祭祖的陳氏後人會專門前往樹前祭拜。另一方面,少妃人還認為白果親娘是當地村民的守護神。每遇人生病,尤其是小孩久病不愈,其家人都會到樹前祈求白果親娘保佑其健康。少妃人也會祭拜古樹以求其他重大事件能夠順利進行,獲得好的結果[11]。白果親娘樹下的小神龕與一般小香火廳的神龕並無不同,但是它的香火明顯更旺。它不僅是周圍幾戶人家的角落神,更是少妃一帶的信仰中心。

少妃的祖先信仰主要集中體現在歷史上先後建設的祖先祠廟、祖墓和紀念館之中(圖二十一)。

圖二十一 少妃陳氏宗族祭祀點位圖(孫雪陽繪制,底圖:天地圖)

大妃祖廟

大妃祖廟位於新宅鎮天鵝孵卵山腳之下,人稱大廟或大殿(圖二十二)。【少微平輿陳氏宗譜】中,由陳氏三十一世孫、貢生陳殿魁在光緒五年(1879年)所撰【重建大妃祖廟碑誌】可知,陳氏認為祖廟在宋代由旭五公陳瑩於宋代建立,他因婚配仙女而成神,又在明代顯靈、驅蜂退敵。因此,已成神的陳瑩與夏禹王共同被視為本保老爺供奉於少妃的巖仙廟中。

當地傳說大妃祖廟所在的天鵝孵卵小山包,原本是山廷鄭砣角的地盤。陳瑩公為取得在山前建廟的權利,與之鬥法。鄭砣角先將一枚銅錢埋入土中以定位自己中意的寶地,再讓陳瑩選擇廟址。陳瑩聰明過人,也將廟址選在銅錢正中所在的位置,打贏了鄭砣角,獲得寶地、興建祖建廟。這反映的是陳氏如何在當地成為主導人群的歷史。鬥法傳說是民俗學的經典題材,展現地方社會權力鬥爭和勢力轉變的過程。在二人鬥法之前,天鵝孵卵及其山腳下的大妃一帶由山廷鄭砣角把控。隨著陳氏勢力的擴張,宗族想要取代地方神祇,以鬥法將山廷之位轉移到陳氏之手,並在山廷洞之旁興建祖廟,彰顯陳氏宗族在當地的主導地位。值得註意的是,這則傳說的主角陳瑩是已遷至少妃的陳氏一支,但他仍被當地族人作為興建大妃祖廟、戰勝地方「惡神」的先祖加以供奉、傳頌,足見少妃陳氏在更大區域的勢力。

圖二十二 大妃祖廟大門(趙曉梅攝影,2021年)

圖二十三 大妃祖廟後殿(陳雨薇攝影,2021年)

清鹹豐辛酉年(1861年),大妃祖廟被太平軍放火燒毀殿,此時,是陳氏與他姓四鄰分攤重建廟宇,裝塑神像。於是大妃祖廟也像巖仙廟一樣具有雙重儀式功能,一半為「酬祖德」,一半為「報神恩」,它既是大妃村落的地方本保廟,也是平輿陳氏的宗族祭祖之地。從宗族祭祀來看,陳氏在每年清明節在此舉辦祭祖活動。清明節前兩周,永康、縉雲等地的陳氏後人會回到武義,先到新宅鎮的大妃祖廟處祭拜,再到少妃祖墓祭拜,並在巖仙廟內聚餐。從地方神信仰來看,在春節期間,不僅陳氏族人,附近居住的各個姓氏都會自發來到大妃祖廟祭拜[12],體現出它類似於本保的效力。

宗祠與祖墓

在大妃祖廟之外,陳氏在少妃下宅建有宗祠。這座陳氏宗祠曾在抗日時期被用作國民黨第七十九軍的營地,後被拆毀,改建為宣武公社的糧站,祭祀活動隨之停止。由於目前宗祠尚未恢復,春節、清明和冬至等重大節日,陳氏族人不在這裏進行祭祀活動,而多在巖仙廟或陳氏祖墓進行祭祖活動。陳氏祖墓由陳氏後人在近年修復(圖二十四),位於下宅西南部的一處山腳,與東南部的陳氏宗祠相對而立,兩者均處少妃南部邊緣。

圖二十四 下宅陳氏祖墓(孫雪陽攝影,2021年)

墓祭和祠祭是宗族祭祀的兩種主要形式。在歷史上,它經歷了從墓祭到祠祭的過程,我們在大妃祖廟興建的過程中看到了這種轉變。在當下,先祖祭祀似乎又呈現出由祠祭到墓祭的讓渡。從少妃陳氏來看,盡管宗祠已被買回,但至今仍未修繕、啟用;反觀祖墓,原本單獨的陳厙墓在近期被大修為「平輿陳氏祖陵」,成為陳氏集體祭祀的重要場所。

紀念館

在當代開發中,少妃陳氏的宗族力量似乎益發突顯,展現於巖仙廟向陳厙紀念館的轉變之中。

20世紀90年代,巖仙廟曾被規劃拆除以建造一座學校,這一決議引發了村民的不滿。在廟內大門、戲台開始被拆除之際,幾個德高望重的村民帶領著大批群眾敲鑼吶喊,反對拆除這座寄托著地方信仰與陳氏宗族的重要建築[13]。後來,在多方協商之下,決定將「上少妃村巖仙廟」送申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90年代末巖仙廟被修繕,改作陳厙紀念館(圖二十五)。

圖二十五 如今的陳厙紀念館大門(陳雨薇攝影,2021年)

新修成的陳厙紀念館維持了清鹹豐年間所修巖仙廟的基本格局,但其內已不再供奉巖仙、本保老爺等地方神,而全部放置重要陳氏祖先的塑像(圖二十六)。陳厙紀念館修成以後,陳氏祖業委員會在此成立,負責【少微平輿陳氏宗譜】的編纂、組織祭祖活動、開光等工作[14]。

圖二十六 陳厙紀念館內神像和牌匾(孫雪陽攝影,2021年)

如今,無論是村中的路牌、對外宣傳所用地圖上的地點名稱,還是建築內部的設計陳設和使用現狀,無不體現出原來主要供奉地方神的村廟搖身一變,儼然成為一座紀念主導姓氏先賢的紀念館,意在透過紀念以宰相陳厙為代表的族內先賢,宣傳弘揚家國情懷;與此相對,由當地陳氏族人自發先後重建的大妃祖廟和陳氏祖陵中神像和墓碑的設定則分別彰顯了對始遷祖陳拱登的持續紀念,以及宗族祭祀方式發展變化後對祖先班輩的強調重申。

少妃以典型的山區聚落形態,展現出武義地方社會的發展脈絡以及其社會網路勾連起的多元文化融合。平輿陳氏宗族的遷徙和發展,造就了少妃獨特的村落選址和風水格局,鄭巖峰的天然屏障和聚落南部小山的錯落分布構建出當地的風水理念,形成了少妃的初始格局,隨著陳氏人口的不斷增長,少妃也在逐漸擴張,發展出多個居住組團所在的地理單元,村落內的民居建築也反映出武義山區的地域特征。驛道商貿和祖神信仰是少妃值得聚焦的兩大特點。驛道、商街、商鋪逐層構建起少妃一帶的商業空間體系,展現出少妃與周邊地區交通和聯系、鄉村商品經濟發展,以及對當地生計方式和聚落形態變化的影響。信仰部份涉及地方神信仰和宗族祭祀兩類,從地方社會的角度來看,當地主要姓氏的發展需求帶來了文化的傳播,體現出人群之間的橫向互動;而國家政策的影響則的可被視作是一種縱向的推動力。在陳氏話語權構建、國家政策等因素的影響下,少妃地區以巖仙廟、大妃祖廟為代表的重要公共建築中,地方神信仰和陳氏祖先崇拜並非涇渭分明,而是在角力後彼此融合,進而承擔著地方和宗族活動兩種主要功能,體現出少妃獨具特色的信仰體系。

(除筆者外參加凡嶺腳村落調研的同學還有陳雨薇、龔逸婷、李玥,特此感謝!)

——————————

[1]【少微平輿陳氏宗譜】卷一,2002年,第5頁。

[2] 陳德H訪談(訪談時間:2021-10-06. 訪談地點:陳德H宅)。

[3] 陳訓Z訪談(訪談時間:2021-10-06. 訪談地點:陳訓Z宅)。

[4] 朱連法:【武義通史·下卷】,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7年,第855頁。(參考改繪自【民國宣平縣誌】宣平縣境交通圖。

[5] 【少微平輿陳氏宗譜】卷一,2002年,第91頁。

[6] 陳福Z訪談(訪談時間:2021-10-04. 訪談地點:上少妃村村委)。

[7] 陳佩R訪談(訪談時間:2021-10-02. 訪談地點:上少妃村村委)。

[8] 陳德H訪談(訪談時間:2021-10-06. 訪談地點:陳德H宅)。

[9] 陳佐L訪談(訪談時間:2021-10-03. 訪談地點:兩頭門民居)。

[10] 陳J訪談(訪談時間:2021-10-02. 訪談地點:兩頭門民居)。

[11] 陳福Z訪談(訪談時間:2021-10-04. 訪談地點:上少妃村村委)。

[12] 陳金P訪談(訪談時間:2021-10-05. 訪談地點:新宅鎮大妃祖廟)。

[13] 陳良W訪談(訪談時間:2021-10-03. 訪談地點:上少妃村村委)。

[14] 陳福Z訪談(訪談時間:2021-10-04. 訪談地點:上少妃村村委)。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