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新城市誌|讀懂上海大都市圈之「大」

2024-06-15新聞
上海大都市圈,又「擴編」了。
最近,來自長三角14座城市的規劃系統負責人在上海進行了一次「頭腦風暴」,共商上海大都市圈國土空間總體規劃。
這意味著,作為全國第一個跨省域都市圈國土空間規劃,上海大都市圈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即將浮出水面,也標誌著上海都市圈成員再次增加。
據此,上海大都市圈,作為全球規模最大都市圈的地位得到進一步強化。不斷擴容背後,上海大都市圈到底有哪些特殊性,它又有著怎樣的探索意義?
上海大都市圈到底有多大
2019年,國家發改委釋出【關於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的指導意見】。這一年也被視為是中國「都市圈元年」,此後各地都市圈的建設、規劃等均進入加速期。
到目前,全國已有14個都市圈規劃獲得國家發改委批復,它們也被稱作「國家級都市圈」。
這幾年,由最初的「1+6」,到「1+8」,再到「1+12」,直至此次確定的「1+13」,上海都市圈的陣容可謂是不斷壯大。上海大都市圈,也成為目前全國唯一一個以「大」冠名的都市圈。
上海大都市圈到底有多大?
它以上海為圓心、1.5小時交通距離為半徑畫圈,覆蓋蘇州、無錫、常州、南通、鹽城、泰州、杭州、寧波、嘉興、湖州、紹興、舟山和宣城。這14城,GDP總量達18.28萬億元,接近世界第七大經濟體法國;常住人口達1.1億,在國內僅次於廣東省。
一般認為,一個都市圈的範圍,與核心城市的放射線能力息息相關。而上海大都市圈能夠持續增員,正是作為核心城市上海的吸重力,及其自身實力的直接體現。
2023年,上海GDP總量達4.7萬億,繼續穩居全國第一。從定位看,上海要建設國際經濟中心、金融中心、貿易中心、航運中心、科技創新中心,其影響力、放射線力在國內可以說是無出其右。
除此之外,這也與上海大都市圈所處的長三角區域本身的經濟發展水平胡協同發展基礎有關。
一方面,長三角三省一市,以4%的國土面積,集聚全國17%的人口,創造了全國近四分之一的經濟總量,是中國經濟最活躍、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也就是說,這片區域有足夠的經濟實力支撐發展一個超大都市圈。
另一方面,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早在2018年就上升為國家戰略。在一體化發展上,無論是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還是產業的協同分工,都為更大範圍的都市圈抱團發展,創造了客觀條件。
一個標誌性動作是,從今天(6月15日)起,上海—上海虹橋的超級環線高鐵正式執行。這條從上海出發的環線高鐵,橫跨滬蘇浙皖三省一市,全程停靠21座車站,將上海、南京、合肥、杭州等4座長三角中心、副中心城市串聯,並將滬蘇浙皖連成一個「圈」。
如此標誌性工程,既是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水平的一種重要體現,也將為上海大都市圈的協同發展註入新動力。
14城共商一張圖意味著什麽
都市圈擴容,是核心城市和非核心城市的一種雙向奔赴。
在一個擴大版的上海大都市圈框架內,上海作為核心城市,可以在更大範圍內參與資源的配置,從而獲取更強的規模效應;其他城市則可以共享上海這個對外開放國際視窗的品牌效應,在承接產業轉移,參與產業分工、合作中,獲得更多機遇。如最新加入的鹽城,就明確了要打造上海大都市圈新興產業基地的發展定位。
不過,上海大都市圈不應該僅僅被看作為是14城的劃圈抱團,而更應該被理解為是推動長三角區域一體化向更高水平邁進的重要一步。
去年11月在上海召開的深入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指出,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提出並實施5年來,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績,但同時也要看到,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有許多深層次問題有待進一步破解,發展品質效率和放射線帶動作用仍需提升,重點領域、重點區域一體化尚需努力,產業鏈供應鏈分工協作水平有待提升,建立全國統一大市場的龍頭帶動作用有待進一步發揮,改革開放還需進一步向縱深拓展。
某種程度上說,上海大都市圈再次擴容,並開創性地讓14個成員城市共商上海大都市圈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就是致力於解決上述「短板」的重要行動之一。
其一,大都市圈成員增加,所包含的面積、人口、經濟總量擴大,可以更好激發都市圈機制的放射線帶動作用,也為產業鏈供應鏈協作水平的提升,提供更多的資源和協調空間。
其二,14城共商國土空間規劃,有助於在規劃源頭為一體發展「破壁」,實際上也就是為建設統一大市場盡可能掃清障礙,更好體現整個長三角在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上的龍頭帶動作用。
從具體情況看,目前的上海大都市圈覆蓋了上海、杭州、蘇州、寧波、南通、常州等一系列萬億級城市,基本上可以看作是整個長三角的「白菜心」,它們以構建都市圈的方式形成一個聯系更緊密的發展共同體,也就是在城市群內部打造一個綜合性的發展高地,從而更好撬動長三角的一體化發展,並率先突破一些深層次問題。
要破除的一個認知誤區是,都市圈並不是一個封閉的概念。進入都市圈的城市獲得了更多的發展機遇,也同時意味著它們有更大的能力去帶動周邊區域的發展,其最終的發展紅利其實是落在整個城市群層面。
上海大都市圈的創新價值
要註意的是,上海大都市圈概念是否能夠完全與國內其他一些都市圈劃等號,目前來看尚有懸念。這主要是基於兩個方面的判斷。
一是,根據國家發改委的定義,都市圈是城市群內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放射線帶動功能強的大城市為中心、以1小時通勤圈為基本範圍的城鎮化空間形態。
參考這一標準,14城組成的上海大都市圈,顯然「超綱」了。和已經批復的都市圈作比較,在面積和範圍上也具有明顯的突破性。
二是,目前披露的上海大都市圈範圍,已將蘇錫常都市圈的全部和杭州都市圈、寧波都市圈的大部份納入其中,呈現出大都市圈套嵌小都市圈的特點,這同樣堪稱特例。如何處理好內部這種多層級關系,仍待觀察。
但上海大都市圈在多方面顯示出的不同尋常的意味,或也預示著其承載了不一般的創新、探索價值。這或也是相較於「大」,其更值得探究的內核。
眾所周知,無論是經濟發展水平、對外開放程度,還是交通基礎設施,以及長期以來所積累的產業協作分工基礎,長三角在國內都是首屈一指的。構建一個「超大版」的都市圈,更好推動人才、物流、資金流、技術流、資訊流等各類生產要素資源有序自由流動,以最大程度提升發展品質效率和放射線帶動作用,放眼國內,長三角的確是最有底氣,也最具備條件的區域。
另外,當前不同層級城市的戶籍門檻等都在加速破除和弱化,這也在客觀上為上海大都市圈實作更高程度的破壁、抱團,創造了更好的客觀條件。
具體看,上海大都市圈的探索意義,包括但不限於,不同城市區域間的行政邊界的消弭,也即一體化程度,到底可以到達哪一步?區域一體發展的規模效應和協調成本的最佳平衡點到底在哪?很顯然,這些問題的答案,對於其他城市群、都市圈的發展,同樣有著重要的示範意義。
可以預期,在內外部發展環境變化之下,具有創新、探索意味,同時也才剛剛起步的上海大都市圈的價值,會在一個更長的時間裏變得更加清晰。
海報設計:白浪
澎湃特約評論員 李蜀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